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远程口译发展对我国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2017-02-07刘春伟
刘春伟 魏 立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欧美远程口译发展对我国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刘春伟 魏 立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在政治、经济、旅游和移民等因素的推动下,远程口译在欧美国家的医院、法庭、公共服务事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规范化和高品质的发展得到了理论、实证和政策规范等的多层次保障。远程口译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及时性、专业型人才高度集中等优势。但是在我国,远程口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比较滞后。远程口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国外成功实践范例,构建出科学、实用、稳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远程口译课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远程口译;远程;现场;课程体系建设
1. 远程口译的概念与发展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口译行业发展面临着人工智能和远程口译技术等新形势的挑战。所谓远程口译(RI: Remote Interpretation)是指在远程通讯设备(电话、卫星或网络等)辅助下,口译人员进行的非现场口译工作。远程口译从技术形式上来分,主要有电话口译、视频口译两大种类;从口译方式来分,常见形式有同声传译、交替传译;从领域来分,有法庭口译、医院口译、公共事业服务口译等常见形式。与传统口译相比,远程口译具有“非现场性”、“及时性”、“成本低”、“专业程度高”等特征。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传译的音质、画面在不断改善。技术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以及口译译员薪酬成本的不断增加为远程口译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
虽然Paneth早在1957年就提出了远程口译的设想(Paneth,2002: 35),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口译始于1973年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移民局进行了首次电话口译服务(TIS: telephone interpreting service)(Braun,2015: 2)。1976年,联合国以卫星传输为手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在地巴黎(Paris)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Nairobi)间的远程会议上使用了远程口译的翻译形式。远程口译的规模性发展归功于美国和西欧国家,两者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应用并推广该模式。这种发展与欧美历史现实状况有紧密联系。美国作为移民型国家,多语言背景的人口结构是其显著特点。截止到2017年,美国有4500万移民人口。约有5500万人口在家使用英语以外的母语,其中不到8.6%的人英语能力可以达到良好水平(Erika,2012: 228)。对于新移民和年龄较大的移民人群来说,其语言障碍和翻译需求尤其明显,而且需求数量仍在增长中(Shin & Bruno,2003: 36)。对于欧洲来说,自欧盟建立以来,成员国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跨境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愈发频繁。虽然欧洲大部分人口具有多语言背景,但是在经济与政治交流以及旅游因素的推动下,加上近年来大量非欧洲国籍难民的涌入,导致欧洲口译需求不断增长。以欧盟发布的人口和语言统计为例,28个成员国中,大约4%的欧盟人口居住在国籍以外的其他欧盟国家中,即3200万人口在非母语状态下工作与生活(Androulla,2011: 28)。此外,欧美的薪酬水平较高,现场译员的差旅费、翻译报酬等因素亦推动了远程口译的发展。
远程口译在欧美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机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支持以及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了保证远程口译的信度和效度,欧美国家不仅从实践上推广这种新兴口译发展力量,还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理论、实证研究,在肯定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来扶持行业的有效有序和高品质发展。在“法庭口译”这个最重视口译准确性的领域中,早在1978年,美国司法部就制定了《法庭口译人员法令》(The Court Interpretation Act)(刘淑颖,2006: 43),法庭口译必须按照此标准运行;2010年,欧盟正式颁布了《2010总纲》(Directive 2010/64/EU),从政策层面确立远程法庭口译的地位,确认通过“使用通讯技术如视频会议、电话或者互联网等来最优化利用高品质译员服务”(Cynthia,2014: 22);在欧洲各科研机构和译员团体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欧盟推出AVIDICUS( Assessing Videoconference Interpreting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作为纲要,指导和审核欧盟范围内的司法远程口译;英国的DUTT也通过发布规范,来规定了远程口译中技术指标。这些政策与规范为远程口译的有效、有序和高品质发展,提供了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
当远程口译模式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运行、技术支持、政策支持等层面得到保障后,远程口译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增长强劲。仅电话口译一项,2011年全球经济效益就已达到9.9亿美金,此后每年的增长速率约为15%(Braun,2015:7)。法庭口译与医疗卫生事业(包括远程)的从业人员收入较高,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远程法庭口译人员须持有“法庭口译资格证”,平均税前年收入为8万美金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仍有很多人在质疑远程口译的有效性。国际翻译机构“国际会议翻译协会”(AIIC: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在2000年发布的“会议口译新技术准则”中提到,“要警惕将译员置于显示器前远程翻译而远离听众的这种会议的诱惑”(AIIC,2000),在2012年更新的准则中,该项条例仍然保留。怀疑论者对远程口译的安全性、音质画面质量、无线网络稳定性、意思表达准确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与传统形式的面对面口译相比,远程口译无法在这些方面达到传统口译的高度。
