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3.0T MRI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特点

2017-02-06赵沁萍黄瑞岁刘春玉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毛刺信号强度磁共振

赵沁萍 黄瑞岁 刘春玉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常用乳腺X钼靶摄影和B超检查。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日益成熟,已成为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36例乳腺癌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36例,均为女性,年龄34~75岁,平均52.6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1例,右侧15例。36例中除2例未触及明确肿块外,其余均可触及乳腺肿块,最小约为1.6 cm×2.3 cm,最大约为4.5 cm×5.2 cm;血性溢乳5例,局部皮肤及(或)乳头凹陷6例,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12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5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5例。36例术前均经乳腺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高场MR扫描仪,4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检查前建立肘静脉通道,患者取头先进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于线圈孔洞内。按以下顺序进行扫描:首先平扫,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行横断位T1WI TR 630 ms,TE 30 ms;T2WI TR 5 500 ms,TE 95 ms;层厚 3.5 mm,层间距0.4 mm,视野340 mm×117 mm,矩阵192 mm×96 mm,脂肪抑制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TR 261 ms,TE 4.8 ms;FOV 247 mm×330 mm,层厚3.5 mm,层距0.4 mm。矢状位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扫描序列和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 s/mm、800 s/mm 和 1 000 s/mm;TR 3 000 ms,TE 84 ms;FOV 320 mm×320 mm,层厚3.5 mm,层距0.4 mm。动态增强扫描序列: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动态成像序列T1WI扫描和脂肪抑制TR 3 000 ms,TE 84 ms;FOV 320 mm×320 mm,层厚 3.5 mm,层距 0.4 mm;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Flash-3D)抑脂T1WI序列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剂量2 mL/kg,注射速度3 mL/s。注射完毕后即开始连续无间隔扫描5次。

1.3 图像后处理

选取增强后的8组图像分别与第1组图像进行减影,将每一个强化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置于病灶最高强化区、最低强化区及邻近乳腺实质,采用相应软件描绘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将曲线分为:流入型(Ⅰ)、平台型(Ⅱ)、流出型(Ⅲ),同时取强化最明显的减影后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

1.4 图像分析

由2名副主任医师及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阅片、分析和评价,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与边界,有无周围组织浸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综合分析病灶形态与边界、信号特点、强化模式、有无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5 cm)及周围组织受侵情况等判断良恶性病灶。

图1 乳腺癌的MRI影像图

2 结果

2.1 乳腺癌MRI表现

36例患者平扫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图1A);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图1B),8例呈低信号。DWI像:所有病灶随着b值升高均呈高信号(图1C),ADC图呈低信号(图 1D),ADC 值为(0.97±0.22)×10-3mm2/s。36例患者中,28例病灶形状不规则,呈深浅不同程度分叶状,32例边界模糊,可见细小或粗大长短不一毛刺征;6例胸大肌受侵犯;12例病变侧腋窝可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多呈斑点状、条片状或团状(图1E),10例病灶周围血管影增多,6例受侵胸大肌亦明显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流出型(Ⅲ型)曲线为主(图1F)29例(80.6%);平台型(Ⅱ型)曲线5例(13.9%);流入型(Ⅰ型)曲线2例(5.5%)。不同病理类型时间-信号曲线不同,浸润性导管癌以Ⅲ型多见,Ⅰ型曲线主要见于黏液腺癌及导管内原位癌。其他征象:乳头凹陷16例,局部皮肤增厚12例。

2.2 手术与病理

3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椐肿瘤大小、侵犯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采用病灶+部分乳腺切除6例,乳腺癌根治术30例。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5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5例。本组36例中34例诊断为乳腺癌,2例误诊为纤维腺瘤,诊断符合率为94.4%。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子宫颈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乳腺癌发生与雌激素变化有关,此外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饮食、外界刺激等均可促使乳腺癌发生[3]。乳腺癌常规检查手段是钼靶摄片、B超检查,但对于多发小病灶及致密型乳腺等病灶发现较困难。乳腺MRI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疾病诊断技术,能检测到传统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的乳腺肿瘤病灶,诊断率较高[4]。MR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人体信息的显像技术,通过MRI可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现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诊断和术前评价[4]。MRI检查能多参数、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提供较全面的影像信息,对病灶范围、良恶性鉴别、腋窝淋巴结转移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组36例乳腺癌中,有8例患者行常规钼靶摄片均未发现明确肿块,而MRI检查均发现明确肿块,其中最小病变约为1.5 cm×2.1 cm;尽管钼靶X线摄片亦能显示病变某些具有特征性征象,如分叶征、毛刺征等,但部分病灶边缘与正常腺体组织重叠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而MRI能多方位成像,尤其是薄层扫描,不仅能清楚地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边缘情况,对显示肿块分叶征、毛刺征及星芒征尤为敏感,还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及病变周围组织浸润情况,为乳腺癌诊断提供更多有力依据,尤其是毛刺征及星芒征价值更大,本组36例,22例表现为毛刺征,8例表现为星芒征。

DWI是目前唯一能观察到活体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能检测出与组织含水量改变有关的形态学和生理学早期改变,病变的ADC值随b值增加而减低[5-6]。本组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34例ADC图呈低信号,2例呈略低信号,ADC值均下降。

动态增强扫描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发现癌灶有很大意义[7-8]。乳腺癌属于血管依赖性疾病,病灶释放血管生成因子,而生成的毛细血管表现为一种病理性管壁特征,其内皮细胞不完整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9],增强扫描过程中,病灶早期常表现为快速强化,中晚期强化减退,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流出型(Ⅲ型);而正常乳腺组织呈轻度缓慢渐进性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数表现为流入型(Ⅰ型)。本组36例以流出型(Ⅲ型)曲线为主,平台型(Ⅱ型)曲线较少,流入型(Ⅰ型)曲线最少,与文献[10]报道一致。

本组误诊2例为纤维腺瘤,误诊原因分析:一是对乳腺癌MRI诊断经验不足;二是病灶呈浅分叶征,边缘较光整,无毛刺征,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等、略低信号,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三是忽略结合乳腺钼靶片,X线片2例病变区域均见簇状细小钙化,而磁共振对于钙化灶显示不敏感,存在盲区。

综上,任何一种检查手段都有不足之处,MRI也不例外,尽管MRI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早期强化率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Ⅱ型平台型曲线良性病灶有一定重叠,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DWI对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其空间分辨率低,解剖图像质量不如动态增强扫描,因此,二者应同时应用于乳腺疾病诊断,综合分析,为乳腺癌诊断及组织病理分型提供参考。此外,因MRI对钙化灶不敏感,乳腺钼靶检查亦必不可少。

[1] 夏何伟,张俊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2,18(14):73-74.

[2] 汪晓红,耿道颖,顾雅佳,等.乳腺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2):100-106.

[3] 胡松.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中心病灶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191-193.

[4] 赵双全,殷亮,周永生,等.3.0T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60-61.

[5] 兰庆茂,吕亚萍,马雪梅,等.MRI动态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6):673-676.

[6] 张培平,邱维加,戴文海,等.MRI动态增强曲线结合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9):957-960.

[7] 冯伟,刘晓蕾,林帆,等.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6):2542-2543.

[8] 彭薇,许永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价值[J].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0,8(6):19-22.

[9] 杜红娣,沈海林,施蒋巍,等.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73-175.

[10] Schnall MD,Blume J,Bluemke DA,et al.Diagnostic architectural and dynamic features at breast MR imaging:multicenter study[J].Radiology,2006,238(1):42-53.

猜你喜欢

毛刺信号强度磁共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新型铜合金化学去毛刺剂的研制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