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2017-02-07郭荣梅

新世纪图书馆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策略大学生

郭荣梅

摘 要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既是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远景的描绘,也是深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有效机制及模式的核心问题。实施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在分析现状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定位原则,并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等几个视角进行定位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策略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04

The Pos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Guo Rongmei

Abstract The pos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arri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it is a core problem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mechanism and mode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exploration of the posi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culturology and methodology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Education strategy.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素养教育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信息时代的素养教育重点就是信息素养教育,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终身学习的资本。各高校虽然在有意识试图挖掘自身优势竞相推动特色化、实效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模式,但对于自身的素养教育定位有点模糊,甚至出现迷茫和误区。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等几个视角进行定位分析。

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现状

定位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远景的一种描绘,是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涉及个性心理、文化环境、办学特色、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定位能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影响力,铸成无形资产。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来看,其定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现状。

1.1 因循守旧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内容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90年代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这种局面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甚至有不少高校课程名称至今仍是《文献检索》,毫无新意、吸引力可言。这主要在于这类课程教育定位于纯粹的记忆课程。课程设置上只是机械地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因循守旧,忽视了信息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多元化新元素的分析,不能反映社会的新变化、学生的新需求。

1.2 一味技术化

很多高校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计算机技术教育,将其等同于计算机技能操作、软件说明书式的训练,走进了技术论的误区。这一观点的误区在于把人看成了孤立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信息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1.3 照搬复制化

不同高校的地理风貌、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与定位、师资实力、生源素质等都不尽相同,但不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却几乎追求相同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一样,方式方法一样,“特色”、内容与形式相同。一些高职院校干脆竭尽全力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做法,而不是有效借鉴。这种不认真审视自己优势、不扬长避短型的教育,最终会破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失去内涵与特色。

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原则

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发展来看,虽然不同时期(时间)、不同国家(空间)、不同学者(人)的界定维度是存在差异的,但有几点却是一致的:要用动态化、发展化的眼光理解信息素养概念;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具有整体性;信息素养表现在人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等[1]。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2.1 差异性原则

成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于有差异、有特色,能使不同大学生均感到受益匪浅。每所高校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同、专业形态各异、学生素养基础不一,而且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信息网络文化性格,因此在推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就要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原则。

2.2 可行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与内容必须立足现有的条件,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超越自身实力,如师资实力、硬件条件,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及潜力需求等,定位过高,不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有影响,还会挫伤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学生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

2.3 协调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要与学校的主导功能相协调。所有高校都是多功能的,扮演着服务实体、思想实体、实践实体、科研实体、教学实体等多重角色。然而,由于各所院校处于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进程当中,其内部各功能的表现不可能千篇一律,必有某些功能更强、成长更快,并显示出不同于其他的特性。因此,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还应与所在高校功能相协调,尽可能发挥出取其之长、协助成长的功能。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社会时刻都在变化,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认知也会随之变化。将纷杂无序的信息转为有序的结构化知识、创新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把分散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系统的知识与能力,是引导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的重要方向。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个长远规划、阶段落实、扎实开展、系统推进的完整过程,定位一旦确定,必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视角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选择既是对大学生信息现状的描述,更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及途径把握的航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定位。

3.1 心理学视角

每个人都隐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接受一个信息的前提是其一定能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一条信息包含“内质”与“外形”,大学生只有从心里全盘接受方能体现信息的魅力、改变大学生的素养。

在“内质”(信息内容)方面,一般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工具性、调节性或实用性功能。大学生可以根据信息趋利避害,积极肯定或否定它。二是知识功能。信息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接触疑惑,获取知识。三是价值表述功能。一旦信息所提供的价值表述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致时,大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此类信息,反之则不然。四是具有自我防卫功能。当信息使大学生产生困扰或威胁时,大学生往往会抗拒、抵触。

在“外质”(信息途径)方面,一般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一是信息真实性。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其实是道德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传递的信息一定要有权威的信息源。在信息满天飞的网络时代,其实大学生更相信来自于权威性的信息源,相信它们的真实度更高。二是表述的合理性。Web2.0、Web3.0时代,信息传递更要借鉴合理的表述形态,以尽量展示其客观性,如图片、链接、影像等,有时候甚至可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信息。三是意见空间的从众性。大学生接受信息往往也会受到周围空间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传播或接受信息也往往会度量自己是否处于优势、多数,以便使得自己的意见和周围环境一致,以至于处于主导地位。

3.2 社会学视角

上世纪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较为流行的说法是“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4A”社会(“3A”加农业自动化),到了9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说法又加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等条件[2]。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初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几乎都认为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的处理,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的整个处理流程,反映了信息处理过程在个体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但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信息社会中的人更是交互活动的,需要展现日常生活特质、需要信息交流沟通等。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英国早在1997年就将信息技术教育改为信息与通讯技术,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处理事务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大学生现在及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在内容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交流技术和技巧,还要努力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时间与跨文化的多元交流,关注到学生信息观念层面,以促进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在方法上,要鼓励更多的合作学习与研究和伙伴协作等关系,形成一种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的学习与研究。

3.3 文化学视角

信息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3]信息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肯定会与原有文化发生冲突,带来文化范式的革命,使得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必然面临转型。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着信息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信息也会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许多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信息素养教育理论是以传统的教育学和素质理论发展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信息接受主体人的因素和价值,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的人化、人化的信息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实践的中心。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信息文化建构层面上,重视人文观念养成,如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价值观、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法律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与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创新等。它的构建既包括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贩卖者、信息的消费大众等信息人内容,也包括如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资源共享与有偿获取、言论责任与自由、资讯失衡的调剂等具体指向。它的构建既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安全使用信息,更是对传统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的再诠释,是体现这个国家治国、爱民、教育的文化使命,是对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从阶段走向终身等观念的再深化。从这个视角界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会给我们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内容与途径框架。

3.4 方法学视角

《中庸》有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在信息知识领域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一般而言,在教学途径上,通识教育模式与整合教育模式、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形式,以及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的方式均可很好地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4]。

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大学生信息需求明显趋势是走向个性化,注重对某一领域的信息资料或更加完备的检索体系等。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则可在以下这两个方面做出探索:(1)在课程设计上要有主线,设计的课程应包括信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意识、终身学习理念等培养。(2)在教学设计中,除采用较为普遍的范例教学法外,在“信息资源驱动”“问题任务驱动”“集成式信息服务”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也要作出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以分布式知识表征形式存在于学习网络的各结点中,需要用一定的结构将这些结点联通起来,通过不断地提炼、重构、解释来形成新的知识,从而构建人与内容共通的技术增强型学习网络。在教育过程中,从布点、连线、拓面、展体,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空间的认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需逐步改造成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在借助通过不同人群、环境和学习动机之间的交互协同生产和分享信息之际,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最大限度推广和传播。一些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工具要去借鉴并使用,如Web2.0社交平台Moocs、Flipped、Classroo,以及Blog、RSS、Wiki、Tagm、Mlibrary等学习工具等;要引领学生进入资源门户(resource portal),如MetaLib系统和SFX服务;同时把文献资源管理的知识和工具,如Refworks、Notexpress等交给学生。当然,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评价也要体现个性化,使考核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解脱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创新,考卷、作品、专利、论文等形式均可依据。

4 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国家相关信息素质教育政策、高校的教育理念、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等多个层面。因此,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定位应联系实际,在分析把握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原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四个视角尝试切入,探寻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符合本校大学生实际需求、多维度高效率的生态化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策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MOOC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