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缘何与艺术渐行渐远

2017-02-09

大观(书画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客座教授艺术界艺术家

祝 帅

高校缘何与艺术渐行渐远

祝 帅

艺术与高校的接触都要有专业的高度。

近年来,高校(这里主要指的是综合性高校)似乎越来越重视艺术了。本来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不过从实效来看,似乎这种重视的结果并不怎么理想。简单说,就是高校虽然在艺术方面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人力,但所引进的艺术往往是江湖艺术、山寨艺术,和真正的专业水准之间有很大的落差。照理说,高校是中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尤其是顶尖高校,所引进的艺术也应该是能够与这所学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成就水准相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有些即便是国内顶尖的一流高校,却引进了一些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艺术家出任客座教授、开设各种“高研班”或者在校园中举办展览。甚至有一些江湖艺术家发现高校在艺术管理方面缺失的这一漏洞,堂而皇之在高校中行各种社会上艺术界常见的坑蒙拐骗的伎俩——诸如把工作室办成会所、展示各种和领导人的合影、虚拟各种山寨机构的头衔等——有时候竟然还很奏效,甚至还能换来各种学术头衔。

其实想想这一点也并不奇怪。常言道“隔行如隔山”,综合高校的领导很可能是导弹方面的专家、院士或者一流的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于艺术也有些附庸风雅,但他没怎么见过一流的艺术作品,甚至从没进过任何一名艺术家的工作室,更对美术界各种江湖杂耍毫不知情。这时候一旦有艺术界人士以各种头衔、名人合影等相忽悠,他们自然就上钩了。君不见,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校友捐给学校一批陶瓷,据说每一个都是价值连城,结果被专业人士认为是贻笑大方的山寨品,可捐赠仪式上主要校领导还不是悉数出席、热脸相迎!这件事情又岂是一个孤例?这些年来,高校钱多了、地多了,学科规模越办越大,自然就想介入艺术这块肥肉;而一些靠江湖杂耍起家的艺术家这些年来有了钱,就越发渴望得到梦寐以求的社会地位,而高校恰好是众人眼中最容易得名的地方。君不见,有多少高校堂而皇之地授予一些不入流的非专业艺术人士名誉博士、客座教授的头衔,甚至还为这些艺术家成立以个人名号命名的“研究院”!不信请看,上述接受某校友捐赠陶瓷的高校就有这样的研究院,还堂而皇之挂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仅就这一条而论,高校与宋庄诸多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美术馆、艺术研究院,又有何差别?

坊间流传说,中国高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各种名誉校董、客座教授、名誉博士等,都是明码标价的。比如,受捐几千万元,就可以出售自己教学楼的“冠名权”,再几千万元就可以成“名誉博士”,上亿珍惜者可称“名誉校董”,等等。本来,这是一种“竞标”“拍卖冠名权”的商业行为,怎能反过来成为学校以各种名誉相许,倒头来求企业家、慈善家捐款?大概是高校也知道这些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这些学校的官网上自然是查不到这些文件的。但笔者的确看到,一些不学无术之人的名字挂上了高校的大楼,不惜引来网上一片质疑声;而许多企业家因为捐钱而被授予“名誉博士”、“客座教授”,却不见他们有何研究成果。这其中,有研究轩辕历的“民科”,也包括不少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却给学校捐了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民间艺术家”。不久前,曾有媒体爆料杭州G20峰会期间,一些重要场所挂的画缺乏专业水准,其实国内很多重要的高校又何尝不是如此!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所挂画的作者给学校捐了不少钱所致,其条件就是“学校会议室要挂自己的画”。

日前,清华大学成立了艺术博物馆,捐款兴建者是某东南亚企业老总父子。开馆之日,笔者慕名前去参观。按理说,清华大学拥有国内唯一一个由专业美术学院合并进驻的美术学院,艺术方面的专业水准应该高于其他综合高校才是。可是笔者参观之后的感受却与许多网友一样,可谓“失望至极”。且不去吐槽60元只看一件《最后的晚餐》复制品“真迹”(这个“真迹”是相对于其他展品的“印刷品”而言的),就说笔者最为期待的“清华简”展厅竟然也无一原件,全部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制作的复制品。诚然,“清华简”原件必须浸泡在水中以避免氧化,但既然这么高的标准修建的博物馆,而且又是商业性质(即便对清华师生和校友也不免门票)的,为什么不展示、陈列原件?就算是复制品也该在显著位置注明吧?莫非因为是高校内部的博物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比社会上地博物馆降低要求?说起来,对于没去过国博、上博等真正专业的博物馆、美术馆的一般游客来说,该馆可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国博、上博都是免费开放的,不能因为学校中的博物馆就降低专业门槛。更遑论,近年来该校大量举办书法绘画类导师工作室、高研班,而所谓导师又并非该校专业教师,遴选标准不得而知,已经让该校在美术界很多人的心目中“斯文扫地”了!