2. 远程口译的特征
相比于传统口译形式,远程口译的特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要素人员地理位置不一致性。口译工作的要素人员指译员与有沟通需求的双方。这三者经常不在同一场所,有时候是发言人远程,译员与观众在现场,比如远程国际会议;有时候是需沟通双方在现场,而译员远程进行翻译(比如医院医患双方见面、法庭庭审),有时候是三方均不在同一场所(比如外国人给公共事业打热线电话,接线员、咨询者、译员分别处于不同地理位置)。
第二,非语言信息缺失。要素人员间交流缺乏肢体语言等副语言工具来辅助理解,无法通过非语言元素获得完整的交流信息,译员也无法与发言者或者观众进行直接交流来干涉语流、纠正或者反馈,错误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在一些翻译准确性要求高的场合,发言者产生了示范动作、证据举证等(比如在法庭庭审中出示证据物、医院诊治时候医生的肢体),这些动作具有重要的语篇意义,但是由于译员无法全景看到现场的非言语动作,会给译员造成理解障碍,从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第三,技术投入成本固定。对于医院、法庭、公共事业热线来说,一次性投入设备投资,保持基本维护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就可以持续的享受及时的远程口译服务。对于偶发性的会议来说,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负责音效、影像和传输效果等。由于口译过程中高度依赖通讯设备,通讯信号的稳定(如电话信号,网络视频信号,摄像设备质量)是远程口译强调的内容。由于电话口译受到手机信号强弱、地理位置、话费等因素的制约,其他种通讯模式(如网络视频等)更受青睐。近几年在远程会议上,远程口译视频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ISO 2603标准,即音频频率在125 Hz and 12, 500 Hz之间;卫星传播的图像必须声音与影像的完全同步。很多欧洲国家要求按照ITU的H.323标准配备互联网支持。
第四,专业性人才集中。由于远程口译减少了口译人员的差旅时间,译员的有效工作时间明显增多。很多专业领域的口译工作(如医学口译、法庭口译)需要译员在具备过硬口译技能的基础上精确地把握该领域的背景知识与专业词汇。在这些领域中,口译输出的准确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影响。这种口译岗位显然不是普通能力的译员能够胜任的,而远程口译入门门槛较高(取得除普通口译证书外的专业领域资质证书),增加了专业型人才集中使用从而提高了专业领域口译的准确性。
第五,及时性。远程口译的“及时性”特点弥补了传统口译“耗时费钱”的缺点。欧洲的公共事业服务(医院、出租车、水电煤气电话缴费热线、报警热线等)经常配备了在线的口译译员,通过电话、网络视频或其他远程口译设备提供及时便捷的口译服务。当医院出现外国患者的时候,医生如果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可以马上连线专业译员,搭建医患沟通平台。相比传统的面对面口译,远程口译效率更高,大大缩短了病人候诊和就医时间。
3. 中国远程口译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 人才差异与地区差异动因
远程口译在欧美国家的诞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环境渊源,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复杂,流动性强,语种多样。在医院和法庭等场合使用远程口译,可以提高专业口译人员可用性,减少等待时间和费用,专业译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最合理最优化利用。适用于欧美的这种口译应用模式适合中国的口译市场发展现状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口译人才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使得远程口译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
随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和翻译专业本科(BTI)的不断成熟与推广,中国口译教育将进入体系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6年,全国已经有39家高校开设了口译专业。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口译人才在质量和结构分布上未见重大改观,口译教学重点集中在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陪同口译等口译形式上,从领域来看也基本集中在法律英语、民航英语、商务英语等方面(高彬 徐珺,2012: 43)。高端性、专业性的小语种口译人才依然奇缺(冯建中,2013:67),专业领域口译分类杂乱且缺乏深度,导致学生“不能样样通,却样样松”学习状态。在开设口译专业的39所高校中,既有北外上外等著名高校,也有民办学校。各个学校的师资质量、地域和生源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专业水准的差异。在口译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下,需求端可以选择专业知识精准的远程口译,减少了高水平口译译员出差的时间,增加译员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体力精力消耗。
(2) 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远程口译质量主要由技术参数和译员专业水准两个因素决定。培养远程口译人才要求培养单位在常规口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专业背景技能训练。
A. 技术与设备使用
虽然远程口译的技术质量依赖于设备供应商和技术人员,口译员仍然需要一定的设备使用常识,熟悉操作流程并能应对突发的技术故障。在远程口译培训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接触各种远程口译设备,学习并掌握基础性的远程设备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模拟设备出问题时候的紧急应对措施,预见可能发生的技术障碍。如果没有大量的仿真训练,学生无法在真实场景中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减少翻译质量损失。
B. 训练内容
目前活跃的远程口译项目基本都采用同传和交传的翻译形式。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很多法院与大型医院等配备了高质量的同传设备,为法庭口译或医疗口译提供了同传硬件设备。通过互联网视频或者电话等所进行的远程口译,通常会采用交替传译的形式。Hornberger所作的系列医疗口译对比研究表明,现场的交替传译效果没有远程的同声传译完整与准确。其对比研究调查同时也揭示,译员更愿意做现场的交替传译,而医生与患者则倾向于选择远程口译(Hornberger等,1996: 845)。以上现象或研究表明,远程口译存在着同传与交传的质量差异与选择差异,但对于译员来说,具备充分的交传与同传技能是进行远程口译工作的前提条件。远程口译培养体系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口译基本功。离开了口译基本功谈技术运用和专业领域背景训练是行不通的。无论是现场口译还是远程口译,翻译质量最终取决于翻译基本功:听力、口语、词汇量、阅读量、记忆、笔记、数字听译、跨文化知识、认知加工方式等(增、减、删、合、直译、意译、顺句驱动、等待等)。对于口译专业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牢固功底,就无法实现口译过程中正确的语言符号转换和信息传递。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课堂教学只能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起到引导和加强的作用,基础性知识体系差异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教师课堂工作的任务一方面是要进行基本功要素培养,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等手段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C. 解决增词扩容问题
