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屌丝’,不会关心我们的内容”
2017-02-09
南方周末记者 朱强
发自上海
不到两年半的时间,生活服务类的“一条”视频已经估值2亿美金,用户2000万,其依托的渠道不过是两个微信公号:一条、美食台。
2016年,一条创始人徐沪生至少见了100个投资人,“每天从早到晚,说6到8个小时。”在去年底成功进行了B+轮融资后,“一条”准备2017年登陆创业板。
徐沪生将“一条”的“内容+电商”的模式,比作生活类的“BBC+诚品书店”——英国BBC出品的视频,以制作精良、画面严谨著称,源自台湾的诚品书店则深受中产和知识分子青睐。
在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专注于中产人群的生活方式,为其提供了难以替代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解决方案,是“一条”视频的路径。
3分钟视频,BBC我们也不怕
南方周末:几乎每条头条视频都能达10万+,你们在视频内容制作和产品控制上如何做的?
徐沪生:简言之,碎片化、高质量。碎片化,就是3分钟,电视台搞30分钟,我们用“降维攻击”。3分钟普通电视台搞不过我,BBC我们也不怕。但是,我们的内容,写稿子、采访,都差不多。另外一个别人学不去的,就是对千件产品的格调,我们是统一控制的,就是喜欢这本书的人,他一定是喜欢买这种衣服、食材、杯子、买这种电器,总体而言,我们售卖的是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南方周末:“一条”为什么关注社会问题?你们的30个“感动故事”,涉及艾滋病、无国界医生、禁毒社工、被拐卖儿童,这些话题和中产有什么关系?
徐沪生:讲故事比较少。那是一周一次的频次,其它的如建筑、艺术一类的,像《肖申克的救赎》这种是属于文化类的,属于文化生活,等于是用高逼格、高质量、杂志化的内容每天吸引一两百万人。我们现在真的是相信你的内容好,你的读者就是好的,就有购买力和审美,后面的模式就顺理成章。所以别人来学我们,也学不了。
你做生活类视频,哪怕你做的格调低一点点,也没用。第一,你的用户层次不对;第二,用户对你信用的认知不对。它有信用背书,比如《南方周末》推荐一本书,大家都相信,都认可,就是这么回事。
南方周末:现在视频领域还是风口吗?
徐沪生:从消费升级的角度看,当然是了。我总的感觉是中产阶层崛起,跟消费升级有关。还有一个风口,就是非常优质的独立品牌的井喷式的发展,包括外国的独立品牌,本土的、原创的比如像诚品书店里卖的那些东西会有爆发式的消费潜力。
全国2016年出的新书40万种,我们帮用户从中挑1000本。比如像《哈佛中国史》、日本的“讲谈社中国史”,大家很爱看这些东西。但是卖中国考古史就卖不动了,这个定位是在中产阶层,而不是学术导向的。
踢足球不分阶层,打高尔夫、打网球分阶层
南方周末:“一条”专注于服务中产阶层人群,你对这个阶层如何定义?这个人群的消费特点是什么?
徐沪生:数字应该蛮吓人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了。这群人喜欢的消费品牌,比如无印良品、诚品书店等,都是曾经被日本、台湾地区中产阶层所青睐的,他们不爱淘宝货、义乌货,也基本不买奢侈品,去掉这两头,他们偏爱的是中间的优秀独立品牌、文创产品。
我有一个粗糙的说法,花1000块钱不心疼的就是“中产”。比如我们每天近10000的订单,平均客单价是500元,淘宝是80多元;我们卖的书都在88元以上,其中定价168元的《S》两天就卖了25000本,这个阶层对这个价格非常不敏感。
南方周末:关键是书的品质。
徐沪生:对。任何做中产阶层的生意,都是最大的生意。中国现在的中产人群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我们要把其中有品位一点的“分众”择出来,做生活类内容是最天然的“择人”的途径。
比如按照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去挑选:不搞笑,不娱乐,那些比较刻薄的、毒舌的心理满足在我这里都没有,我就是生活美学。“一条”就把这批人择出来了。所以我们后来做电商转型,转得非常顺。
有些体育内容是没有阶层划分的,比如踢足球、打乒乓,但是打高夫的,打网球的,一定是有阶层划分的。
南方周末:你们怎么知道中产阶层爱看哪些东西呢?