其实综合高校不懂艺术这个问题早就有人看到。笔者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就曾注意到《书法导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北大,你离书法有多远》的文章。作者自陈在北大担任访问学者,惊讶地发现来北大举办书法展览、主讲书法讲座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江湖人士,这与北大的学术地位很不相称。当时笔者看到这篇文章时就很感慨,因为笔者当时从中央美术学院到北大读书,目睹两所学校在艺术水准方面的落差之大,因而其中一些现象的确也是当时困惑笔者的地方。但这些年来这种现象不但有增无减,而且变本加厉了。举例来说吧,笔者就读博士期间就多次批评北大的校园卡设计得非常难看,用的是最难看的色彩和字体,但十余年来北大校园卡设计并无任何改善。还有各种校园旅游纪念品,近年来北大也成立了“标识管理办公室”,但似乎该该办公室的职能就是“维权”,即打击未经许可使用北大标识的行为,却忽视了艺术水准。笔者在北大多年,也曾有不入流的艺术家来打听“怎样在北大办个展”,当被反问“办画展为什么不去中央美院”时,答案竟是“不敢去这样专业的地方啊”!

日前,全国人大罢免了一批贿选的辽宁省全国人大代表,其中多是企业家。笔者在想,学术界(特别是高校领域),是否也应该彻查一下这些年来的在职博士、名誉博士、客座教授和名誉校董?据说,“北师大陶瓷事件”发酵到现在,业内人士早有是非判断,但北师大就是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对于各种质疑一律不予回应,故做“听不见”状以自欺欺人。可是,在政府信息都已高度公开的今天,如此漠视网络舆情,岂是一所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高校所应有的姿态?所谓“捐款几千万可得名誉博士、客座教授”的说法到底是否存在,“名誉校董”的入选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动用学校资源为个别艺术家成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研究院?对于这些问题,高校是否也应该站出来说两句话?

其实,在面对艺术时,非专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者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轻易发言。毕竟在现代社会中,学科壁垒已然形成,不太可能发生自然科学一日千里,而艺术界始终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普及和启蒙阶段的情况。反之也成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界人士一开口谈哲学、经济学就贻笑大方的原因。同样,很多在自己本专业领域内很受人尊敬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一超过自己的专业范围介入艺术,就往往发外行之论。不久前笔者看到在北京大学,有某位一流的人文学者与一些根本不入流的当代艺术家座谈“中国当代艺术问题”,单从这些“艺术家”的遴选方面来看就知道主办者并不了解艺术界的基本情况。难怪一些艺术界的非专业人士似乎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高校中有一批大领导、大学者,哪怕他是院士、馆员,就很可能既爱好艺术又容易被忽悠,跟他们混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名利双收”呢!

在面对艺术问题时的姿态这一点上,笔者很钦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艺术市场如此火热情况下,该院仍然坚守本色,没有为赶时髦而成立自己并不擅长的“艺术学研究所”。可是,在综合大学争先恐后地成立“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甚至“画法研究院”的今天,高校已经很难避免和艺术的亲密接触了。笔者最近听到的消息,是长期以来没有艺术学科的广东中山大学正在酝酿成立“艺术学院”。成立艺术学院对于艺术来说当然不是坏事,但综合大学成立艺术学院,绝不仅仅是向校内非专业院系师生普及艺术这么简单。现在大学都在创办“双一流”,“一流”的高校要接触艺术,自然也要接触“一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如此,才能让一所高校的艺术地位,与这所学校的学术声望相称。

不久前,河南许昌书协某位领导,对一位名叫梁某某的“书法家”在该县博物馆举办书法展一事公开发表声明,号召全县书法家对此予以抵制。笔者看了梁某某的作品以后,不由得钦佩该书协领导的正义感。综合大学中真正了解艺术、从事专业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教授,是否也可以像这位书协领导一样,在非专业人士以艺术的名义入侵高校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综合高校并不可能以艺术专业为重点发展的学科,对于综合高校中的艺术专业,我们也不能有高于专业院校甚至该校一般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幻想。例如,近期的“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时,组织者便要向该校非艺术专业的师生进行大量的基本常识普及工作;同时期在校内的一些艺术展览的展品和布展水准,也无法与专业级别的展览相提并论。但无论怎样,艺术与高校的接触都要有专业的高度,不能因为对方是非专业高校就拿一些低劣的艺术品或者不专业的展览来执行双重标准。

除此之外,笔者还建议综合高校成立由校内专业人士和校外艺术界真正的专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来对学校一切和艺术有关的问题(如设立艺术研究相关机构,聘任艺术家担任院长、客座教授,举办艺术展览及校园重要视觉标识系统的设计等)做出决议,把专业水准的艺术呈现给高校各专业师生,彻底堵住艺术界的“民科”在高校各领域中沽名钓誉的漏洞。这些,或许是当前综合高校普遍缺乏专业艺术氛围状况下一些姑可暂行的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客座教授艺术界艺术家
田步石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田步石
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在呼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漫画大师评漫画
英国艺术界讨论公共艺术的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