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及同期活动

2017-02-08天妮

世界建筑 2017年1期
关键词:芝加哥香港建筑

天妮

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及同期活动

天妮

2016年12月1日,由香港设计中心(Hong Kong Design Center)主办的第15届香港设计营商周(Hong Kong Business of Design Week)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设计营商周是香港设计中心自2002年起每年举办的国际设计活动,旨在向国际范围内传达文化设计、品牌创新及科技领域所做的探讨和尝试,汇集最新发展趋势,启发灵感,为未来社会的诸多层面进行重新塑造、创建、构想及定位。作为成立于2002年的非营利机构,香港设计中心以设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为目标,倡导利用设计思维改善生活质素。

承接第14届伙伴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邀请美国芝加哥作为第15届活动的伙伴城市。本届活动以“芝加哥制造”(Chicago Made)为主题,以在香港遇见芝加哥为视角,展示了芝加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所参与的社会更新案例。来自15个国家的65位嘉宾在为期3天的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分享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活化公共空间、城市新旧融合、艺术及商业等诸多方面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以设计应对最切身的都市生活议题,参加者达10万人次。

主会场论坛之外,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以设计枢纽的角色,透过各大平行展览及主题活动持续发声,无间隔聚焦设计对生活环境改善的审慎关注。

1 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

2016年12月1日,第15届设计营商周开幕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C. Y. Leung)、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主席严志明(Eric C. Yim)作为主办机构代表致开幕辞。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等代表共同点亮了开幕式之灯(图1)。

1.1 设计营商周主会场论坛

开启主题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是芝加哥滨河步道项目(The Chicago River-walk)的主持设计师卡罗尔·罗丝·巴尼(Carol Ross Barney)。贯穿芝加哥市中心的河流发源于14,000年前的冰河世纪,最初为沼泽,后期被硬化成为工程河道以应对城市向工业化的转型。卡罗尔·罗丝·巴尼的演讲从河流的历史成因谈起,渗透进由愿景出发到概念生成、再到设计实施的几个阶段。最终,这条滨河河道依据街区被划分成6个区域,分别展示了以河流为基础的6种功能:码头广场、小河湾、河滨剧院、水广场、码头及散步道(图2)。在建立新的河道连接并激发市民亲水性行为以活化街区生活形态之余,挑战伴随着机遇与创新而来。设计团队需要应对不同街区间桥下连接处的空间处理、河道内每年竖向高差近2m的水流涨落以及河水污染治理等问题。芝加哥滨河步道项目于2001年启动,2016年部分落成,历时15年。河流扮演的角色随着芝加哥滨河项目多次转换,重拾芝加哥河的城市生态与休闲效益是该项目的最终定位。各种设计材料与细节的打造为整个项目塑造了视觉上的凝聚力,并为线性公共空间设计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图3)。

植物学家兼艺术家帕特里克·布兰克(Patrick Blanc)的演讲以垂直绿化为主题,从植物种类、栽培种植、超高层园艺装置、技术发展、本土生态、自然与城市的关系等角度展示了垂直绿化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新挑战。帕特里克·布兰克1986年在巴黎创造了首个公共垂直花园(Public Vertical Garden),其首创的无土栽培系统令垂直植物墙的建造成为可能(图4)。他主张将植物学融入建筑设计,并指出绿化环境及园艺装置在城市、建筑规划中的价值。“技术很重要,但不是建造垂直花园的最重要因素。我首先关注的始终是如何把合适的植物种在合适的部分……好的建筑就像一棵供人乘凉、承载着城市记忆历史的古树,它经久不衰,而且能与时代共荣共生。随着时代进步,拥有环保原则的建筑更是‘好建筑’的最基本诉求。”

SOM建筑事务所芝加哥分部的合伙人之一布莱恩· 李(Brian Lee),结合自己的建筑实践案例,就“建筑师在世界性建筑实践中的不同之处”及“建筑师在当下的设计是否对未来有所设想”等话题做了演讲。SOM始终致力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众多摩天楼勾勒出高耸天际线的芝加哥,建筑师应以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诸如科技形式、技术性能、人们对于摩天大楼的使用感受及与建筑与大自然的对话等问题。“在建造一栋新的大楼时,我们要理解使用者及他们的文化。建筑是关于协作与融合的一种设计,要想为社会带来改变,需要将自然与现代结构融会贯通,创新精神与实验性两者缺一不可。”

由建筑师珍妮·甘(Jeanne Gang,Gang studio)事务所为芝加哥设计的82层“水楼”(Aqua)不久前建成,珍妮·甘的演讲由此展开。这幢外表呈波浪形的建筑物,带来了摩天楼设计的新方式。跟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摩天大楼一样,它由强韧的材料建成——钢筋、水泥,还有大量的玻璃。但建筑师珍妮·甘让它看起来既柔软又光滑,从而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图5)。