远程口译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现场口译相比,由于缺乏副语言辅助理解语境,认知加工过程更复杂,远程口译译员进入角色状态相对慢(Sabine,2015: 5),这导致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增词扩容”趋势。
远程口译专家Sabine Braun在远程和现场口译的对比研究中提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场与远程口译的显著差异之一在于大量的增词与增容(Sabine,2017: 175),即比起现场口译来,远程口译译员的表达会更冗长,增添成分较多。口译的质量准则有明文规定,译员不得任意删减、增加或者改变原文信息。英国特许语言学家协会CIOL(the Chartered Instituted of Linguists in the UK)准则的6.4条款就明确规定:“译员应真实翻译,忠于原文,不可以增加、省略或者改变任何内容”(Baraldi,2012: 112)。找到增词扩容现象的问题根源与解决方案,是远程口译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英汉互译领域增词扩容现象研究国内尚少,无成型答案可以遵循,相比英美等国家比较滞后,缺乏实证研究提供的数据支撑,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研究方向。
D. 行业背景训练
当今欧美国家远程口译社会需求最大、应用最多的领域是法庭口译、医疗口译、公共事业口译。法庭口译和医疗口译等领域涉及精准的专业知识,译员如果不懂得该领域的背景知识与专业词汇,会严重影响翻译的准确性。欧美国家有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来确保译员资质与翻译效果。为了使口译专业学生有更多的介入资格,培养过程中应该引入实践流程与细节的教学形式。远程口译培养体系一方面要通过教材、音频、视频材料进行口译技能训练,但是“大部分口译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科学性、系统性、技能性、真实性、多样性、针对性、时效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不足的问题”(陶友兰,2010: 2),因此引入实践环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远程口译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口译教学引入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细节,可以参考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交替式”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引入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在接受书本技能的同时,懂得实践中的能力需求,通过真实的实践环境体验来了解真实流程,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来形成学习自我评价系统,有针对性地提高口译能力。对于考虑开设远程口译的学校来说,学校如何搭建平台,使法庭、医疗、公共事业部门和学校的教学任务之间畅通衔接,让企业接纳学生进入工作场景,是课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 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芬兰Turku大学的Tommola认为“口译质量的核心特征是语义准确性”(蔡小红 曾洁仪,2004:49)。良性运转的远程口译系统既是译员、设备、沟通双方等因素共同协作的结果,也需要完善的评估体系来监督、促进其质量发展。与传统口译模式一样,远程口译质量要满足忠实度、流利度、正确性(语法、术语、句法等)、贴切性(与原文之间)、逻辑性、连贯性、语音语调和语体等语言要求,其中最核心因素是“忠实度”。在远程口译实践中,欧美国家在准入标准(译员考核与资质考试)和行业执行标准上,陆续发布了重要的规范文件进行行业质量监控,如美国的FCICE(法庭口译质量标准),欧盟的Directive 2012/29/EU等,都是针对特定行业的口译进行的具体质量评判标准,实践主体遵从这些准则来进行行业运作,在保证口译质量的基础上推广远程模式。实践证明,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促进欧美远程口译体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这些国际经验可知,良性运转的远程口译体系一方面要在传统口译教学基础上系统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远程口译特征设置特殊的考核标准,针对不同领域,如法律、医疗、公共事业服务、旅游等,细化测试信度、效度、评分准则等;对象领域的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是重要的考核对象和依据。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元化、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估与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评估与教学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
4. 结论
仲伟合认为,口译人才培养要有四大特征:技能型、实践性、理论性和阶段性(仲伟合,2007: 7)。中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侧重培养口译技能的同时注重与社会需求导向相结合。远程口译符合这四条原则,也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远程口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策略制定、教学环节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国外成功实践范例,构建出科学、实用、稳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AIIC. 2000.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mmunicate[OL]. http://www.aiic.net/ViewPage.cfm?page_id=120, accessed 24/01/2014.
[2] Androulla V. 2011. Final Report—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for Public Services[OL].http://ec.europa.eu/dgs/scic/news/2011_sigtips_en.htm, accessed 11/20/2011.
