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服务地方为重点 服务行业为特色”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

2017-02-06孙兴洋贾生超罗玉俊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孙兴洋 贾生超 钱 俊 罗玉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协同创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厚德强能 笃学创新”校训,坚持“服务学生、成就学生”育人理念和“以服务地方为重点,以服务行业为特色”办学思路,以工匠精神厚植学生文化底蕴,精湛学生一技之长,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比较优势。学校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下“八项举措”。

1 坚持质量立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市场说话,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3月30日,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主持单位,联合全国52家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正式启动,学校成为拥有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的86所高职院校之一。

1.1 瞄准产业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建设是龙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学校竞争力需要通过市场需求适应性体现。学校坚持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专业群服务产业群,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项目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江苏主导产业和扬州地方支柱产业,着力建成石化与制药、监测与安全、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维修、汽车服务、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商务、财会、装饰及艺术设计等10大专业群;围绕凝练品牌特色,以省校两级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示范作用,带动学校专业整体内涵建设,形成需求支撑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专业设置高度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精准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保障专业布局合理,学校邀请省、市职能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高校专家定期召开专业设置与调整论证会,对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把脉问诊。

1.2 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积极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与盐城工学院合作开展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4+0”项目,与扬州大学等3所院校合作开展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3+2”项目,与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等3所学校合作开展中职和高职分段培养“3+3”项目;现主持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高校品牌建设专业1个;有央财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这些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推进有效课堂建设

学校聚焦人才培养课堂主阵地,通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强化高水平教材进课堂,开展分层教学,推广“云班课”等方式,扎实推进有效课堂建设;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选聘在岗教学优秀人员担任督导员,强化落实质量保障机制;制定教师教学评价实施办法,建立奖励与警示机制,推进教学评价后位人员整改工作。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公共体育课程和公共艺术课程均获省考核优秀,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8项、省部级技能大赛一等奖59项。

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善于交流、懂得感恩、态度端正、勇于担当的扬工学子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社会认可。学校是中石化、中核建、中国兵器集团、中冶集团等央企的人才培养基地,集团旗下数十家企业每年优先录用学校毕业生,中核建及下属企业副总管理岗位校友有11位,学校被业界和校友誉为核电建设的“黄埔”。经麦可思公司数据统计,学校毕业生综合竞争力排名江苏省高职院校第11名,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在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中排名第5位,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全省高校“用人单位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数据,学校在高职院校组位列全省第二;2016年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高于全省平均值4个百分点,校友推荐度72%,高于全省平均值5个百分点。

2 坚持人才强校,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始终坚持高起点引才、宽视野选才、多渠道育才、全方位用才,将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抓好抓实。紧紧围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提升和国际化水平提高等内容,确定每年11月为人才引进工作推进月,不断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组织实施“四百工程”(“百名教师出国出境”“百名教师进大学”“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工程师进校园”);通过组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青蓝工程、企业实践、访学、新进教师担任助教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通过举办职业教育博士核心课程班,实现70后教师信息化培训全覆盖,选派教师赴境外研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在江苏省首推“双师型”教师分级与年审注册制度,对担任教学工作并完成额定工作量的“双师型”教师实行津补贴制度。学校在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联合发布的江苏高职院校2016年人才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19位。

3 坚持机制领校,激发办学活力

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政行企校”联动协同,实现由学校“跳单人舞”到校企双方“跳双人舞”再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跳集体舞”的转变,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虚软浅”问题。

3.1 升级校企合作模式

从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的1.0模式,过渡到与企业建立双主体二级学院的2.0模式和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的3.0模式,目前已升级为构建以产业园为支点“区园企校”共发展的体制机制4.0模式,未来还将探索混合所有制5.0模式。学校以产业园作为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的支点,与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共建石油化工等七大产教联盟;与产业园所属企业共同打造人才供需交流、公共实训、高层次人才共享、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共育、工程技术研发等六大合作平台,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化了学校与地方、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三层融合”;通过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实现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现技术成果共享。

3.2 丰富校企合作途径

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兼职二级学院名誉院长,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与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核华兴建工学院,与北京崇建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冶崇建装艺学院,与中国兵器集团江苏曙光光电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兵工曙光电信学院,校企双方开展互聘和联合研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培训教育基地和就业基地,推进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与上海大众仪征公司等企业,在平台共建、“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共育、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学校体制机制创新案例被《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收录。

3.3 拓展集团化办学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学校牵头联合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等21家核电建设行业知名企业和应用型院校,组建成立江苏核电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共同搭建产教对接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共育人才平台,填补了国内职教集团在核电建设领域空白;同时积极参与江苏化工职教集团和扬州市职教集团建设,共享发展资源,互补工作优势,在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4 坚持服务亮校,提高社会贡献度

学校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彰显服务社会竞争力。

4.1 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品牌

学校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发展思路,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和科研骨干培育建设,开展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提高成果转化率,以省示范院校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基础,校企合作共建四个社会服务平台;拥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和校级研发中心5个,组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15支。其中扬州市木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拥有竹楠木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测试、建筑设计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发明专利等系统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竹木结构产业化研发中心》获得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立项建设;锋尚汽车检测系统研发中心不仅拥有研制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智能仪表的核心技术,还具备汽车性能检测线整体设计建设能力,已为扬州及周边地区的汽车检测站建成近10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

4.2 主动作为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与扬州各市辖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搭建校地常态化合作平台,如:与邗江区共建了“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从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人员培训、教师和科技专家互聘、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合作;与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市人事考试中心设在扬工院,为扬州人才培养、人才测评、人事考试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实验室,在中小微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项目合作对接平台,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技术技能服务;实训场所和文体设施在满足本校需要的前提下,均面向地方院校和企业开放,共享使用。《扬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组织毕业生“最后一课”活动,精准服务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得到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认可,并在全市高校进行推广。

