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

2017-02-07陈原艳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青牛茶经模因

陈原艳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

模因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

陈原艳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

陆羽的著作《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它的英译版是否精准有美感,对中国茶文化能否在世界范围广泛地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造成文化遗失的现象,这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本文在模因理论视角下,研究《茶经》英译过程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敲响茶典籍翻译文化遗失的警钟,意在提高《茶经》英译版本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

模因论;《茶经》英译;茶文化遗失现象

《茶经》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它的推广对茶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而到目前为止,西方译者对于《茶经》的翻译都及其有限。由于茶叶起源于中国,后来才随着贸易的往来而传入西方国家,西方人意识中的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他们自己国家特色的文化。用模因理论来讲,西方人学习和模仿中国的茶文化,使之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观念在脑中复制之后与原来的中国茶文化有了不同之处,这就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存在盲区,在进行茶典籍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遗失的现象。本文以Carpenter的《茶经》英译版本为例,对《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进行分析,提供给茶典籍译者们一些借鉴,以促进茶文化的传播。

1 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解释人类文化如何进化的新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模因论指在文化的领域中,人们之间互相模仿、将彼此的思想进行交流,而且将其思想世世代代相传。模因(meme)指的是文化基因,它采用了与基因(gene)相似的发音,意在表达“由于来源于同一基因所以导致相似”的意思。“模因”这个名词是由我国学者何自然等人由“meme”译过来的,他们意在让人们想到,模因是与基因相似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模仿的现象。然而基因和模因是不同的,基因的传播,靠的是遗传;而模因的传播靠的则是模仿。模因拥有与遗传因子相似的基因,是文化所特有的遗传因子,也通过基因复制、基因变异、基因选择的过程进行演化。

例如:某种观念在学习或模仿的过程中传入不同人的脑海中,之后随着不同人差异地理解以及消化,被复制之后的观念就会与之前的观念有所不同,这样差异就产生了。而这些同源、但是又有差异的观念在散布出去的时候会存在竞争,内容的不同使得他们散播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会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象,所以传播能力强的观念最后会被大众所周知、所接受。因此,有许多学者指出:模因论只表示概念通过广泛地传播被很多人所相信,但概念本身的真假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对《茶经》英译过程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进行分析。

2 茶文化遗失现象

西方译者对中国的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茶经》的译文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民俗风貌没有翻译得清晰透彻。接下来我们以西方译者Carpenter的译文为例,分析茶文化的遗失现象。

2.1 茶文化部分遗失

《茶经》中提到是:“窗上书写着六个字的古文:一个窗上写着‘伊公’两个字,一个窗上写着‘羹陆’两个字,另一个窗上写着‘氏茶’二字,这就是‘伊公羹陆氏茶’”。Carpenter把它译作:“Above each window are more characters in the ancient script,for a total of the six.There are two characters over each window and together they say,‘For the Lu Family to boil tea’”。这里的伊公指的是伊尹,伊尹是商朝的丞相,他特别擅长用“鼎”煮茶汤,而且伊尹可以举一反三,将煮汤的原理应用到治理国家的方面。很显然,陆羽这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并不是希望能够通过走仕途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在阐明做好一个人才是治国之本,人一定要修身养性,使得自己得以立住脚,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于Carpenter对这些历史不了解,所以并没有清晰明了地译出陆羽暗藏的意思,造成了部分文化的遗失。《茶经》中还有一句话,是用来强调茶的药用效果的,原文是:“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指它的效果与最好的饮品醍醐、甘露差不多。而Carpenter把它译作:“Its liquor is like the sweetest dew of Heaven.”“醍醐”原本是指一种从牛奶中精炼出来的提取物,就是酥酪上的油,这种食物最早广泛在边疆胡人部落里被食用,唐朝是一个用于学习并追求外来文化的朝代,胡人的传统文化得到推广与流行,从而流传到我国。甘露的意思是“甜美的露水”,通常用来指代佛法等。由于欠缺东方佛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这句话中,Carpenter只译出了“甘露”(dew of Heaven)的字面意思,而忽略了其中所涵盖的佛学知识,这又造成了文化的部分遗失。

