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大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条件研究
2017-02-10楚洪波吴启航
楚洪波,吴启航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长春 130022)
视障大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条件研究
楚洪波,吴启航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长春 130022)
基于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融合教育致力于使有特殊障碍的人群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目标是为特殊障碍人群打开通往主流社会的大门,摆脱一贯的特殊教育模式,使他们学会与常人相处沟通,合理利用支持资源克服自身障碍,提高个人社会生存能力及受教育程度,为未来人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融合教育; 视障大学生; 能力
在中国,视力障碍人群已超过1300万,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中专为主,其职业生涯的选择性也较单一。融合教育的发展将有利于他们不受客观局限性的限制,突破特殊群体的禁锢而融入主流社会,完善和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最终在面临人生的诸多决策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视障大学生在参加融合教育时必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应当如何正确的培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1.1 国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195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以自由平等为教育宗旨,开始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例如:在美国,诸多教育学家认为视力障碍人群不应封闭式管理,因为他们在一起无法确保生活质量,而应让他们走出小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学会与常人相处和沟通,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克服自身障碍,同时,对于有特殊障碍的孩子会给予他们丰富的职业体验,比如园艺、办公室业务和商品包装等;在日本,特殊障碍人群与正常人一起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可向所在学校申请盲文教材、电子版学习资料等辅助资源,而在考核时也将他们与正常人放在同等标准线上一视同仁[1]。可见这就是当今发展较成熟的融合教育。
国外相对成熟的融合教育体系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是对于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个方面的支持服务。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出台并落实有关融合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学校是融合教育开展和实施的场所,负责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做出相应的调整;社区对于融合教育有比较实际的意义,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使特殊障碍人群回归主流社会,而社区则是使他们迈入主流社会的第一步,社区生活是特殊障碍人群走出学校进入主流社会前的最好的实践场所,社区可协调多方资源支持特殊障碍人群回归主流社会;家庭是特殊障碍人群从小生活的地方,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殊障碍人群的父母是最渴望完善融合教育的人,他们和特殊障碍人群朝夕相处,也深知回归主流社会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
一个完整的融合教育体系不仅是在硬件上提供最为便捷、实用的设施和优良的教育环境,同时,较早地干预特殊障碍人群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更顺利地适应主流社会生活,具备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1.2 国内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国内的融合教育以“随班就读”为主要方式,但由于法律、法规和支持服务还有待完善,所以针对大多数特殊障碍人群还是以小群体集中教育为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界对特殊障碍人群的重视,目前对于特殊障碍人群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也在逐渐完善,其中以创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专业类别最全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代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创办于1987年,除基础专业教育外, 2005年9月在国家积极推广特殊教育普及和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创办了以辅修形式为主的视障大学生本科全纳教育,为特殊障碍学生提供了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和英语等多专业选择,不仅让特殊障碍学生走进普通大学生的课堂,还为他们提供了盲文教材翻译、盲文试卷、电子版学习资料等支持服务,成为国内融合教育的典范。
我国的融合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较低且支持服务相对匮乏,发展十余年至今,虽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融合教育相比,仍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诸如基础教育的融合度较差,对学生融合能力的培养欠缺,以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性尚未统一等。
2 视障大学生素质状况
2.1 教育背景
学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而视障者因为诸多客观因素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根据《2016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的数据(见图1),我们可以看到有近一半的视障者止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或零教育的阶段, 而融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更是对于视障者参与普通学校学习和走出小群体回归主流社会能力的增强,促进他们克服客观因素、改变主观想法与常人接受同等教育,最终融入主流社会生活[2]。
图1 视障者教育背景
2.2 职业方向
根据 “2016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所列举出来的视障者主要从事的各种职业中,从事推拿按摩的视障者占了绝大多数,为63%;从事IT工作的排名第二,为12%;另有25%从事艺术、行政、体育、教育等工作。详情见图2。
图2 视障者主要从事的工作
2.3 学习能力