近年来,学校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和产学研对接,每年科研经费到账总额500万元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横向项目成果服务于地方中小微企业;每年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篇左右,稳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5名;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达22 000余人次,继续教育类总收入超过2 500万元。

5 坚持开放办校,拓宽交流合作渠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整合优质资源,拓展交流领域,推进合作深度。

5.1 创新校校合作模式

学校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结对共建友好学校,每年实施学生互派、教师挂职等项目,开展说课竞赛、教务处长论坛等活动,通过“借船出海”,有效促进内涵建设。

5.2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积极响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和“留学江苏”行动计划要求,与43所境外高校开展友好合作并签署合作交流备忘录,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150名,留学生规模位列江苏高职院校第四,被省教育厅遴选为“留学江苏培育学校”,并获得“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资助项目和“2016年度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在《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学校荣登2016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并被《人民日报》报道。学校与江苏牧羊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留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海外员工培训;与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筹备建立海外办学点或培训基地。

6 坚持双创活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实践帮扶,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组建电子商务创业班,提升学生创业实战能力;与京东合作共建京东校园实训中心,学生提前熟悉电商行业工作环境;每年设立百万创业雏鹰基金,资助学生创业项目;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中心签署共建“中英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和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协议,培训成果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学校是“江苏省第二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被授予“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度先进单位”和“创新发明教育基地”称号;在江苏省“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一等奖10项。

7 坚持文化铸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是学校的办学灵魂和精髓。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育人作用,培育特色校园文化,以优秀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

7.1 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学校致力于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交融的全媒体矩阵,两次获“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获“江苏省教育系统新媒体宣传综合力十强”,学校官方微信综合影响力稳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十。

7.2 弘扬地方文化

学校依托地方人文资源,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促进以扬州漆器、玉器、剪纸、木偶剧、扬剧等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成立玉器鉴赏协会、龙狮协会等地方传统文化社团,举办雕版印刷、剪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爱上地方文化;鼓励教师开设与扬州地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唐诗宋词话扬州”“扬州历史文化漫谈”等;聘请扬州历史文化学者和文化艺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校外辅导员,为师生开设生动活泼的地方文化讲座。

7.3 培育专业文化

学校首倡融宗旨、核心、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为一体的专业文化架构,着力打造融入企业文化、渗透地方文化的专业文化,通过建石油化工专业文化公园、造建筑工程专业文化长廊、搭电气信息专业文化展区、砌企业文化墙、设理实一体职场情境,让学生每天浸润在专业文化熏陶中;针对不同专业,凝炼精神核心,如建筑类专业“安全、质量、文明”、汽车类专业“先修身、后修车”等,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学校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专业文化建设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教育报》以《扬工院专业文化渗透校园每个角落》为题,对学校专业文化进行了专题报道;办学特色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案例集》。

8 坚持品牌塑校,服务学生成就学生

学校围绕“服务学生,成就学生”育人理念,构建“启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竞航,挖掘学生发展潜能;远航,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航”育人体系,打造“服务与成就学生”工作品牌,为实现成就学生的目标,提供有效服务、精准服务和引领服务。

8.1 建荣誉体系

学校从为学生提供“桌餐”,进化到“套餐”,再到“自助餐”,最终实现定制“点餐”,着力打造“知识学霸、技能土豪、文体明星、社团精英和创业达人”五条星光大道。每年在毕业生中评选“校长奖章”获得者,既奖励学生文化学习、专业技能,也奖励学生在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自强自立等方面的表现;在全国性技能大赛、科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团队可奖励十万元奖金,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机会留校从事实践教学指导;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研修学习,实行学分互认;为符合条件毕业生颁发“副学士”证书,提升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竞争力;为在某一领域表现杰出的个人或团队单独举行表彰,为单项荣誉设置全校嘉奖令。通过全方位的奖项设置和独具匠心的奖励方式,构建人人可以成才、个个可以出彩的具有扬工特色的荣誉体系。

每月一期校长早餐会,校长邀请学生吃早餐,倾听学生的“吐槽”和建议,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诉求,倒逼学校主动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水平。早餐会这个“小支点”,撑起了学生自治的“大舞台”,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8.2 搭育人平台

学校建有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心;首创“悦文化”工程,通过实施“悦听、悦读、悦动”三项工程,全面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健全师生沟通对话机制,开通校长早餐会、聘任学生校长助理、邀请学生会主席和学生校长助理列席校长办公会、“创新·发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良策”金点子征集活动等四条民主渠道,实现从“为学生做主”向“由学生做主”华丽转身。

8.3 抓关键节点

学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让学生以自豪的方式走进校园;为新生举办“今年我二十”集体生日庆典,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精心设计毕业典礼,为毕业生颁发副学士证书和校长奖章,让学生以尊严的方式离开母校。通过将仪式感融入学生生活,体现学生主体价值性,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学校多方位打造生本服务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认同,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力争让每名学生能够凭借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一技之长有尊严地从扬工毕业走向社会,助推学生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近年来,学生对学校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5%以上;《人民日报》连续三次报道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搭平台、建体系、抓节点,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举措,被江苏省教改办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收录;“学生支持服务”项目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颁发的卓越奖铜奖。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府层面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行动坚决有力,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机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立足地方谋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内涵,把学校建成“师生校友的精神家园、合作企业的发展伙伴、地方社会的公益基地”,并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迈进。

[1] 程永洲,钟明元,孙泽文.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6(28):39-42.

[2] 董洪亮.服务学生,成就学生——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为本铸特色[N].人民日报,2015-11-5(18).

[3] 孙兴洋.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16-3-24(18).

[4] 孙兴洋.高职教育要“眼中有人”[N].人民日报,2016-12-29(18).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