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

2017-02-12马志欣

文学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艾克上海译文出版社福克纳

马志欣

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

马志欣

《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这部中篇小说几经修改,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果以主人公艾萨克的年龄为主要时间线来重读这部小说,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男孩对自己身份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人类之子”到“森林之子”,艾克对身份的探寻体现了人类对“荣誉、自豪、怜悯、勇敢和爱”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福克纳 《熊》 身份

中篇小说《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其中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以下简称为艾克)对身份的探寻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人类生来就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身份,自然身份是作为隐形基因流传在后代的血液之中。几千年前,自然孕育了人类的美德——荣誉、自豪、怜悯、正义、勇敢和爱,这些品质决定了人类传统的行为和认知模式。由于工业文明的兴起,荒野逐渐消失,其孕育的独立于城市道德风尚的传统美德也逐渐消亡。人类丢失了他们的自然身份而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社会人。

具有双重身份的艾克经历了由“人类之子”向“自然之子”的转变。作为森林之子,大森林是他的祖母,老熊是他的教母,而山姆·法泽斯是他的精神之父。作为人类之子,他是麦卡斯林家族的继承人和表外甥麦卡斯林·爱德蒙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福克纳通过艾克自然身份的回归,表达了在工业文明下对传统荒野道德的呼唤。本文将从艾克的身份角度,重新解读艾克与老熊、山姆和麦卡斯林的关系,探寻艾克的精神成长历程。

1.“精神之母”——老熊

在荒野中,老熊是艾克的“精神母亲”,是艾克身份探寻的启蒙者。作为荒野的化身,老熊代表人类本性和起源的奥秘,而人与荒野的和谐关系教导了艾克自由、勇气、自豪和谦卑。作为荒野的“新生儿”,艾克继承了老熊纯洁而不受玷污的血脉和精神。

老熊是神秘和强大的代表,对艾克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寻找老熊的旅行是一场朝圣之旅,近似于一种孩子急切渴望获得家庭有德望的老人认可的心情。只有当艾克不携带任何食物,枪支,在没有手表或指南针的帮助进入荒野时,才能够寻觅到。在这之前,艾克需要一点点消去人类身份,剥夺“基本的人性”。i当艾克试着从老熊身下救出那只小杂种狗时,他本来可以用猎枪打中老熊的,但是他感到老熊伸开四肢俯身向下的瞬间非常熟悉,就像“他梦里经常见到的场景”。ii这时艾克已经接受了他的自然身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是不可能去杀死他的“精神母亲”。从这时起,艾克逐渐掌握了荒野的规则,并显示出对荒野强烈的归属感。他把自己当成荒野的一员,并且在潜意识里把荒野当成了家。

艾克对老熊的追寻象征着艾克对新身份——“森林之子”的向往。“Bear”是熊的意思,但这个单词同时也有“生”的意义,“而且只要口齿略微不清楚,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可以读作‘诞生’”。iii艾克对老熊的追寻也是在自然中重生的过程。艾克十岁时生身母亲去世,同时他第一次进入了大森林见到了“精神之母”——老熊。正如福克纳描述的:“老公熊本身,这只长期以来没有配偶,没有子女以致自己成为自己的无性祖先的老熊,就是他的养母了”。iv荒野人是完美道德的基础,但艾克的道德是由荒野教导的。作为荒野的象征,老熊是艾克的教母,教会了艾克自然的美德。

2.“精神之父”——山姆

正如山姆·法泽斯(Fathers)名字的寓意,五岁那年,艾克失去了他的生身父亲,山姆作为“精神之父”代替了父亲角色。作为荒野的另一化身,山姆作为桥梁将“孩子”和自然连接在了一起。

山姆是艾克身份转变的引路人,十岁那年,正是在山姆的带领下,艾克进入了大森林。山姆教给艾克如何在荒野中控制住恐惧。当艾克决定自愿放弃带枪进入荒野时,他把这一决定当成是接受的一个条件,捕猎只是和荒野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杀戮。在山姆的教导下,艾克逐渐学会了自然的规则。而山姆对自己命运的选择直接促使艾克做出了放弃人类身份的决定。通过阅读家族账簿上零碎的信息,艾克发现了罪恶的家族乱伦丑闻和山姆与麦克斯林家族的关系。山姆的父亲伊凯摩塔勃为了保护后代不受白人的压迫,把部落的土地卖给了艾克的祖父,山姆却选择在荒野中生活了七十多年。

