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高职文化特色 培养一流工匠人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2017-02-06周兴中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兰州工匠学院

周兴中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1 前言

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精辟的说过:“文化是干什么的,文化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再追求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1]

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同样,没有高职文化的积淀,就没有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文化自信的优势,才能打造国家急需的一流工匠人才。

2 把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形成高职教育文化特色

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自觉,更需要增强自身内在文化特征的感受和认知以及认同,要发现蕴藏在我们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中的校园文化,寻找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些都是凝结着几代高职人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几代高职人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高职人的主要精神纽带,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宝贵文化遗产。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总结提炼,创作了自己的歌曲,开辟了自己的传媒阵地,也建立了学校校史馆和化工博物馆。学校校史馆和化工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和辐射面宽广,先后被授予“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首批十大“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基地”。

学院坚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小型活动多样化,社团活动系列化,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军训会操表演现场。

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是学校强大的表现,是其在长期探索发展中展示出来的一种办学实力,是其历经经济社会变革转型而凝结成的学院精神,它像灯塔与火把一样,照耀并引领高职教育前行的道路,它似精神的路标,为高职教育发展寻找出路。在高职教育发展最困难的时候,给予高职人原始动力和精神支撑的就是文化自信,制造业要发展,国家要建设,都离不开产业工人,离不开工匠人才,这是一种信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我国的高职教育才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负重前行。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自2011届起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按照此比例推算,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1 000多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3]。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连续十多年来,其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为农村家庭精准扶贫、脱贫致富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一数据甚至超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过石油工业部批准、与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同步建立的第一所学校,其建设与发展跨越了两个世纪。建校60多年来,为祖国石化行业培养了10万余名建设人才,学校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她成长在祖国需要时,壮大在祖国发展中。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为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过程而发展,勇做民族工业职业教育的脊梁,被誉为新中国石化职业教育的“共和国长子”。纵观学院60多年的发展历史,雄辩地印证了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60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很多风浪与波折,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化,致使许多职业院校经历了停办划转、合并撤销之阵痛,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却牢牢地扎根于石化职业教育之沃土,吸纳石化行业文化养分,发扬石油行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传统和爱国敬业的“铁人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立校之路。20世纪50年代,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兰州石油学校初创之际,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奇迹,为新中国当时急需的“争气油”炼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学院人与石油人一起培养并践行着“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敢打敢拼的硬骨头精神,奠定了自己的文化基础;新世纪之初,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推进,“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再度困扰着以行业为依托的高职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人以敢打硬仗的作风,以自信的文化,主动出击,赢得了家长尊重,赢得了就业市场,使学院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社会不良现象盛行之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行“诚信教育”,给学生颁发诚信证,推行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认清国情,推行党史校史教育,使学生爱党爱国爱校……以学院60年校庆为契机,进行校友文化教育,促进了师生价值观认同感,进一步彰显了高职文化精神和学院文化自信。

3 把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在高职教育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是一个学校之所以强大的“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弘扬高职院校文化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高职学院人的世界观、职业价值观和日常生活行为。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模式,这种理念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得到了时代变化的哺育,已经根植于每个学院人的实践之中,这就是学院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只有文化认同,才能文化自信,才能以文化自信来强校。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操作等技能培训,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自己,还必须要求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落实到一丝不苟的刻苦训练中,把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在日常学习中做好自己。同时,学院要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拓展校企协作育人路径,使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与行业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真正给学生传授“真功绝活”,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养,这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本性所决定的[3]。

要做强高职院校必须要使高职院校成为“工匠摇篮”,否则不足以称强。高职院校欲成为“工匠摇篮”,专业教师就应该是工匠。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机制,学院分批选派部分老师深入兰州石化、刘家峡化肥厂、宁夏石化、扬子石化等企业,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解决生产难题、了解最新产业动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再把企业所需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把技术问题编入教案之中。学院还把自身业已形成的文化同行业职业文化、行业职业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要求融入专业和就业教育之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打造质量过硬的工匠人才队伍,这些独当一面的优秀毕业生反过来又扩大了学院声誉,使学院得以在良性循环中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大。

学生技能竞赛现场

4 把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培养一流工匠人才

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急需的正是工匠人才,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乃至“中国质造”的关键时期,培养适应现代化中国工业发展、蕴含工匠精神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时下,人们已经把急需工匠人才的焦虑转化为对高职教育所寄予的厚望,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因为工匠人才源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工匠人才为己任,正因为如此,发展职业教育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4]。

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倡导一夜之间响彻华夏大地,但“工匠精神”不宜作为漂亮的口号或时尚的标签,而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那些只掌握一定“窍门”的匠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敬畏之心、尊重同门、充满激情、担当使命的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5]。古人云:道以艺成,是说一个匠人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有艺德。毋庸讳言,当下仍然有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精神成人教育的现象,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半成品甚至废品,导致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社会抱怨,企业嫌弃,家长无奈,还损伤了高职教育的声誉。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当然就谈不上什么文化自信了。没有自信的文化,就无以给学生提供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当然就谈不上学生精神成人。

学生进行煤化工单元实训

“只有中专学历,却成了全国乙烯行业的‘技术大拿’;22年坚守在倒班一线,却干出了国内同行最牛的业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石化集团茂名分公司裂解车间压缩分离班长、首席技师张恒珍,是一位书写‘石化工匠’传奇的人。”这是2016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恒珍事迹长篇通讯的卷首语,同样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也予以播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孙怀君夺得全国首届汽车诊断师大赛冠军,成为西部高校唯一获此殊荣者,此后又荣获“陇原工匠”称号……一时,外界对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喝彩声一片,但学院上下却很平静,因为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本来就应该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拥有这样的教师。学院注重“师徒相授”的传统,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手把手教的同时,“师道”与“术道”相融,要求学生刻苦训练、领悟入道,还要恭敬师长、爱国爱校;把“学习场所”与“工厂场所”高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以工业企业文化为背景,使工匠精神变成校园文化,把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国有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文化之中,把国内外1 000多个用人单位的先进企业文化予以借鉴,进而将这些文化标识展现在校园内,使学生在受到熏陶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通过课堂文化平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敬业精神教育;通过社团文化平台,对学生进行团队和协作意识的感知、体验教育;通过校外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践成才教育等等,培养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时代工匠。学院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用得上、肯吃苦、留得住”,并广受企业称赞。由于过硬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自信的文化培养熏陶,使得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了以张恒珍为代表的大批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工匠人才。

5 结语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当美丽的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建设好国家高职教育事业和建设好伟大祖国一样,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文化才能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才能为培养一流工匠人才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1] 刘玉琴.闽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文艺报,2016-05-30(1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3] 周兴中.工匠培养的关键在精神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4] 林丽萍.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67-68.

[5] 叶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27(3):63-65.

猜你喜欢

兰州工匠学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我的兰州梦
兰州琐记
工匠神形
工匠赞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