[3] Braun, S. 2015. Remote interpreting [A]. in H. Mikkelson &R. Jourdenais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preting[C].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4] Baraldi, C. 2012. Interpreting as dialogic mediation: The relevance of expansions[A]. In C. Baraldi& L. Gavioli(Eds.).Coordinating Participation in Dialogue Interpreting[C].Amsterdam: Benjamins.
[5] Cynthia G. (ed.). 2014. Assessing Legal Interpreter Quality Through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The Qualitas Project[R].Alicante: Universidad de Alicante.
[6] Erika, P. 2012. Interpreter perspective of in-person, telephonic and videoconference medical interpretation in clinical encoutners[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ling, (2):226-232.
[7] Hornberger, J., C. Gibson, W. Wood, C. Dequeldre, I. Corso,B. Palla& D. Bloch. 1996. Eliminating language barriers for non-English-speaking patients [J]. Medical Car, (8): 845-856.
[8] Paneth, E. 2002. 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A]. In F. Pchhacker & M. Shlesinger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9] Sabine, B. 2015. Remote Interpreting [A]. In H. Mikkelson& R. Jourdenails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preting[C].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0] Sabine, B. 2017. What a micro-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additions and expansions in remote interpreting can tell us about interpreters’participation in a shared virtual space [J].Journal of Pragmatics, (1):165-177.
[11] Shin, H. & R. Bruno. 2003. Language Use and English-Speaking Ability: 2000:U.S[R]. Census Bureau.
[12] 蔡小红 曾洁仪.2004.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J].中国翻译,(3):49-54.
[13] 冯建中.201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J].外语研究, (1): 66-70.
[14] 高彬 徐珺.2012.口译教材与口译人才培养契合之实证研究[J].外语界, (5):42-48.
[15 刘淑颖.2006.美国的法庭口译[J].宁夏社会科学,(1):43-45.
[16] 陶友兰.2010.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4):2-8.
[17] 仲伟合.2007.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3):5-7.
The Enlightenment of RI Development in American-European Countries to China’s Nurturing of Interpreters
Pushed by such factors as politics, economy, tourism and migration, Remote Interpretation (RI) is widely utilized in American-European countries for hospital, court and public services.Its high-standar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re supplemented by theory, empirical studies and policies. Remote Interpretation generates great impetus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eatured by timely and highly-specialized services. Yet in China,the RI study and practice are both backward. The training/cultivation of the specialists team in RI is long-term yet complicated systematic work, demanding innovation. It’s an urgent problem for the RI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borrow experiences from overseas and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steady teaching system.
Remote Interpretation (RI); remote; on-site; lesson system construction
H319
A
2095-4891(2017)04-0015-05
本文系201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08210286)、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脱壳式建模研究”和2015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实践为依托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脱壳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Y0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春伟,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口译、文学伦理学。魏立,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
通讯地址: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