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017-02-07潘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镇江212003
潘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江苏 镇江 212003)
一、引言
Halliday系统地提出语法隐喻理论,称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机制,通过语法隐喻,语言的指称功能得到“扩充”,针对同一个事件,人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结构的语言方式来描述或表达情感,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建构观,语法隐喻扩充了语言“建构现实”的能力,因此,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语法隐喻需要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另外,语法隐喻广泛存在于科技语篇、新闻政治语篇、诗歌散文中,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表明培养隐喻思维能力对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二、Haliday概念语法隐喻对认知理解的理据
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潜势和功能,通过深入探究人们在各种语境下使用的真实语句,不同的场合下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揭示出“功能”对语言系统各个层面的影响,从而阐明语言的“隐喻性本质”。儿童平实的语言逐渐发展为抽象化的成人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语言实现功能转换的过程。Halliday从意义出发,揭示了“隐喻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日常语言大多在本源上是隐喻性的”[1],并进而探讨了隐喻所涉及的表达形式的三个转变[2]。Halliday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一种资源,而语法隐喻的出发点就是意义的表达,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例1:
a)Few earthly things found favour in his sight(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II)
b)There is few earthly things that he shows favour to when he sees
a句的及物性分析:Few earthly things——现象;found favour——心理过程;in his sight——环境。
b句的及物性分析:There is——存在过程;few earthly things that he shows favour to——物质过程;when he sees——环境。
a句(这人世间的一切他都不在乎——选自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将b句的物质过程(show)喻化成a句的心理过程(found),体现了小句功能结构之间的隐喻化,不同于具体事物之间的比喻,能扩展意义的维度,是一种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关系。Halliday把b句这样贴近现实生活的,体现语义与范畴之间自然的关系的句式叫做“一致式”(the congruent form),a句为“非一致式”或“隐喻式”(the metaphorical form)。由此可见,以Halliday功能指导下的文学鉴赏,可以将小句分解成若干意义载体,以过程为核心,有助于读者理解小句的言语环境和小句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这也表明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经验在意义系统中的体现方式是多样化的,语法隐喻有助于人类认知世界,同时也可以重塑经验。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种语法隐喻的手段——名词化结构,能扩大语义潜势,使得语言符号系统更加灵活,能产生出有别于“一致式”的意义。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等一些正式语体,如科技类文献、法律、报刊评论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理解带有名词化结构的小句时需经历一个概念重构的过程,因此,理解带有语法隐喻的小句时会感到困难,初级水平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程度相对较低,隐喻意识缺乏,语法隐喻操作较少或没有,因此,培养学习者生成和使用名词化结构的能力对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例2:
a)I hereby instruct you that if you expose the chair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a句中的expose the chair for long被打包成名词化结构Prolonged exposure,在b句中充当语用预设,使一个过程变成了一个既定事实,rapidly deteriorate的语法语义域被映射到参与者rapid deterioration的语法语义域,使动词deteriorate向实体名词deterioration转换。因此b句属语法隐喻,产生的名词化(Prolonged exposure)充当话题的起始点或信息的载体,具有其他词类不可比拟的凝练、过滤的功能;同时我们比较两个小句,a句的语气平易的多,b句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特征,原因在于Prolonged exposure和rapid deterioration掩饰了施动者,当b句用于休闲椅的使用说明书时,显现出生产商对客户的告诫:“长期暴露”这个行为会导致“变质”这个结果,有劝告的口吻,信息量充沛饱满,站在科学立场上,不含个人情感因素,具有公正性、客观性。
三、语法隐喻的解读机制和对二语学习者能力的构建
当语法符号原有的意义不足以表达新的范畴或概念时,“语法隐喻”便可扩展语法意义,丰富语句的表达方式,不断适应认知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体现功能学派的“多层次动态意义系统”的思想[3]。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法隐喻是语法符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意义。
第一,名词化增加了词汇信息的密度,语义被“打包”。隐喻式往往在一个小句中装入大量压缩的词项,语义密度比一致式大,如例2,原来由小句所体现的语义信息被压缩到名词化结构(prolonged exposure,rapid deterioration)中。因此,当二语学习者在阅读语篇时遇到含有语法隐喻的语句,需要操作一系列的解压过程后才能正确理解句意,对初学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既然语法隐喻是表达意义的手段,学习者就应该掌握这种方式,了解这种语言多样化的本质。
例3:他因为收受贿赂而被捕。
a)He is arrested because he has accepted many bride
b)His acceptance of bribes led to his arrest.
a句采用直译的方式,使用了两个动词(arrested和accepted),语句显得拖沓臃肿,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大多会采用这种表达方式;而b句则使用了语法隐喻手段,过程动词arrested和accepted隐喻成了实体arrest,acceptance,用来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衔接词because则换作动词led to,这样一来,语言变得紧凑凝练,富有逻辑性。由此可见,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和理解依赖于学习者的认知,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语言是多层次的意义系统,同一客体,认知方式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就会产生多种意义与形式的原型匹配,这种“隐喻式”的表述方式打破了语言表述反映真实世界或现实事物的关联性,脱离了认知相似性(iconicity)原则。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与再认识的产物,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其语言特征也具有共性,然而语言对经验世界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因此,语法隐喻体现了丰富的个性化色彩,例如“雷”的概念在跨语言中意义的对比:
例4:
a) After the lightning came the thunder(n.).It thundered(vi.)several times,but no rain fell.
