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究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2017-02-06王婉宾
王婉宾
[摘 要]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探讨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
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思维发展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调动每个学生的认知兴趣,顺应每个学生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个性思维悄然流露
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习和探究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笔者在课堂中首先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质疑,在困惑中撞击、触动,展现思维的不同发展,彰显学生的个性。
如在引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时,学生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认为线圈多,磁力就大;有的提出干电池个数越多,磁力就越大;还有学生觉得铁钉越大,磁力也越大……对于学生的所思所言,笔者没有做出简单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究竟谁的猜想对呢?这时再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在设计中有的学生会思考:哪些条件需要改变,哪些条件必须保持不变?在动手实验前,有的学生想到了串联干电池的个数、铁钉、线圈的缠绕方法都要保持不变,甚至有的学生想到了最好每次多用新的电池,用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方法也要一致。
这一环节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思维,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学生的个性思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彰显精彩的课堂。
二、创设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宽松、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学生的思维,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再引导学生使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五年级的《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是一个典型的任务活动。教材只提供了任务的限制要求,对于采用什么材料、运用怎样的制作方法、小组内怎样展开活动,并没有做明确的要求。这就给了学生们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是,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热水器及制作过程进行构思,并设计一个有效的方案。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大胆地放手,引导学生经历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完善方案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保温集热最好用密封较好的盒子,为了容易让阳光射进去,在盒面上开一个大大的窗口,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贴好;为了吸热用透明的塑料瓶子,瓶子周围用泡沫塑料;为吸收更多的热量,可以将盒子外面也涂成黑色;将盒子摆成与阳光垂直的角度;可以用放大镜聚光;用镜子反光;给瓶子的底部涂黑等等。经过认真的交流讨论,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能借鉴他人的方法,还能在他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有个小组受到其他小组用镜子反光的启发,就想到用多面镜子反光效果更好。还有一个小组想到如果把泡沫塑料也像盒子涂黑,不仅可以保温也可以吸收到更多的光和热。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交流、比较、相互学习中得到一次次的碰撞,在多元智慧的砥砺和碰撞中不断地创新,那么课堂就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这既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
三、在动手操作中——展现个性化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悟,一种同化和顺应。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动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展示自己。
例如,在教学《研究磁铁》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其性质。在教学时,引导每个学习小组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验证猜想,接着让学生拿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个角落去试一试、比一比,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先碰碰教师准备的小木块,有的去接近墙角的一堆小铁钉。此时,有个同学兴奋地大叫起来:“吸起来了!吸起来了!”学生们是那样的惊喜,那样的自豪。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回形针、铁丝等铁制品。还有的学习小组拿着磁铁去吸5角钱的硬币、塑料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中突破了。紧接着笔者设计一道习题:“小明的奶奶正在给小明钉扣子,一不小心,把缝衣针掉到了喝水的杯子里,奶奶带上老花镜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你能帮帮奶奶吗?”此时,一双双小手高高地举起。兴致盎然的表情洋溢在脸上,个个充满自信。
从新知的引导到新知的学习,都是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创造性尝试,这能真正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至于活跃课堂,使课堂更加精彩,不过是余事而已。
四、以“游戏”贯穿课堂——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学生通过科学启蒙教育,其关键在于“动手做”,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学生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所以,我们的科学探究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知识、长智慧,“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积极调动各种感官,促进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准备有探究趣味的材料,让学生一上手就爱不释手,激活学生探究的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玩具小车和气球,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组装小车,再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行驶得最远。最后,引导思考:“小车行驶的远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一游戏比赛的开展,课堂变得生动,探究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精彩纷呈。有的说:“改变喷气口大小:喷气口越大,产生的反冲力大,小车行驶得越远。”有的说:“改变气球大小:气球越大,产生的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就越远。”
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开展游戏比赛来探究小车行驶的远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在一次次的小组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一个个问题进行一系列“游戏”的时候,他们探究的思维火花就被点燃了,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这样把课堂的学习转向生活中的常识,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展的思维,就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 考 文 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王长礼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5).
[3]唐红.实验教学的组织策略[J].湖北教育报刊社,2010(6).
(责任编辑:刘北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