1 点灯仪式

2 芝加哥滨河步道项目的6个功能分区

3 改造后的步道景观

4 垂直植物墙的应用

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于一体的MVRDV建筑事务所创办人之一威尼·马斯(WinyMaas),就致力推动可持续城市设计和建筑规划为话题进行了演讲。“我觉得香港的建筑十分有趣,建筑的密集混杂程度令人惊异。我对东九龙地区废弃的工业社区略有所闻,我很乐于见证崭新的建筑方式在旧区出现。”

此外,来自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艾曼纽·普拉特(Emmanuel Pratt)从文化的意义展开剖析,探讨了艺术与社会实践在城市设计及可持续发展中担当的重要角色。日本设计师木住野彰悟(Shogo Kishino)在论坛就近年社会上雀鸟保护意识日渐减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设计师如何把专业知识应用在生态保育上”等话题展开了讨论。芝加哥UI实验室总裁卡蒂·奥尔森(Katie Olsen)阐述了她在推动芝加哥创新科技发展领域中做出的努力。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卡罗·拉蒂(Carlo Ratti)以“未来的超市会是怎样的形态”为话题探讨了明日生活风格的多种可能。IDEO的行政总裁蒂姆·布朗(Tim Brown)阐述了设计思维和创新的价值。腾讯企业副总裁马喆人谈及他们的互联网地图及车联网业务等发展策略、趋势和经验,提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社交网络‘去中心化’的力量展现在媒体中,媒体同时被人工智能重塑。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个人化的媒体直截了当。因讯息过量,分神的人近在咫尺。”

上述演讲只是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主会场30余个论坛中很小的一部分。

1.2 设计营商周分会场论坛

设计背后:芝加哥千禧公园(The Making of Millennium Park)

2016年12月2日,一场聚焦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分会场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项目团队分别从5个角度阐述了这个芝加哥地标性项目背后的诸多设计细节(图6)。谢里尔·肯特(Cheryl Kent)关注该项目衍生的公益文化影响,马克·塞克斯顿(Mark Sexton)剖析了喷泉广场技术层面所面临的挑战。特里· 格伦(Terry Green)就配套景观在不同季节内所呈现的不同形态、色彩、层次为切入点进行了演讲。尼尔· 斯皮尔斯(Neal Speers)从市政管理角度阐述了该项目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及经济文化效益,芝加哥市文化局理事马克· 凯利(Mark Kelly)就3个主体建筑——露天音乐厅 (Jay Pritzker Music Pavilion)、云门(Cloud Gate)和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了反馈、致谢和总结。

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而应该具有更多的功能性。千禧公园通过广场、步道、开放的草坪、儿童游乐场、滑冰场和纵横千米的园林路径等规划手段实现了市中心区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和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功能。如何设置皇冠喷泉防止冻结的加热装置?如何让水面区域呈现出像芭蕾舞台一样平整纤薄的效果?LED灯运用在城市全屏雕塑中会展现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将LED灯、玻璃和水景等多种材料相融合的设计激发了很多意料之外的行为活动,人们使用这块地方的形式令人惊讶。马克·塞克斯顿说:“往来的人们观察、经过、触摸、参与并感知这块公共空间,好的设计确实具有一种鼓舞身心的力量让人们聚集在一起。”

2 平行展览及主题活动

2.1 为亚洲设计展(Design for Asia)

自2003年起,香港设计中心设立了DFA亚洲设计奖(Design for Asia Awards),历年获奖者及获奖项目都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感,无惧地域的限制及时间的挑战,因充满前瞻性而获得广泛的注视。DFA亚洲设计奖坚持从亚洲的视角出发,嘉奖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设计项目。2016年获奖的10个项目都因为持续探索“透过想象,开创或扩阔空间”而得到嘉奖。其中北京地瓜科技有限公司所做的地瓜社区(图7)以及直向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三联海边图书馆(图8)荣获2016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来自韩国的平面设计师及字体设计师安尚秀(AHN Sang-soo)荣获2016DFA亚洲设计终身成就奖。

位于北京的地瓜社区是设计师周子书面向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及底层人士的重要设计。这些农民工常年选择弃置的防空洞作为居所,所以才诞生了便于居民出租地下室的地瓜社区。该社区提倡共享的理念,无论是空间、物质资源或是技能都可以与人分享。同时,冲破了传统的界限,更逆转了很多人对于空间、生活与社会的想象。

直向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北戴河新区海边图书馆位于一片沙滩上,海与光构成了海边图书馆最重要的两个主题。该项目因其特殊场地环境、对精神空间的诗意表达、对材料和建造的充分把控,成为当代中国一个极具个性的建筑作品(详见《世界建筑》201509期,p90-101)。