b) 打雷啦,下雨啦,回家收衣服啦。
c) 他说的话真雷人。
a句可见英语中存在对thunder的两种概念(名词/动词);而汉语中的“雷”通常被看作实体,只有在口语或其他非正式文体的隐喻式中偶尔将其作动词使用。由此可见,语法隐喻在跨语言中既有共性的规律,又有个性的体现。由于语法隐喻违背了人类认知的一般经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语法“隐喻式”和“一致式”这两种语言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对比,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语法隐喻脱离了认知的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根据认知范畴的典型性理论,人们的思维大部分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在言语使用上,基本层次范畴常常用简单、形象的常用词表达,表述上大多属于“一致式”,也就成为了基本的语言结构原型,但它们可以不断的扩充、延伸……因为人们都习惯于使用熟悉的事件来帮助理解不熟悉的事件,并用有限的传统句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事件情景,这正是语法隐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语法隐喻式用语往往是“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的,是通过类比、映射等思维扩展了的语言系统。
例5 We trapped a bear in the forest.(一致式)
例6 Bear-trapping used to be a popular sport(隐喻式)
例5中的trap a bear这样的大型狩猎活动在欧美中世纪较为盛行,容易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动词trap的功能是用于陈述,属基本行为范畴;根据用“关联标记模式”说明动词的基本语用功能是述谓,而例6使用了概念语法隐喻bear-trapping,这个名词化结构中的trap由陈述功能转变为指称功能,已经失去了动词trap原本的基本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而带上了一些名词性的特征,这种动词非范畴化的结果(bear-trapping)不是人们通常使用的表达法,属非原型用法。因此理解和掌握这类语法隐喻能促进学习者的范畴化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学习者缺乏对二语概念系统的基本认知,仅仅套用母语直白的形容词来表达,就会产生诸多不规范用语(中式英语),常常徘徊于低水平阶段。
四、语法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语法系统将意义匹配到形式时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这也体现出语言丰富多彩的魅力。随着外语学习出初级阶段逐渐向中高级阶段发展,如大学专业英语以及研究生英语阶段,学生就会逐渐接触到构思严谨的正式学术语篇,词汇概念的抽象化和非范畴化大量出现,这时影响语义理解的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与语篇内容相适应的思维表达方式——语法隐喻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二语学习者仅靠被动感知的词性转换练习或课文内容梳理是难以获得主动的认知体验的[5]。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隐喻式”和“一致式”这两种语言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创造性和同义选择能力。
第一,掌握语法隐喻的生成机制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
根据二语习得输入假说(i+1),获得充分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学习者习得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6],因此语料的可理解性在学习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学习者获取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是听和读,但是由于传统外语教学的局限性,外语学习者通过听、读获得的语言输入与本族人通过日常交流的方式获得语言的输入相比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外语学习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多见于书面语体,里面包含大量的语法隐喻,比如过程向个体的转换:transform--transformation,环境成分向性状的转换:argued for a long time—lengthy argument等等,语法隐喻的复杂性加大了语言材料中i+2,i+3,i+n……的含量,从而使阅读材料的可理解性大大降低,这也成为语言学习进程中的绊脚石。理想的语言输入不仅要“可理解”,而且还要“充足”,语法隐喻不仅造成了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还减少了输入量,极大地束缚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者应充分意识到,语言理解能力绝不仅仅取决于单词量,而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隐喻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及物性功能分析,而不是仅仅把语法隐喻单纯地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或数学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启发学生透过语法现象的表面,对诸多难以理解的语句做出合理诠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小句的结构分析能力,切实增大可理解性输入。
第二,隐喻视野下语言教学目标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
语言学习的目的因人而异,因从事者的专业和业务需求而选择自身学习的水平范畴。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观认为学习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意义潜势,而目标语言的整个意义系统囊括了与语言相关的所有外部层次和内部文化背景。因此教学者需要建构一个庞大的语言教学目标系统网络,如图所示:
图1 语言教学目标系统网络拓扑图(根据张德禄《语言教学目标系统》归纳改编)
这个系统网络还表现出知识和能力之间是并行的关系,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获得及其内化是同时发生的,学习者要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表情达意,在表意的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进而掌握各类词汇和语法的功能和结构,最终获得“意义潜势”。既然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意义潜势”,那么教学的模式就可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因为它强调的结果是整体性的、系统化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获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水平和情景的需求对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调整,那么语言习得的过程也相应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共融性的特点,由此产生出一个系统的、概括性的教学系统网络。
第三,语法隐喻的习得有助于学习者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民族整体身份
语言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Evans认为[7]语言是民族的灵魂,Evans认为“语言反映了人的心智特征与属性”[8],在承载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构建了民族的整体身份。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其生命力的长久性在与保持自己语言身份的独特性和接纳其他文化的开放性。而对于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民族意识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巨大影响。学习语言是为了实现人际之间的交往,习得一门语言就意味着成为双语使用者,拥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视角,也就意味着获得多元思维方式,继承本土文化,汲取外国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为我们揭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为诸多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在语言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探析语法隐喻的成因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语法隐喻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的敏锐性,并辅以大量有效的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法隐喻的表达方式,促进语言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1]何中清.英语心理过程小句中的隐喻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2]Halliday,M.A.K.Language and Education Vol.9: Collected Works of M.A.K.Halliday (J.Webster ed.)London: Continuum.2007: 269-290
[3]潘玥.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建构及其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90 122-125
[4]Ungerer,F.Sche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6]Krash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Pergamon Press,1982.
[7]Lopez C.,2014 Language is the soul of the nation: Language,education,identity and national unity in Malaysia[J].Journal of Language,Identity,and Education (13):217-223
[8]Evans, V.&M.Greens.CognitiveLinguistics: AnIntroductio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