盲校为视障者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学习环境和基于特殊需要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方面,虽然所使用的学习教材和普通学校相差无几,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视障者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教学内容仅仅以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为主,因此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与普通学校无法相比;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时间虽与普通学校相同或更短,且因视障者接受知识和分析知识的速度与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任课教师也常需配合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一对一的课堂辅导,所以在和普通学校相同甚至更短的课时下常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长此以往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视障者的整体教学水平较为低下,学生除教学大纲中最基础的知识外再无扩展和加深,接受和分析知识的能力长期处于较为缓慢和局限的状态下。在课堂上,老师因配合学生需要,无法完成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任务,学生也因需特殊单独的课堂辅导,致使在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如此循环往复,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长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视障者在课堂学习、课后自学和课外知识拓展等诸多能力方面与普通学生相比均有较大差距[3]。
2.4 沟通能力
普通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同班级、同年级学生的数量较多,加之在课外参加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和同学之间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所接触到的学生、老师以及社会人士很多,他们在与固定社交圈以外的人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中,各方面能力可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升;视障者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长期处于固定环境中,多数盲校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实施封闭式管理,使视障者的生活圈以固定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家长为主,相比较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较少,与固定生活圈外的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协作能力长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普通学校因较为普及,多以走读的方式为主,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业及生活上的需要和困难,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而盲校多以寄宿制为主,也因学校多处于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本市学生周末回家外,多数本省内其他地区或外省的学生基本只有在寒暑假回家,这样一来与家长相处时间较为有限,学生虽在独立生活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但同时也无法与家长在思想上同步,而视障者的家长们也因与子女相处时间有限,无法熟知子女在学业和生活上的思想动态,长期缺乏面对面沟通容易造成双方互相间的不理解甚至导致沟通障碍。
2.5 自学能力
从客观上来说,视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限制了视障者自学的能力,很多学科内容是基于通过视觉传达的图像加以理解。例如,数理化等的知识有一部分来自于图像变化,视障者由于无法直接通过视觉进行图像的输入,势必影响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有关知识的架构,而需要依靠听觉和触觉等方式先在脑海中建立视觉成像,而后再进行理解和升华。但因为每个人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如果视障者不能正确建立知识的基本框架并理解基本概念,则会直接导致对于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内容难以理解以及发散性思维被局限[4]。
从主观上说,视障者因为客观因素的限制,主观上习惯于通过老师和硬件资源的帮助来学习,再加上支持服务的匮乏,无法满足视障者多方面的需求,久而久之,视障者便失去了部分自学的能力,在面对新知识时不够自信,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其自学能力逐渐丧失。
3 融合教育对视障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3.1 适应能力
对于视障者来说,适应能力是他们最需要同时也是相对来说最为欠缺的一个。因为视力的障碍,自小家庭都会极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也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使他们在上学期间的生活相当固定,外界环境的相对稳定也使他们不需要主动适应太多的变化,但当视障者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入社会的时候,则会立刻暴露出他们适应能力的薄弱。
融合教育带给他们最大的锻炼就是适应能力的提高,因为融合教育是让他们走出固有的群体,改变相对稳定的生活圈。视障者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他们需要像普通学生一样,每个学期接受不同老师的授课,或许还需要和大家一起进行座位的轮换,甚至每节课的教室都是不同的。这些因素都需要他们做出主动的适应,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适应周围同学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固定等。这些变化往往在前期适应时,视障者需要面对诸多以前未曾遇见的困难,但对于他们主动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他们走进社会时有能力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3.2 沟通能力
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够帮助视障者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则会大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会和任课教师沟通,提出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点的疑问或新想法,听取老师的讲解以及对自己的想法的建设性意见,不仅对知识的巩固起作用,而且对于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十分有意义;善于与周围同学的沟通则是对学习方法的开拓。沟通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沟通了解其他同学对于同一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的看法,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3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教育和环境所影响并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又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内在动力。
在融合教育早期,对于视障者来说最需要建立的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性格品质来说,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态度及行为方式,虽相对稳定但也并非永恒不变,性格决定人在面对现实时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间接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开朗积极的性格对于他们更好地参与融合教育和回归主流社会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且优良的品质无疑是后天教育的必修课,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定性的。从心理能力来说,认知能力是视障者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后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其在融合教育中主要体现在视障者通过视觉的替代途径收集信息后由大脑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融合教育中学生认知能力所受到的锻炼远高于盲校教育,因老师和同学的多样性以及信息量的增大,对于培养高效的认知能力都很有帮助;心理适应能力则是在生理适应之前的一种心理准备,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适应新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克服内心障碍,从心理上主动自愿接受并适应环境变化对于视障者的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迈出这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教育;内在动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心理的内在主动性,非融合教育由于主动迎合学生需要也因此间接阻碍了内在动力的培养。
