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额外侧入路鞍膈脑膜瘤切除术

2017-02-06陈立华李文德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脑膜瘤视神经右眼

陈立华 李文德

经额外侧入路鞍膈脑膜瘤切除术

陈立华 李文德

一、背景资料

一般地发生于鞍结节、鞍膈、蝶骨平台及前床突的脑膜瘤称为鞍上脑膜瘤,其中前3种类型位于鞍上近中线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入路基本类似。而前床突脑膜瘤一般偏向一侧生长,与鞍旁脑膜瘤表现类似,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鞍上脑膜瘤仅包括前3种类型。鞍结节脑膜瘤最常见,其次为蝶骨平台脑膜瘤,而鞍膈脑膜瘤相对较少。

鞍上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与鞍区特定的显微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如视神经、垂体柄、颈内动脉等,视力、视野障碍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双眼视力障碍进展及程度常不一致,且多为双颞侧不对称性视野缺损。其他症状包括缓慢进展性双颞部及眶周疼痛、多饮多尿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MRI是鞍上脑膜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一般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多数在肿瘤边缘可见“硬膜尾征”。蝶骨平台及鞍结节脑膜瘤由于起源位置相对靠前,较少侵及垂体或与垂体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因此影像学诊断并不困难,而鞍膈脑膜瘤相对少见,发生于鞍膈及附近脑膜,其向鞍内生长时需与垂体大腺瘤相鉴别。有学者在1995年将鞍膈脑膜瘤分为3种类型: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C型,鞍膈下蝶鞍内。对于侵及鞍内鞍外、包绕垂体柄甚至视神经、颈内动脉的巨大肿瘤,国内学者称之为D型。MRI上鞍膈脑膜瘤与垂体大腺瘤的主要鉴别点有:肿瘤以鞍上为中心,蝶鞍扩大及鞍底凹陷不明显;增强扫描上肿瘤强化明显,且信号均一,有“脑膜尾征”。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鞍上脑膜瘤的首选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方式,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对于垂体柄前方生长的肿瘤,可采用额下或额颞部入路;对于垂体柄后方的肿瘤,应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对于局限于鞍内的肿瘤,可采用经额下或经额蝶入路,慎用经鼻蝶入路,因其难以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及鞍膈的下方的粘连。

手术的并发症主要与视神经、垂体柄或其供血动脉的损伤有关,包括视力视野进一步受损、水电失衡、激素水平紊乱等。术中操作技巧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最为关键,减少过度牵拉,保护穿支动脉,如肿瘤包绕血管并粘连紧密,可残留小部分肿瘤。

二、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1岁,主因“右眼视力下降2年,左眼视力下降6个月”收治于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5/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右眼视力为眼前10 cm处手动、视野完全缺损,左眼视力0.4、视野颞侧缺损,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右侧直径约3.5 mm,左侧直径约3.0 mm,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直接对光反射灵敏、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余颅神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共济运动稳准。头颅CT:蝶鞍增大,鞍区见不规则等密度影,大小约2.5 cm×2.7 cm×3.6 cm,CT值约48 Hu,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影,鞍上池及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左移位。头颅MRI:鞍区见片状等T1等T2异常信号,与脑膜呈宽基底,大小约3.9 cm× 2.6 cm×3.1 cm,双侧颈内动脉部位被包绕。GD-DTPA后鞍区病灶见明显均匀异常强化,边缘见明显脑膜尾征(图1)。

三、手术简要经过

(1)手术入路选择经右侧额外侧入路。全麻成功后,患者仰卧位,头向左偏,使额骨颧突位于术野最高位,头架固定,设计右额颞弧形切口,起自右侧颧弓水平、止于中线处,常规消毒铺单。

(2)切开头皮全层并分离翻开至眶上缘,剥离颞线处颞肌,于额骨颧突后钻孔一枚,铣下4 cm×3 cm大小骨瓣,磨除骨窗下缘平前颅底。

图1 鞍上脑膜瘤患者术前CT及MRI影像学资料

图2 鞍上脑膜瘤患者术后CT及MRI影像学资料

(3)切开硬膜后,抬起额叶外侧,逐渐向深部暴露前颅底。首先见肿瘤基底部位于前颅底,白色,质软,血供一般,电凝分离基底,切除部分肿瘤后可见右侧视神经受肿瘤的挤压而严重变形。先分块切除第I间隙肿瘤,至暴露出左侧视神经及颈内动脉,然后剥离与右侧视神经紧密粘连的肿瘤,切除鞍内肿瘤,但未见垂体柄,推测可能已被肿瘤侵蚀。再次分块切除第Ⅱ、Ⅲ间隙内肿瘤,切除包绕右侧颈内动脉和挤压右侧动眼神经的肿瘤。最终,肿瘤得以SimpsonⅡ级切除。

(4)术腔止血后,严密缝合硬膜,还纳骨瓣并固定,缝合颞肌及头皮各层。

四、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出现了鞍区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尿崩、电解质紊乱、激素水平低下等,予以相应治疗后均得以纠正。出院时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间断有认知障碍,右眼视力完全丧失,左眼视力、视野较术前好转,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右侧直径约4.0 mm,左侧直径约3.0 mm,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直接对光反射灵敏、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眼睑下垂。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术后影像学资料见图2。

2016-12-14)

(本文编辑:张丽)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1.016

100700北京,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

陈立华,Email:13801187508@sina.cn

陈立华,李文德.经额外侧入路鞍膈脑膜瘤切除术[J/CD].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7,3(1):060-062.

猜你喜欢

脑膜瘤视神经右眼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发现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一例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如何治疗脑膜瘤?
掩其右眼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左右眼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