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的城市化探析
2017-02-12葛亚芳万雪梅
葛亚芳 万雪梅
《过错》的城市化探析
葛亚芳 万雪梅
《过错》是美国经典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美国重建时期后路易斯安那州种植园的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变革和情感变化。本研究探究了作品出现中的四个意象在特定语境下代表的象征含义,得出这些意象连接起来生动地展现了种植园的人们对城市化从排斥到接受的动态过程,表达了肖邦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凯特·肖邦 《过错》 意象 城市化
凯特·肖邦(1850-1904)作为美国经典女性作家之一,创作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诸如《觉醒》、《一小时故事》。其中,《过错》是其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Maureen认为《过错》奠定了肖邦作为优秀新作家的基础。【1】Campbell认为肖邦不局限于仅仅被称为乡土作家,《过错》这部作品是她迈向严肃作家行列的尝试。【2】Fluck则关注了《过错》的题材创新,认为《过错》结合了家庭、乡土和新女性三种写作流派去探究社会现实问题。【3】《过错》不仅与肖邦生平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主题和写作特点在作者之后的作品也有所延续,探究《过错》可以为今后对肖邦及肖邦作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过错》
《过错》讲述了美国重建时期后,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公泰蕾丝在丈夫去世后出面接管了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种植园。她和仆人们在种植园过着安逸、闲适的田园生活。不久之后,城市化的浪潮就波及到种植园,铁路和工厂的建立打破了她们平静的生活。泰蕾丝和来自北方的商人霍斯默在接触中相互欣赏进而陷入爱恋。但是,当泰蕾丝得知霍斯默曾经结过婚的消息后,基于天主教徒的信仰和偏见坚持让霍斯默重新选择酗酒的前妻范妮。当亲眼目睹了霍斯默不幸的婚姻生活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表层来看,《过错》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而在深层次,它探究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南方种植园的社会变革。因此,本文选择文中出现的四个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去探究《过错》中社会变革和情感变化的具体过程。
二.《过错》中的意象探析
1.森林意象
小说伊始,肖邦就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位于路易斯安那州沿着凯恩河延伸的种植园”、“茂密的棉树林”和“长满松树的丘陵”勾勒出一个传统的种植园场景,茂密的森林将种植园与外界隔离起来。女主人公泰蕾丝和她的仆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惬意的田园生活。如“海勒姆正在轻轻地耙着木兰树上掉落的叶子;一株高大的伞状树下躺着健壮的赫克托,半警醒的堤防着可能接近的流浪汉。”【4】在此时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种植园,森林作为一个保卫者保护着种植园免收外界干扰。
在描述这一情节时,肖邦或许借鉴了她1879到1884在那基托什的经历。在1870至1880前后,美国北方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享受着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自由。与之相反,南方种植园地区仍旧相对落后。即使在美国重建时期之后,直到1877年,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仍旧没有如预料中的好转,许多地区仍处在旧秩序的统治之下。
但是,当泰蕾丝接管种植园不久之后,事情开始发生变化。首先,铁路开始修建,泰蕾丝和仆人们在抗拒无效之后不得不对这一变化进行妥协。一些北方的商人看中了种植园茂密森林的商业价值,开始同泰蕾丝商议在此地建立木材加工厂。不言而喻,木材加工厂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建立木材加工厂意味着那些保护种植园不受外界干扰的森林将被作为原材料为城市化发展服务。
在传统自然经济中,森林作为保卫者保护种植园免受外界干扰。而在城市化过程中,森林则充当原材料的提供者。显而易见,这两种角色相互冲突。肖邦借助森林这个意象向读者展示了城市化的发展与种植园自然经济的冲突与碰撞。
2.房间意象
房间意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女性作品中并不鲜见。在女性文学中,房间这个隐蔽、边缘化的私人空间与女性规避疏远公共空间而沉浮于历史舞台背后有一定层面的暗合和关联,因此房间意象具有丰富的意义指涉和多重意蕴。【5】一方面,在传统男权社会下,女性是男权的附庸,房间就如同男权社会束缚女性身心自由,压抑女性情感欲望的牢笼。而另一方面,房间也像提供安全感、保护女性身心不受伤害的庇护所。在《过错》中,房间意象也蕴含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指涉。
从文中可以得到,泰蕾丝同意了霍斯默建立木材加工厂的请求。随着接触的深入,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他目不转睛的看着泰蕾丝,在他炽热的注视下,泰蕾丝不得不看向别处。”【4】但是就在霍斯默准备坦露心意的前一晚,泰蕾丝无意得知霍斯默曾经结过婚的消息。而在当时的南方社会,离婚后的天主教徒任何一方都不允许再婚。尽管伤心,泰蕾丝“出于天主教徒的偏见,她本能地选择逃避。毫无疑问,她深思熟虑的结果就是尽快抽身,尽可能地抹去和他有关的回忆。”【4】尽管泰蕾丝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内心痛苦的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于这个房间,肖邦描述为“在黑暗中,这个房间不仅干净,而且还有些避难所的意味。”【4】
对此,Fluck评论说“泰蕾丝认为离婚是道德上的懦弱,尽管婚姻双方都同意分开,她仍然认为离婚是个人逃避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做法,男性应该男子气概般的选择忍受。”【3】肖邦用房间意象展示了泰蕾丝的困境,一方面,她受制于传统道德和偏见的束缚不敢去接受爱情。另一方面,房间又如避难所一般提供了安全感和心灵的抚慰。而泰蕾丝困境的根源来自于种植园旧秩序统治下的道德观念,所以房间意象象征了城市化的发展虽然改变了种植园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未改变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
3.Marie的小屋意象
根据语境,铁路的修建和木材加工厂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种植园。他们也带来了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也逐渐被这些观念影响。作为种植园的主人,泰蕾丝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改变。之前她仍旧坚持让霍斯默重新选择酗酒的前妻范妮。霍斯默与前妻复婚并且一起回到种植园生活后,范妮再次撒谎和酗酒。当泰蕾丝看到醉醺醺语无伦次的范妮和黯然的霍斯默时,她开始反省和质疑自己一直坚守的传统思想观念。