另一个有趣的项目是位于马来西亚的社会保险康复中心。中心建筑物处于0.22Km2的热带花园里,依照功能分成“疗愈之旅”及“全民通道”两个部分。该建筑物采用了低辐射玻璃、太阳能路灯和LED灯泡,使整个区域得以拥有充足的供氧和舒适的光源。

2.2 deTour创意汇聚10日棚主题活动

2016 香港设计营商周每年一次的同期活动

5 水楼

6 分论坛的5位演讲者

7 地瓜社区项目

8 海边图书馆项目

9 “乒兵乓”装置

10 “筑字室”装置

就2016香港国际营商周的相关情况,本刊采访了演讲者代表。“deTour创意汇聚10日棚”于11月24日于香港创意地标PMQ元创方正式开幕。这个为期10天的活动以规则改变者(Game Changer)为主题,结合露天展览的形式让公众认识创新设计与城市生活、可持续发展及文化认同的关系。通过适合公众体验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坊、文化对话等限定活动为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增添了娱乐及教育色彩。

装置“乒兵乓”的创作理念是对本年度主题的极佳回应——以创意设计打破传统观念和思考方法,以改变重新洞悉问题。通过动态台球桌的形式,让参与者打破传统,获得全新运动体验(图9)。“筑字室——仝修建筑”装置由一份份展开的书籍杂志组装而成,底部是一块自由的阅读空间。设计师用悬挂错落的形式把建筑书籍直接面向大众,把建筑知识普及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香港建筑的闷局(图10)。

2.3 设计及创新科技博览会(Inno Design Tech Expo)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设计及创新科技博览会已经踏入第12届,来自20个国家地区的450多家参展商汇聚于此,从建筑、基建及时尚等领域去探讨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种种课题。本届博览会以“城创新活”(Urbanovation)为主题,关注如何在都市体现发展和创新,藉以带来更好的生活模式。旨在打破设计、艺术、科技与社会之间的隔膜,激发创意想象,启发公众,以开放的态度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创意,从而设计一个宜居之城。

为应对日趋受限的土地问题和空间大小,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轻建筑”的研究,并将成果发展成为“格子屋”。这套建筑系统只需两天的建设时间,可被轻易拆除及重组。格子屋曾于两年前应用在中国西部偏远农村,不但有效解决了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及管理问题,更凭借灵活的空间开发形式舒缓了土地供应的压力。

2016 香港设计营商周及同期活动已经落幕。本届活动主题“芝加哥制造”代表了一种城市更新契机和拥抱新未来的精神。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定义,讲到底,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沟通,它与我们的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

2017年第16届设计营商周将搭档意大利为伙伴国家。作为引领城市规划、建筑、室内、家具及时装等领域的设计巨擘之一,意大利在未来一年对国际设计界的启迪令人期待。□

卡罗尔·罗丝·巴尼/Carol Ross Barney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罗丝·巴尼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1日

WA:在芝加哥滨河步道项目中,您和您的团队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CB:挑战其实无处不在。这是一个由当地政府支持的、相对独立的公共枢纽设计项目。实施地段是有大量已建成建筑的城市中心,生活在不同街区的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的习惯性需求,针对他们的顾虑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并提供妥当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此外还有受当地气候影响的技术性问题需要面对。

WA:您认为该滨河步道的形式是否可以被运用到其他国家或城市?

CB:当然可以。在该项目设计过程中我有幸走访了很多城市,发现了很多共性,一些老旧的城市设施已经不再有用,或者没有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角色。芝加哥滨河步道项目先是运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方式,关注城市组团中有意思的局部,然后将不同的功能体系进行叠加。后期又把当地居民的一些创造性建议和设计目标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融合,这种辩证性是同时发生的。该项目不仅是为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而设计,也是为河中生物体系而设计的。我想它可以成为香港这样的海港城市或其他滨河城市的一本教科书,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公共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反思。

WA:滨河步道项目中您最喜欢的空间节点是哪里?

CB:作为建筑师,我比较喜欢纪念性建筑,所以河滨剧院(River Theater)是我最喜欢的节点。具有雕塑感的阶梯不但为穿过河道提供了步行联系,还提供了绿荫。项目北侧有几个很火的小餐馆也很值得一去。

WA:中国有很多城市近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当中,您认为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应该如何创造更多积极健康的公共空间呢?

CB:我们在南京有正在进行的设计项目,这确实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中国的项目都很棒,只是一些项目尺度过大,从而降低了邻里之间沟通交流的可能性。人性化设计和生活是一体的,基于生活所需来做可持续设计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建筑师要理解即将进行设计的场地,同时尽可能倾听人们的需求。

布莱恩·李/Brian Lee

SOM建筑事务所芝加哥分部合伙人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3日

WA:2016设计营商周搭档芝加哥作为伙伴城市,您觉得香港和芝加哥两座国际化大都市间有怎样的异同?