徐沪生:“一条”视频专注于生活、潮流、文艺,但碎片化不代表低质量。每天你用三分半钟,用很轻的方式,因为身份认同也好,或者因为素质高也好,你愿意花一点点时间看,或者当你看到标题的时候你会打开。如果你是一个彻底的“屌丝”,真的不会关心我的内容,因为得不到任何满足。
“一条”一千六百多万的订阅者。在这其中,就算有一半人是中产阶层,或者是有中产阶层消费、生活习惯的年轻人,数量也大得惊人。他们即使年收入不到三四十万,但是要买168块钱一本的书,买一个三四百块钱非常好的小收音机,购买力也完全没有问题。
南方周末:可是现在可供选择的大型的,甚至个性化的电商平台比比皆是,购买体验也不错。我凭什么去你那里买呢?
徐沪生:我的价钱跟别人是一样的,我不会比别人贵。我们平台上的那些书,更像一个诚品书店的标准,比如生活美学的书、咖啡地图、儿童绘本,都卖得不错。
我们是很主流的一个渠道,很多产品京东卖不过我们,不是京东不厉害,而是京东给有些中产偏爱的产品的流量少,像《哈佛中国史》,亚马逊不会死命推的,当当更不用说了,而在一条,它是NO.1的。
一个工程师的价钱,等于一个副总编
南方周末:“一条”在产品布局上似乎有清晰的定位,上线时只选择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渠道传播上没有全网分发,也没做App,而且创立一年半才开始做电商。为什么?
徐沪生:我们是创业公司的打法,一开始十几个人,抓住机会再融一次钱,然后往下走。因为很快就盈利,而且用内容获客是免费的,所以后面拿到投资基本就没花。2016年基本上就是技术、电商,80%的精力耗掉了,今年还是回归内容。我自己抓选题,最好的内容是最好的推广,只要永远有优质的内容,就可以天天拎住用户,因为你的品质高。品质高下面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做广告,一个是做电商。
我们后来发现,因为专注做生活内容,其实离变现只有一步之遥,比如我们采访过一千多个都市生活领域顶尖的设计师、建筑家、美食家,如果现在要找1万件好东西,就在他们手里面,在他们的朋友圈里。所以你一做报道,比如突然有一天说我想拍电影,那么你的资源就比别人多。
南方周末:这与你在《外滩画》报做主编时积累的资源有关吗?
徐沪生:没什么关系,还是靠我们自己积累的口碑品牌,你对哪块熟,肯定就是人头熟,知道谁是有本事,谁是没本事的。有点像以前做儿童杂志的,可以卖母婴产品,这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很多公号是时政的,你就做不了;再比如papi酱,你卖什么东西?卖东西你是没有背书的,因为你说的内容就是毒舌。
南方周末:之前你强烈不主张做所谓“连接”,其实就是不做电商,可现在电商给“一条”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
徐沪生:是的,我们是2016年5月份开始做的,从零开始做到了2个亿,2017年的目标是10个亿。
当时不做电商,是因为技术要求太高了,我们现在技术加电商团队有100号人,你要想明白你要转型了,于是就要准备100号人压在产品上,小打小闹的就不要做。技术成本很贵的,一个工程师等于一个副总编的价钱。
南方周末:从公司收入结构来看,广告占多大比例?据说你对原生广告比较抵制?
徐沪生:广告做一个亿,将来做两个亿就到顶了,比如公司养几百号人,去拍大量定制广告,最多能做到两三亿。但我们做媒体的人不太愿意做定制广告,不愿意把自己变成一个广告公司。另外,这个天花板很小。比如我今年要做10亿,明年我完全可以想做100亿,这是一个很大的平台。现在“一条”的定制广告每条报价120万元,在结构上来说,贴片和定制一半一半。定制的价钱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受制于人,修改10遍20遍是肯定的,逃不掉的。像今日头条这类平台公司也很简单,因为是平台,有技术性的分发,然后我做到61%的广告。在当中其实你赚的是广告公司的钱,甚至是公关公司的钱,因为没有硬广告。硬广告是要求你像《中国好声音》这样的节目,有冠名,有植入,而且你的IP要强大到大家愿意忍受你两分钟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