艾克意识到任何通过金钱买卖这块土地或者将土地用于攫取财富的行为都是属于罪恶的一部分,因为上帝让万物享有宗主权,不是为了让他们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力,而是“在谁也不用个人名义的兄弟友爱的气氛下,共同完整地经营这个世界,而他所取得唯一代价只是怜悯、谦卑、宽容、坚韧以及用脸上的汗水来换取面包”。v这些美德曾经存在于荒野中,但在人类社会中却荡然无存。艾克意识到人类的罪恶已经渗透在自己的血脉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归荒野,彻底放弃自己的社会身份。所以艾克承认“山姆·法泽斯使我得到了自由”。vi此时的艾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自然身份,这不仅标志着艾克身份探寻之旅的结束,也标志着艾克成人礼的完成。

3.“精神上的孪生兄弟”——麦卡斯林

艾克的表外甥——麦卡斯林,不仅是艾克精神上的孪生兄弟,也是艾克身份探寻之旅的见证人。艾克的父亲和叔叔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麦卡斯林是艾克“精神上的孪生兄弟”。与艾克一样,麦卡斯林也同时拥有自然与社会两种身份。小说中,艾克被称作“孩子”,“他”,或者“艾克·麦卡斯林”,但是他的表外甥一直被称作“麦卡斯林”,艾克家族的姓氏。与艾克不同,麦卡斯林生来就是一名社会人。艾克与麦卡斯林共同组成了一个理想的“艾克·麦卡斯林”形象,同时拥有自然与社会两种身份。麦卡斯林是艾克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投射。

作为艾克精神上的孪生兄弟,麦卡斯林作为艾克身份探寻之旅的见证人,目睹了艾克人生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时刻。麦卡斯林陪着艾克同时进入了森林,与山姆一起进行对老熊一年一度的朝拜仪式,同时目睹了老熊与山姆的死亡。麦卡斯林的存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社会人的视角和价值判断,与艾克自然人与社会人身份的挣扎与探索提供了映照。由于艾克放弃了社会身份,他失去了所有的物质财富,而正是麦卡斯林给了艾克及时的帮助。麦卡斯林曾经每个月都以艾克的名义往银行里存入30美元,所以,当艾克感到麦卡斯林“根本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要亲”。vii

某种程度上,艾克继承了荒野留下的财产,而麦卡斯林是另一个继承了家族财产的“艾克”。由于艾克与麦卡斯林的对话占据了小说第四部分的大部分篇幅,两人的争论象征着从艾克两个不同身份角度对家族的反思。所以,这一部分也可看作福克纳从荒野文明和人类文明两个角度来反思美国历史和工业文明的发展。

4.总结

总体而言,《熊》这部小说是关于艾克身份探寻的故事。正如孩子在家庭中完成成人仪式一样,艾克在身份探寻的过程中完成了成人礼。老熊是艾克的“精神之母”,山姆是他的“精神之父”,而麦卡斯林是他“精神上的孪生兄弟”。艾克在荒野中跟随老熊和山姆的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受人尊敬之人的种种可能:荒野教会了他,并且塑造了他。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是,艾克的自然身份被唤醒,并逐渐成为了他的精神追求。随着家族罪恶的揭露,最终艾克选择了自己的自然身份,在精神上皈依了自然。他在二十一岁放弃所有遗产的行为,是对他从老熊、山姆、荒野和历史中继承美德的践行。

工业文明的侵蚀下,荒野逐渐消逝,荒野精神也随之泯灭。福克纳借艾克这一人物形象,抒发了对传统道德逝去的悲叹与呼唤。作为荒野精神仅存的继承人,艾克有着一颗高贵而纯洁的灵魂,却不得不生活在格格不入的人类社会中。从自然那里继承的精神遗产没有给他带来俗世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却逐渐带给了他内心的宁静。作为“森林之子”,艾克不需要在俗世中娶妻生子,但是正如福克纳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每个八岁或十岁的小男孩——那些他教会他们打猎的男孩——都是他们儿子,他的孩子”。viii他教给他们不是如何杀死动物,而是对动物、生命和命运的尊重。艾克所继承的荒野精神,将会继承下去,随着时间变成人类永恒的追求。

[1]Wheeler O B.Faulkner's Wilder ness[J].American Literature,1959,31(2): 127-136.

[2]O'Connor W V.The Tangled Fire Of William Faulkner[M].1954.

[3]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吴冰.福克纳在大学[J].外国文学, 1993(5):25-30.

[5]朱振武.《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76-81。

注释

i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83页。

ii朱振武.《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第80页。

iii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82页。

iv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23页。

v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66页。

vi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77页。

vii吴冰.福克纳在大学[J].外国文学, 1993(5):28.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艾克上海译文出版社福克纳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爱箱常满
爱箱常满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小丑鱼吞石记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一封未开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