BL:我在芝加哥工作了很多年,也往来香港很多次。芝加哥的城市发展轨迹与香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制造业的转型、摩天大楼云集以及地理位置都被水域围绕等等。这些相似性是很有趣的地方,双方可以互相学习。

WA:众所周知,SOM以在世界范围内打造超高层的摩天大楼而闻名。您的团队有尝试过进行一些低矮的建筑实践吗?

BL: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建造高楼,我们希望做一些对坏境、对地块都“恰当”的设计。将一个概念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间需要材料、可行性、技术支持等各个环节的配合等等。我们的目标是项目完成之后能使大众及政府感到满意。

WA:和其他设计类活动相比,2016香港设计营商周最启发您的是什么?最独特的是什么?

BL:最启发我的是艺术家们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这个能够和各国设计师进行交流的机会很有价值。这次活动因为越来越多青年设计师的参与而很有活力。

珍妮·甘/Jeanne Gang

珍妮·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3日

WA:《世界建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建筑学媒体,一个纸媒平台。

JG:纸媒吗?我想问问你,现在一切都数字化了,你身边还很多传统建筑媒体吗?

WA:在中国确实有一些建筑媒体是纸质的形式,但是我们也在探索跟新媒体的合作方式。现在人们的注意力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变得碎片化,您觉得作为媒体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JG:我的建议是回归阅读,引导大家读各个领域的书。比如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有很多作品都很好,他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Six M 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我想你会喜欢的。

WA:有人说您对做高层建筑情有独钟,您的演讲案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JG:我不太关注社会上关于“做高层建筑的女性建筑师”这样的声音,但是我确实对高层建筑有一种热爱。在高楼内打造不同的组团很有意思。我很愿意继续探讨高层建筑和地面的连接方式以及阳台等空间结构的做法。

WA:您在建筑立面上的一些处理手法是否能在香港或其他城市应用呢?

JG:可以的。和芝加哥一样,香港也是一个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说到底,设计师是在创造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哪个城市都是必然存在的。

WA:这是您第一次参加设计营商周吗?你如何评价这个活动?

JG: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活动。技术、工业、文化、商业等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聚集在此,这是一个认识设计师并且放松心情的好机会。

米凯莱·德·路奇/Michele de Lucchi

家具设计师

米凯莱·德·路奇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3日

WA:您与芝加哥这座城市有什么情感上的联系吗?

ML:芝加哥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在那里遇见了我的妻子。

WA: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变得趋同了,个性化的特征正在流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ML:我觉得每个城市都应该是有自身个性的,这种个性来自于当地的山脉、海洋、气候等等。香港是一座滨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使得它独一无二。设计师应该保留这种独特性。

WA:如何在城市中创造更多健康的公共空间?

ML:在欧洲一些城市,乡村与城市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概念,一些乡村存在在城市当中,这种模式加强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我觉得公共空间的意义不应只是开放,它更应该在“开放”之余加上“自然”。

WA:您做家居设计,也做建筑设计,你觉得设计对于大众来说是什么?

ML:设计是属于所有人的。我希望能有更多多元化的设计为大家的生活带来启发。□

佐伊·莱恩/Zo ё Ryan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策展人

作家、评论家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3日

WA:您认为带有公共文化属性的建筑扮演了怎样的社会角色?

ZR:一个城市与城市内部的博物馆关系密切。芝加哥市的博物馆因为囊括了丰富且具有历史性的建筑设计与馆藏而很受欢迎。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贵重的历史文物,更要发现它们与全球化当代设计之间的脉络联系。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开设不应只针对当地市民,更要面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WA:一些博物馆或艺术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您如何看待博物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两方面的平衡?

ZR:现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并不是免费参观的,但每周二为免费开放日。据我所知,欧洲一些发达城市的公共文化建筑大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很好,我希望芝加哥也能更深入地致力于文化普及和艺术熏陶等公益事业,但经济层面的效益也不可忽视。仅靠政府扶持和城市税收来支撑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在展厅修缮、展品轮换、展品修复及布展收藏等方面的支出是比较困难的。就目前来看,收取门票的形式对于更好地向公众呈现高品质的展览有很大的帮助。

WA:对于“美而无用”这种说法,您的观点是?

ZR:美并不意味着价格高昂或难以负担,相反,我觉得美是一种生活必需的元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种生活态度。

2016 Hong kong Business of Design Week and Concurrent Event

TIAN Ni

猜你喜欢

芝加哥香港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抬起芝加哥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