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7-02-10罗进鹏

新课程·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中学语文意象

罗进鹏

摘 要:传统的诗词教学模式已经沿袭了很长的时间,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下,更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及实践,便成为语文教师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意象;语言

以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及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失为可取的途径之一。笔者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引”造氛围,激发兴趣

诗词大多都是触景而感,缘情而发,言志而为,饱蘸着诗人丰富情感的笔尖,书写的都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家国春秋最彻底的发现和感悟。因而,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立在自身较高文学素养和全面广泛资料之上的理解、体验之中,运用富于魅力的语言,或配以势态,或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词,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生发渴望,储备兴趣。这种“引”法,它成功的前提建立在教师的文化底蕴上,它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泣血封身之作:一位状元出身,宰相地位文人,一个几经冷落,几遭失败的士人,一位散尽千金,欲挽狂澜的将军,多灾多难的民族,风雨飘摇的国家,肝胆相照的忠心,凡人、伟人、诗人、军人、神人……被这种激昂之情和神秘之围所吸引的学生,其情其心能不随你而动吗?

凡此种种,诸如诗人的身世遭遇、逸闻趣事,作品的风格特色、写作背景,诗词的只字片言、名句典故,以及与当代生活能联系起来的人、事、物,无不可被教师信手拈来,烹、烩、煎、炸,冷、热、酸、甜,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席前小菜,似压轴大餐,吊胃口引馋虫,欲罢不能。若佐以几个小老师的补充发言,配以视频音乐,更是锦上添花,“引”得氛围有了,“引”得兴趣来了。心动即将激发行动,我们需要的自主、探究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读”出心裁,自主学习

“读”法尤其是诗词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我所倡导的“读”是这样的。首先是课前的知读,学生借助资料、注解等,对作者、背景、诗句等做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必要的基础,带着这些基础走进课堂。其次是课堂中多种形式的诵读,“三分诗,七分吟”,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声情并茂”是教师对诗词的处理,也是对学生的示范、熏陶,“吟哦讽诵”是对诗词节奏、韵律、情感、意蕴的表现,如寿镜吾先生的那般投入,似老夫子一样的专注,一定会对学生有所启发。接着是领读,后放手让学生默读,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随即轻声吟读,表现出尝试的趋势;接下来就是放声读,达到了对话的目的。这种多形式的吟诵朗读,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词,进入境界,由尝试到对话,由摹声到品味,与作者,与教师,与自己。有了这样的准备,便能开展后面的比赛读、表演读、接龙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诗词的多种信息不知不觉地潜入到学生的心腑之中,或滋润、或撞击,肯定会迸发出教师所需要的甚至意想不到的火花,照亮整个课堂。此时此刻,我们所需要的“美读”就有了,接下来给学生留点空间:你读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让学生心中的自我发现点燃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析”出晶体,突出主体

诗词教学中该不该“析”,怎么“析”,“析”什么,鉴于它本身的特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但流于传统的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中心主旨到表现手法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分析,机械串讲,不但有违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悟,破坏了诗词的艺术审美,实在应该远离语文课堂。

我认为“析”应该是对诗词“眼”之所在的点拨。摈弃逐字句的解释,逐行节的串讲,只对整首诗词的情感、意蕴的集中点进行启发点拨,把语言的品味、意象的开发、意境的体悟、情感的共鸣、主旨的升华都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变教师表演为教师导演,用一字一词来活跃整个课堂氛围,这才是新课标下的诗词教学。温庭筠的《梦江南》确是一首精琢细雕之作,全词的分量集结在“独倚”二字之上,“独”的时间、地点、背景、目的,“倚”的位置、情态、缘由,是这首27个字的词作的“眼”,在此启发学生,点拨思路,那“江楼”之“望”,“脉脉”之水,过尽的“千帆”,能不使主人公“肠断白苹洲”吗?怨妇的形象、词作的精妙、情感的共鸣、生活的真谛、审美的形成都迁移到学生心中,默化至学生的思想。我们所需要的语文的人文性也就得到了凸显。

“析”还应该是对诗词整体感知的引导。只要对诗词的整体意蕴、情感做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就会顺藤摸瓜,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的思想情感,感受生活的真实存在,从而联系自我,形成学生个体所独有的审美情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离不开悲愤现实、无奈自我、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与时代的联系;《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离不开报国之心、多事边疆、渴望重用、豪情壮志的提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引导。“析”要把握好分寸,要重在启发点拨,要善于引导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中学语文意象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