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2017-02-12刚祥云
高 俊 刚祥云
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高 俊 刚祥云
面对都市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他们离最为亲近的自然越来越远,感受“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的机会越来越少。如今国内很多地方倡导“研学旅行”以及自然教育的呼声持续渐长,对于中小学生审美教育途径的探究也在逐渐升温,因此有必要鼓励亲近自然、感受生命、培养丰富的审美趣味,顺从天性,健全审美教育环节,同时借鉴古今先哲亲近自然的智慧,进一步倡导自然教育,对时下中小学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亲近自然 都市化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自然教育
叶朗教授曾指出:“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1]189陶养情性,获得真知,自由自在地成长,对于青少年尤为重要,这其中自然美育是不应该缺席的。如今都市化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离他们最为亲近的大自然越来越远,感受万物生命的机会越来越少,一度“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的警句,沦为心向往之的“口头禅”。因此进一步鼓励亲近自然、感受生命、培养审美趣味,顺从天性,在当下审美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笔者拟基于审美教育的有关理论,从“自然有大美而不言”,亲近自然悦心悦意,审美教育过程中自然教育不应该缺席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旨在为获得健康的审美教育途径作一个可能的探索,同时进一步呼吁都市化境遇中的人们理应亲近自然,和谐共在。
一.“自然有大美而不言”
我国哲人庄子高呼“自然有大美而不言”,一语道破了自然万物的审美真谛。曾几何时,那些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蜿蜒流淌的小溪,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洋,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无不使人留恋,顿生敬畏之心。自然界的大美,无论是潺潺的流水之声,还是早春山阴道上的鸟语花香,都能唤醒人们失却的童心,激起无限的求知欲望,除却久违的沉闷,滋润许久未曾护养而面临顿化的心灵。
我们身处的自然界,充满了无尽的美。一生提倡艺术教育与走进自然教育的丰子恺先生,在《青年与自然》一文中写道:“不但花与月,一切自然,常常暗示我们美和爱;蝴蝶梦萦的春野,木疏风冷的秋天,就是路旁的一草一石,倘用了纯正优美而又温和的同情之心而照观,这都是专为我们而示美,又专为我们而示爱的。”接着他呼吁“优美的青年们!近日秋月将圆,黄花盛开。当月色横空,花荫满庭之夜,你们正可以亲近这月魄花灵,永结神圣之爱。”[2]6这不得不使人再度沉思,大自然的魅力。
自然的美,在于蓬勃的生命,在于节律,在于奇特的变化,在于种类的繁多。然而,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大自然虽是一座无尽的宝库,但仍需要我们的胸襟和气度去体验、玩味,不进入其中,难明真意。曾经有学者就指出:“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径,虚灵化而又情致化,情与景,境与神会,从而呈现一个包含新的生命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1]193
二.亲近自然悦心悦意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这样说道:“嫩草萌动的春天的田野所告诉我们的教训,比古今圣贤所说的法语指示我们更多的道理。”[2]1不仅在西方,在我国古人看来,接近自然万物,能够培养健全的德性。例如张潮的《幽梦影》一文中:“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3]这无比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的独特领会。
除却求知或者培育德性之外,亲近自然,更是愉悦身心的绝佳方式。“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的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泥土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4]深入自然,泥土的气息,会使人暂且忘掉都市的浊气,脚踩在清澈的溪流石上,有助于全身血脉的流动,轻松舒畅而又自在,人原本就是大自然的“赤子”,阔别重逢的“婴儿”。
可如今,都市化境遇中的孩子,这样深入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因而急需重建与自然的链接,获得身心的滋养,在自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哪些长期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活动空间被极度压缩的孩子,很少有接触自然的机会,更谈不上接受自然的陶养,在他们没有真正接触过自然,不了解自然的运转,长大之后,儿时经历与亲身体验中“自然”这一块是缺席的,怎么能够使他们热爱并保护这片生活土地呢?审美教育需要自然进入。
三.审美教育中自然教育不应该缺席
审美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孔子时代儒家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教,更有“曾点之乐”的践履,道家一生倡导人要亲近自然,做自然的“赤子”、“婴儿”。魏晋士人,纵身山林,陶养性灵,成就了“林下风流”的美谈。到了近代,蔡元培更以倡导“美育代宗教”,译介西方美育理论,融合中国传统美育,大行审美教育之道,这些举措,无不彰显着审美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可是,如今究竟如何更好的倡导美育,如何使美育重返健全人性的塑造,这在中小学的教育环节中尤为凸显。我国现阶段将审美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目标,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可以看出,非常重视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审美情趣”。但是,对于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仍在不断地探索中,也许“亲近自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略。
“人的一生,从胎儿一直到老年,都应该便随着美育,理由就在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使受教育增加知识,而是引导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美,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完美的人生。”[1]426诚如王阳明所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自进不能已。”孩子的天性犹如“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5]87-88而亲近自然,则是顺天性而为之一种最佳体现。
我觉得自然教育,应该从《十万个为什么》讲起。自然界有无数奇妙的生命,丰富的样态,那灵异的风景,正适合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智。每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大人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放放风筝,听听鸟鸣,闻闻花香,看看云卷云舒,再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们为什么花儿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些花香而有些不香,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会朝向太阳,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为什么光棍树没有叶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我们周围会有这么多的动物,它们的世界为什么又是那样的……这样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们的灵感和想象力获得激发,同时有必要让她们尽情地玩,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说,尽情地问,这个世界本来就这么美丽,为什么不给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
如今国内各地倡导“研学旅行”以及自然教育的呼声渐长,中小学审美教育途径的探究也在逐渐升温,也许《十万个为什么》是很好的教材,“亲近自然”是最佳的践行之道,让孩子的心灵先从好奇与快乐开始,然后喜欢上这个世界,与美的生活相伴。亲近自然的教育过程会使中小学生培养一颗美好、善良、感恩、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帮助他人,懂得爱自己的父母、爱天地万物的生命。从而真正领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1]452
四.小结
总之,大自然是上帝赋予辛劳人类的一份 “礼物”,美是大自然向人类的一种“恩惠”,自然教育在审美教育环节中是不应缺席的,不仅对于中小学生,而且还包括大人世界也应该接受自然美的洗礼,陶养情性,爱护生灵。进一步讲,自然教育是鼓励人们走出房间,放下手机,亲临自然,聆听万物的天籁之音,体味万物变化的生命节律,在自然而然的生存中,领略美在生活的真谛。对于处于好奇而又渴望求知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做不完的作业,还有诗和远方以及优美的大自然。现实中,一个懂得审美,一个愿意亲近自然的人,是一个明智之人,正如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叶燮所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丰子恺.佛无灵散文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
[3]张潮.幽梦影[M].孙宝瑞.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越裔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王阳明.传习录(中)[C].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介绍:高俊,刚祥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