肺腺癌中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7-02-13展翼翼达春丽刘春玲
展翼翼 达春丽 刘春玲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内科二病区,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肺腺癌中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展翼翼 达春丽1刘春玲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内科二病区,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腺癌中CD44v6和组织蛋白酶(Cath)-D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64例确诊为肺腺癌并行根治手术患者的术后标本作为观察组,未见明显异常的肺组织2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中CD44v6和Cath-D的检测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观察组中CD44v6和Cath-D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CD44v6和Cath-D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脉管累犯密切相关,Cath-D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二者均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胸膜累犯无相关性;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肺腺癌中CD44v6和Cath-D高表达可以促进肿瘤发展;二者高表达提示肿瘤处于进展状态。
肺腺癌;CD44v6;组织蛋白酶(Cath)-D;免疫组化
肺癌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的12.6%,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常经过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发展到原位腺癌,再发展为微小或区域性浸润性腺癌,最终形成典型的浸润性腺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多种基因和蛋白调控和表达的异常〔1〕。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黏附的糖蛋白,CD44v6是黏附蛋白中的一种能够有效促进细胞生长和转移灶形成的糖蛋白〔2,3〕。组织蛋白酶(Cath)-D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溶解细胞外基质、基底膜和结缔组织,对肿瘤扩散有一定作用〔4,5〕。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腺癌中CD44v6和Cath-D的表达,观察其临床及病理学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确诊为肺腺癌并行根治手术的患者64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8~77岁,平均(58.4±9.1)岁。术后均经病理学HE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并符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国际多学科分类中的相关标准。未见明显异常的肺组织2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9~70岁,平均(56.5±8.2)岁。两组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CD44v6和Cath-D的检测 CD44v6和Cath-D蛋白均为浓缩液,按不同比例进行稀释后进行预实验,选择最佳配比浓度用于正式实验。CD44v6和Cath-D的检测均基于术后的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行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努力减少误差。
1.3 CD44v6和Cath-D结果的判读 CD44v6的阳性部位为细胞膜,Cath-D的阳性部位为细胞质,以染成棕黄色色为阳性反应细胞,选择上皮细胞集中的3个400倍视野的区域进行观察,计算阳性率取平均值,以<5%定为阴性,以≥5%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中CD44v6和Cath-D表达阳性率的比较 两组CD44v6和Cath-D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中CD44v6和Cath-D表达阳性率的比较〔n(%)〕
组别nCD44v6Cath-D观察组6435(54.69)32(50.00)对照组234(17.39)3(13.04)χ2/P值9.5159/0.002010.3035/0.0013
2.2 观察组中CD44v6和Cath-D阳性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 CD44v6和Cath-D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脉管累犯密切相关,Cath-D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二者均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胸膜累犯无相关性。见表2。
2.3 观察组中CD44v6和Cath-D表达的相关性 CD44V6和Cath-D无明显相关性(P>0.05)。
表2 观察组中CD44v6和Cath-D阳性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n(%)〕
临床特征nCD44v6Cath-D淋巴结转移 无3916(41.03)14(35.90) 有2519(76.00)18(72.00) χ2/P值7.5200/0.00617.9426/0.0048脉管累犯 无4822(45.83)20(41.67) 有1613(81.25)12(75.00) χ2/P值6.0742/0.01375.3333/0.0209肿瘤大小 <3cm2313(56.52)7(30.43) ≥3cm4122(53.66)25(60.98) χ2/P值0.0487/0.82535.4973/0.0190性别 男3014(46.67)16(53.33) 女3421(61.76)16(47.06) χ2/P值1.4661/0.22600.2510/0.6164年龄 <60岁3315(45.45)18(54.55) ≥60岁3120(64.52)14(45.16) χ2/P值2.3437/0.12580.5630/0.4530分化 高-中3923(58.97)22(56.41) 低2512(48.00)10(40.00) χ2/P值0.7404/0.38951.6410/0.2002胸膜累犯 无3419(55.88)20(58.82) 有3016(53.33)12(40.00) χ2/P值0.0418/0.83802.2588/0.1239
3 讨 论
肺腺癌具有腺样分化或黏液产生的特点,表现为腺泡样、乳头样、细支气管肺泡样,具有黏液形成的实性巢或以这些形式混合生长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肺腺癌很少位于中央,表现为肺门周围的肿块,很少有空洞,可出现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可以出现明显的中央灰白色纤维化伴有胸膜皱褶。腺癌可以扩散,最初是沿淋巴道或血道播散,之后可以出现气道播散,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胸膜表面播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转移相关基因起重要作用〔6〕。CD44v6是含v6变异体的CD44拼接变异体,可以通过与透明质酸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影响肿瘤细胞之间及肿瘤细胞与基质的结合能力,使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运动潜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7,8〕。Cath-D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在酸性环境中产生,其功能有:①作为雌激素依赖的肿瘤标志物;②作为增生因子,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起作用;③降解细胞外基质,也可以促进基质中的生长因子释放〔9〕;④激活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促进级联反应的形成〔10,11〕。
