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走到现在我们还需要什么

2017-02-12郝志奇

文学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七色文化底蕴语文课堂

郝志奇

课改走到现在我们还需要什么

郝志奇

新课改发展至此,除了学习先进的理念,引进有效的课堂模式,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到底还需要些什么?文化底蕴,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批判地借鉴学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回归文本,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找到职业幸福感,让教育成为一场修行。

新课改 理念 文化底蕴 借鉴 享受教育 生命力 职业幸福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倡导,从县城到农村,从语文到其他学科,我们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我常常想,新课改发展至此,除了学习先进的理念,引进有效的课堂模式,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到底还需要些什么?

一.文化底蕴——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节课,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就像我们模仿名师的课堂,但效果有时却是云泥之分一样,仔细想想,最终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执教者的文化底蕴。在这次教育论坛的讲座上,一位校长说:“不要让校园成为文化的沙漠。”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也不能让自己的心田成为文化的沙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语文课堂,不管运用什么模式、什么教学手段,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是西方的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而是我们中国的砂锅煲汤,需要慢火熬制,需要浸染熏陶,需要我们放下功利心一点一滴去积攒,这样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就能为他们奉献出一道更为营养的心灵鸡汤,从长远意义看,也许这才是更为有效的语文课堂。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关注自己的文化底蕴,并用这底蕴去改变自己的课堂,也许是更为迫切的需求。书读得多不一定有文化底蕴,但是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一个没有底蕴的教师,他的教学行为里,重复一定大于成长。因此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并用这习惯去影响自己的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苦口婆心的教导会有效得多。试想,一个充满了书香的班级,它的学风不会太差,一个个充满书香的班级组成的校园,它的校风也肯定是积极向上的。从教师的个人成长来说,想要在工作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己,文化底蕴无疑是决定他走多远站多高的决定性因素。

二.批判地借鉴学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从区域教研到走出去学习、请进来示范,再加上网络这个平台共享的各种教育资源,一时间,改革让我们的课堂百花争艳的同时,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我们学习杜郎口,学习永威,一再经受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头脑风暴。“学习永威,不是学它的模式,而是学习它对教育的信念。”对于课堂改革中引进的那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很好的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打造高效的课堂,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制约教师的创造性,扼杀一些教师的自我风格,造成课堂的千篇一律,让我们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其实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是个好演员,只要他是个好导演就够了,能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能够把一节课设计、引导得恰到好处,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即便他不是专家,他也一样是个好教师。想想看,课堂应该彰显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回归文本——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中,反思我们的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不难发现,我们有时步入了一种误区,课件异彩纷呈,课堂热闹非凡,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过多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惧怕字词句的训练,将其视为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根源,缺少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让语文的学习纷繁芜杂,冲淡了主题。倒是那些老教师不摆花架子扎扎实实培养语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根本点,才能谈得上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回归文本,挖掘汉字之美,体会汉字之美,传承汉字之美,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神圣而艰巨的文化使命和良知。

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言语教学论》作者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直觉同化。从语感迁移的角度来看,这种直觉同化就是对言语隐含意义的感知。语感力的发展,直接表现为主体对言语隐含意义的感知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着力于语感培养,必须为学生提供有丰富隐含意义的教材。”文学语言是所有言语中最为经常地语里意义与语表意义不等值的。就在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中,要发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完成语文教育核心任务上得天独厚的作用,就必须回归文本。

四.享受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在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那么应让学生享受到什么呢?

享受美丽。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向往美的心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把教育办理更加人性化。这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做支撑,让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育,走在绿草如茵的田径场,漫步于鼓鹊鸣翠的樟树林,跨上超越时空的信息高速公路,去体验既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又具强烈人文色彩的校园美丽。

享受快乐。课堂要有诗意。幽默处,会心一笑;巧妙处,拍案叫绝;深刻处,让人汗颜;动人处,需要我们去浇灌,去培育,去修葺;学生是诗,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悟。我们的教育应多跳动一份童心,学是玩,玩也是学,让学生在玩中学。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去爱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相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习是人和生命活动,学习活动是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教师不但不生气,反而加以鼓励,因为这是在激活学生的生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多么的惬意、幸福啊。

享受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融入社会,让生活走向教育。在课堂中展现生活,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学生从课堂、学校中走出来,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动态、多元、开放的生活;带着学生关心的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起到大自然里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力,去感受什么叫嫩绿,什么叫碧绿,什么叫雪白,什么叫湛蓝……去感受大自然丰富的多彩,勃勃的生机,去感受一个有色彩、有声音、有气息的春天。

享受成功。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受到的挫折多,失败多。学生如果经常遭遇挫折,遭受失败,就会灰心丧气,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我们的教育,要多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成功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从而孕育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区别只在于他们是否有发挥能力的空间。不能一把尺子衡量,这样学生才能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

五.疑中求思,思中探索——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七色花》。课堂引入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珍妮靠七色花帮助干了些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书上的有关句子。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地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珍妮不把最后一片花瓣再变一朵七色花?她真笨!”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我飞快地思索着,微笑着:“你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很好。你准备用变来的又一朵七色花做什么呢?”“我嘛,用五片花瓣买吃的,玩的、用一片帮助别人,最后一片再变一朵七色花,这样永远用不完,即能帮助别人,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说完,他还得意地转向身后老师,似乎在向他们显示:瞧,我的主意多妙呀。我欣赏这孩子的求异思维,他想的确实和别人不一样;也感谢这孩子将教学难点引出来了。现在就是引导解决的好时机了。我问孩子:“还有哪些同学跟他想的一样,请举手。”不少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是这位同学的方法有意义,还是珍妮的决定更有意义呢?孩子顿时来了劲,渐渐地体会到把最后一次机会留给最需要的人那才是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前面的每一次机会都被珍妮浪费掉了,只有这下次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给自己、给别人带来了永远的快乐。连刚才的那位同学自己也说:“噢,珍妮不是笨,像我这样写到书里才没有意思。”

从这个教学片段看出,师生间是融洽的,学生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不敢提问,反而还能在众人面前敢于向教师质疑;教师也从这个片段中捕捉到了更多的信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追求课堂的生命力。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师争论,随时向教师质疑甚至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是更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一般疑问可以“接球不回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中解决;关键性问题,可以发动学生精读、思考、讲座争辩,这样就能引起教师之心、学生之心、作者之心的心心相印,“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新课程关注的生长,是成长中人的整个生命。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着放出璀璨的七色花,助学生的知识成长,助学生生命的成长。

六.找到职业幸福感——让教育成为一场修行。

新课改是动力,也是压力,充满了挑战,也布满了艰辛。我们总是提倡给学生减负,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也需要减负。很多教师,都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职业道德修养,在认真工作着,但却不是在快乐工作着。教师若不能快乐教书,学生又何谈快乐学习?所以很多管理者都开始对教师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倡以心养心,但这一切都只是外因,外因必须借助内因的催化,才能起到作用。职业幸福感,最终还得自己去寻找,去抵达,还得靠自己滋养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境界,既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更要在这潮流里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浮躁,静心教书,将教育看成一场修行,这样,我们的每一节课,才能是为自己而上,我们也才能达到教育的生命境界,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做个快乐的教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卧龙小学)

猜你喜欢

七色文化底蕴语文课堂
幸福公寓
冰的七色梦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七色阳光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高原绽放的七色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