2.2 茶文化变形

《茶经》中提到:“虞洪是余姚人,他到山中采茶,遇到了一个道士,牵着三青牛,带他们走到瀑布山处,说:‘我是丹丘子,特别喜欢饮茶,我早就想来惠山看看了。’”Carpenter把它译作:“Yue Hung,是一个来自余姚的人,他爬上山来收集茶叶并遇见了一位taoist monk(道士)引导着3头强壮的青牛,牵引着他们来到了Cascade Peak(瀑布山),水流从这里直接坠下像是一条悬挂在空中的条形棉布,他说道,“我是 Tan Chu’iu-tzu.我听说我的师傅十分喜欢喝茶并且已经期待很久要来参观惠山了。”老子在道家里面是以一个骑着青牛的智者为形象的,“丹丘子”作为一个神仙被大众所崇拜推崇,“三青牛”、“丹丘子”都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文中将“丹丘子”和“三青牛”翻译为“Tan Chu’iu-tzu”和“three young bullocks”是不够严谨也不符合史实的。而且“young bullocks”会误导读者以为“青牛”就是“小公牛”,这是很离谱的误解,不能让读者了解到《茶经》中所提及的道家文化,造成了文化的变形。另外,道家文化崇尚节俭的特点也在《茶经》的第一章中体现出来:“端庄、恭俭的人如果口渴、头疼、眼睛涩、四肢疼痛、关节不舒服,那么可以喝些醍醐和甘露来缓解不舒服的感觉。”Carpenter的翻译作品是:“如果一个通常温顺亲切的人感到温暖、有忧郁症的倾向、遭受到大脑的疼痛眼睛酸疼、关节四肢的问题或折磨,他可以喝4-5次茶。这种液体就像是来自天堂的甘露。”他单单将“精行俭德”概括为“moderate”是不合适的,这个词指温和的、稳健的,不能概括出原文中端庄,恭俭的特点,会让读者产生误解,显然,这是典型的文化变形。

2.3 茶文化完全遗失

《茶经》中,提到一些对煮茶器具的形状描述,《茶经》原文的意思是,煮茶的锅耳是方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方正端庄的品质;锅沿要宽些,使得火力可以得到延展;锅脐要长,这样水才能在中心沸腾。Carpenter将其译作:“The ears are squared for stability and the lips flared to facilitate spreading the leaves.The bowl is thus extended.The center will be easy to toss the leaves.”其实这种制作的理念,除了考虑到实用的因素外,还与我国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将儒家的正气,中庸思想体现出来,也显示出中国人的一身正气。显然,Carpenter的译文太过浅显,没有到达原文的文化层次,造成了文化的完全遗失。

3 结语

《茶经》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它的推广对茶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而到目前为止,西方译者对于《茶经》的翻译都极其有限。《茶经》的传播不仅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异语读者得以收获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使《茶经》可以更广泛地传播,提高其英译版本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解释人类文化如何进化的新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模因论指在文化的领域中,人们之间互相模仿、将彼此的思想进行交流,而且将其思想世世代代相传。

此外,用模因理论来讲,西方人学习和模仿中国的茶文化,使之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观念在脑中复制之后与原来的中国茶文化有了不同之处,这就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存在盲区,在进行茶典籍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遗失的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应该努力充实自身的茶文化知识,减少盲区,尽量消除英译过程中的茶文化遗失现象,这样才能使得异语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才能让西方人民领悟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模因理论视角下,研究《茶经》英译过程中茶文化的遗失现象,敲响茶典籍翻译文化遗失的警钟,意在提高《茶经》英译版本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除此之外,翻译的理念,除了考虑到实用的因素外,还与我国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将儒家的正气,中庸思想体现出来,也显示出中国人的一身正气。

[1]Carpenter F 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 [M].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160-171.

[2]郭尚兴.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11(3):92-93.

[3]何自然 陈新仁.语言模因理论及应用 [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5-7.

[4]蒋佳丽龙明慧.接受理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和变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46-54.

[5]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几次谈话 [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6]张小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2(4):143.

[7]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 [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69.

[8]袁媛姜欣.《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再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6):123-125.

陈原艳(197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青牛茶经模因
基于语言模因论的朝汉语言接触探析*——以汉字词形态构成为例
哈勃图?
吃草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味道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