本实验结果提示CD44v6和Cath-D在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参与肿瘤的脉管播散。CD44v6被学者认为是肿瘤转移促进因子,其作用与上皮型黏附蛋白的作用相反,而与神经型黏附蛋白的作用相类似,因此CD44v6也是黏附相关细胞因子动态平衡中的重要因子。在一些肿瘤细胞中上皮型黏附蛋白的表达降低,使细胞之间的附着减弱,肿瘤细胞从周围细胞的附着处脱离,出现浸润或转移〔12〕。此时与其相对应的肿瘤细胞黏附分子如CD44v6、N-cadherin等高表达,使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上的纤连蛋白、胶原蛋白等结合,或者使异质性黏附作用增强,形成转移灶〔13〕。肿瘤形成过程中Cath-D上调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降解,使阻碍细胞转移的屏障受到破坏,进而促进转移的发生〔14,15〕。组织学的高级别和脉管侵犯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参数,这两个指标也被用于临床分期,因此二者的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预后,即二者高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预后不良。本文结果提示Cath-D高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此时肿瘤繁殖加快,细胞增生活跃,细胞的异型性增加,肿瘤体积增大,浸润能力增强。本实验未发现CD44v6和Cath-D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胸膜累犯的关系,因此CD44v6和Cath-D在肿瘤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强。二者发挥作用的通路和方式可能有自身的特异性〔16,17〕,其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1 张 杰.肺腺癌IASLC/ATS/ERS国际多学科分类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6):401-3.
2 Fu Y,Geng Y,Yang N,etal.CD44v6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in Chine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a meta-analysis〔J〕.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5;39(6):736-9.
3 Zhao LH,Lin QL,Wei J,etal.CD44v6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Ⅱ or stage Ⅲ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is superior to CD44 expression for predicting progression〔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5;8(1):692-701.
4 王忠民,唐怀好,杨红伟,等.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蛋白酶D和P选择素表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4;6(3):324-6.
5 魏 博,徐仓宝.组织蛋白酶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2000;21(3):226-8.
6 孟宇中,张建中.肺、胸膜、胸腺及心脏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5.
7 Haylock AK,Spiegelberg D,Mortensen AC,etal.Evaluation of a novel type of imaging probe based on a recombinant bivalent mini-antibody construct for detection of CD44v6-express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Int J Oncol,2016;48(2):461-70.
8 Spiegelberg D,Mortensen AC,Selvaraju RK,etal.Molecular imaging of EGFR and CD44v6 for prediction and response monitoring of HSP90 inhibition in an in viv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odel〔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6;43(5):974-82.
9 陈晓艺,张白凌,陈少杰.组织蛋白酶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口腔鳞癌的表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6):560-2.
10 袁建达,邵志敏,韩企夏,等.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乳腺癌的关系〔J〕.肿瘤,1999;19(2):68-72.
11 葛凤霞,张 晶,靳慧敏,等.乳腺癌中CD44 、Cath-D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3):170-1.
12 谷化平,尚培中,周翠玲.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3;2(1):34-6.
13 陈 俊,蔡 军.CD44v6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1):129-31.
14 Paksoy M,Hardal U,Caglar C.etal.Expression of cathepsin D and E-cadherin in primary laryngeal cancers correlation with neck lymph node involvement〔J〕.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1;137(9):1371-7.
15 Barthell E,Mylonas I,Shabani N,etal.Immunohistochemical visualisation of cathepsin-D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J〕.Anticancer Res,2007;27(4A):2035-9.
16 Strojan P,Budihna M,Smid L,etal.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 and cathepsin D:analysis of thei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Anticancer Res,2000;20(5C):3975-81.
17 谷化平,尚培中,周翠玲.子宫内膜腺癌中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6):509-11.
〔2015-04-11修回〕
(编辑 苑云杰)
刘春玲(1967-),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肺癌生物免疫治疗研究。
展翼翼(1982-),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肺癌研究。
R734
A
1005-9202(2017)01-011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1.052
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