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7-02-05徐菲陈东
徐菲+陈东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以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家属意见,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痊愈率为42.1 1%,有效率为94.74%,而对照组痊愈率为18.42%,有效率为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39.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病死率及致残率,减轻脑水肿,近期疗效确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治疗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亦日益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在老年群体中属于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虽然目前的医疗条件有较大的提升,但是此类病症对于临床医师们仍然是个不小的难题。为了改变以往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方案,降低感染率、提高预后效果,本研究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患痛苦和医疗花费有一定积极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进行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做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及家属讨论后,确定治疗方案,分别定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女为24:14,年龄56~78岁,平均(66.6±8.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21例,丘脑8例,小脑6例,脑室3例。对照组男:女为25:13,年龄57-77岁,平均(67.2±8.5)岁。基底节19例,丘脑9例,小脑7例,脑室3例。每位患者均符合2010卫生部成人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并行头颅CT进行确诊。病例排除标准:(1)还有全身性免疫疾病者或重要脏器损伤者;(2)有先天性心脏病者;(3)有精神方面障碍者;(4)患有干扰性血液疾病或外伤性感染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位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首先根据脑颅CT定位,确定穿刺位点,范围取血肿部位据头皮最近处或避开重要血管、功能区处。然后选择合适穿刺针,用电钻钻破颅骨、硬脑膜,退出钻芯,换钝圆塑料针芯向血肿部位缓慢推进,然后抽吸。在反复用9%NaC1冲洗血肿区至无血肿液流出后,向血肿内腔注入2万~4万U尿激酶,闭管4h后开放引流,1-2次/d,引流持续1周左右。
对照组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术,在据脑颅CT定位穿刺点后,钻孔使颅骨形成约3cmx4cm的骨窗,剪开内部硬脑膜,抽吸血肿液。血肿残留同上注入尿激酶施治,然后在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再逐层缝合。
1.3疗效判断
结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的标准据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能够进行基本生活和工作。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症状稍有缓解,在医护人员帮扶下可以进行简单运动。无效:NIHSS评分减低≤17%甚至增加。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Excel制表,将每个临床患者的原始资料分别输入表内,然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汇总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为42.11%,对照组为21.05%,前者有效率为94.74%,后者有效率为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P=0.02)。见表1。
2.2两组相关治疗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22.87±4.04)d、(44.42±8.16)min,而对照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29.16±4.11)d、(138.30±12.91)min,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为(108.09±16.28)mL,对照组为(197.14±14.11)mL,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4例,对照组发生率为39.47%,1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9,P<0.01)。见表3。
3讨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亦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由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已不容忽略。随着患有高血压老年患者的病程加长,颅内血管结构与功能都发生变化,更加容易因为机体发生突变而引起血压突然增高,颅内出血。在脑部各组织受到巨大压力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等都受到巨大威胁。HICH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自发性脑出血,是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据统计,该类患者出血后在1周内的死亡率为72.8%~92.5%。治疗HICH的首要目的是尽快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带给周围组织的压迫,起到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的效果。传统的保守治疗和开颅手术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弊端,前者采用药物降压、止血。但只对出血量≤30mL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后者可直观地了解血肿周围情况,彻底清除血肿、液化的坏死脑组织起到迅速减压的目的。但其手术创伤大,深部清除仍存在盲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在CT引导下,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钻进颅内血肿部位,抽吸血肿液,并可利用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液化成悬液,促进排出血肿。该法不仅创伤面积较小,保持颅内压稳定,而且能高效地解除颅内高压的危机。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在CT引导下,定位准确。有效率较常规疗法的76.32%提升至94.74%。另外在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方面,亦有明显成效。微创术后并发症仅为10.53%,小骨窗颅内血肿术后发生率为39.47%,明显微创术更加安全、预后良好。由于创伤小,对神经组织损伤能够最大化降低;在完整保留颅骨板障同时,减轻患者病痛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由于此治疗可连续性,清除的血肿液更加彻底,避免二期颅骨修补术。另外,该微创术在操作中同样需要注意,首次抽吸量控制在55%以下,剩余血肿液可采用尿激酶溶解,分次抽吸引流,做到平稳降压。另外,在术中应实时监测血压情况,避免血压降低过快引起脑血流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术后亦需对引流情况给予重视,避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高效彻底地清除血肿,缩短疗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