可以说,在这时,城市化的发展对当地社会旧秩序产生了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然发生变化。但是,也有一些人拒绝改变,Marie就是其中一个。肖邦浓墨重彩地讲述了Marie的故事。
Marie是泰蕾丝旧时的保姆,独自居住在松林深处背靠河流的小屋。泰蕾丝担心河流涨水会危及Marie,便要求Marie搬回种植园居住。但是Marie拒绝了这一请求。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坚信神灵的庇佑。并且她还告诉泰蕾丝,自从Antoine神父在小屋里里外外祝祷之后,这里的玫瑰盛开得越发鲜艳。不幸的是,河流突然涨水,Marie及她的小屋均被冲走。
Maureen认为“作为南方社会旧秩序的代表,Marie及她的小屋是种植园变革中的牺牲者。河流冲走了Marie及她的小屋代表了宗教的洗礼在种植园开始失去了它的影响力。”【1】Marie拒绝改变的态度决定了她的命运。同样,她的悲剧也预示了旧秩序的统治在种植园的瓦解。
而河流,在文学作品中,通常作为前进和发展的象征。肖邦借用河流冲走Marie及其小屋这一情节隐喻了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种植园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改变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象征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南方旧秩序的瓦解。
4.月亮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通常与女性或者爱情相关。月亮作为小说中出现的最后一个意象,同样具有特定的指涉意义。我们将结合月亮意象与女主人公泰蕾丝角色的转变一起分析。
小说伊始,泰蕾丝在丈夫罗杰姆去世之后,泰蕾丝勇敢地站出来接管了当时社会通常由男性担任的种植园主。甚至与霍斯默的情感关系中,泰蕾丝也处于领导者地位。Hotchkiss结合Caral Gilligan的性别伦理理论分析了泰蕾丝和霍斯默的关系后得出:在他们的关系中,泰蕾丝担当了传统社会中通常由男性扮演的角色,而霍斯默则承担了传统社会中的女性角色。【6】即:这时的泰蕾丝无论在社会关系(种植园主)还是在伴侣关系中都扮演了男性的角色。
但是,在泰蕾丝与霍斯默再次重逢的时候,霍斯默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是以前完全的“顺从者”模样,他的手掌变得“坚定有力”,脸上也“多了新的内容”。【4】泰蕾丝也发生了改变,与霍斯默结婚后,她承担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她从传统种植园主和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妻子和伴侣的角色,即从男性角色转变为女性角色。而月亮这一意象则隐喻了泰蕾丝的角色转变。
泰蕾丝角色的转变源自于婚姻,正是与霍斯默的婚姻使得泰蕾丝回归女性角色。同时,他们的婚姻也具有深刻的指涉含义。Maureen认为他们的婚姻说明了社会旧秩序的灭亡和新秩序的未来。【1】因此,月亮意象代表了泰蕾丝女性角色的回归,象征了城市化在种植园的确立。
三.结论
本文对意象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象征含义。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生活在种植园里的人们对城市化从排斥到接受的动态过程,隐喻了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肖邦从爱默生、尼采、叔本华、惠特曼等人那里汲取哲学和文学的智慧,使得她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理性而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背后凝聚着肖邦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对发展问题的思考,对未来社会的期许。肖邦在那个时代就注意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反映在作品中,体现了肖邦对社会发展问题超越时代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递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韩非子》有云:“事异则备变”,梁启超先生也说“惟进取也故日新”。他们都传达了思想观念要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要用积极进取的精神替代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些观点对当前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就如同种植园居民在面对自然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时能够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做法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习肖邦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样,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能源和动力。
[1]Maureen,Anderson.Unraveling the Southern Pastoral Tradition:A New Look at Kate Chopin’s At Fault[J].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2001(1):1-13.
[2]Donna Campbell.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te Chopin. In Janet Beer(Eds.),At Fault:A Reappraisal of Kate Chopin’s Other Nove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27-43.
[3]Fluck,Winfried.Kate Chopin’s At Fault:The Usefulness of Louisiana French for the Imagination[J].Annales Ethics in Economic Life,2013(4):227-238.
[4]Kate,Chopin.At Fault[M].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7.
[5]高媛.当代女性创作中房间意象的意蕴阐释[J].文学史与文艺理论,2015 (1):62-65.
[6]Hotchkiss,Jane.Confusing the Issue:Who is at Fault[J].Louisiana Literature: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Humanities,1994(1):31-43.
(作者介绍:葛亚芳,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万雪梅,博士,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凯特·肖邦的经典接受与中华文化阐释研究”(项目批准号:16BWW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