3.4 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视障者在参与融合教育时,基于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而和周围人共同协作学习是现代融合教育的一种方式。如今发展较成熟的融合教育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协作学习,这种方式是“融合”的直接体现,使视障者直接和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在扩展和加深知识的同时,沟通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这对于视障者的协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作就是在团体中适时发挥个体长处使整体共同进步的过程,在非融合教育中多呈现小班授课和一对一辅导的方式,较少需要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使得绝大多数视障者虽不乏个人能力突出的人,但却缺少协作能力的培养。
3.5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需要培养的不是信息量的增长,而是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的提高。非融合教育为视障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替代途径以辅助他们建立基本知识框架,随堂一对一的教师辅导在最大程度上帮助视障者理解知识,但也正是这些便捷的途径阻碍了视障者自学能力的培养,他们依赖于外来资源的直接输入而忽略了主动扩充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性;融合教育使视障者走入普通学校的课堂,参与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降低了被动输入的频率,要求视障者学会主动学习,甚至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主动利用身边的资源克服自身障碍以完成学习任务。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校园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当视障者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在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时,或者在硬件上可能也并不便捷的情况下,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6 计算机水平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关于视障者从事职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除从事推拿按摩的视障者外,以从事IT行业的视障者数量最多。虽然视障者的客观障碍使得他们外出受到一定限制,但探索世界是人的天性,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读屏软件的开发和完善,使视障者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时事政治、获取所需资源以及各种便捷的生活服务。融合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视障者与他人沟通的基本工具,不可能每位普通学校的教师都掌握摸读盲文的技术,因而计算机就是最好的媒介,视障者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辅助作用。[5]
4 视障大学生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对于视障大学生来说是他们走出固定群体进入主流社会前,培养必备生存能力的必修课。通过融合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增强视障者回归主流社会的信心,改善视障者职业和社交的单一性,让视障大学生在具备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在国家积极倡导和国内多方努力合作的背景下,近年来,融合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视障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各级部门积极普及和完善特殊教育体制,确保视障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其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以便当他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尽快适应和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
[1] 王爱国.基于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视障人高等教育[C]∥第二届北京特殊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175-177.
[2] 魏晓东,张贵建. 盲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建议[J]. 现代特殊教育,2002(11):40-41.
[3] 罗延龄.残疾人成才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3(4):28-29.
[4] 郭晓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18.
[5] 何全. 残障学生无障碍计算机房建设时的特殊考虑[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240-241.
责任编辑:李凤英
A Study on Conditions for Ability of Visually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Education
CHU Hongbo, WU Qihang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human rights′ freedom and equality, integrated education aims at providing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goal is to open a door for special handicapped people to enter the mainstream society, get rid of the special mode of education, enable them to communicate with ordinary people, rationally use support resources to overcome their own obstacles and improve their individual ability for survival and education level, providing more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lif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visually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2016-09-20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6109)
楚洪波(1976-),男,吉林松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特殊教育研究。
G761
A
1009-3907(2017)01-0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