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

2017-02-05甘素贞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甘素贞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摆脱“满堂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延伸课堂,为学生营造愿学、乐学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延伸课堂 营造气氛 敢于质疑

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摆脱“满堂灌”,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浑然天成的课堂教学显得那样的自然流畅,甚至像是不假思索,其底里却处处蕴含着教师的独到匠心。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认为关键在于:

一、延伸课堂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都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受,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

我们不能把语文教育封在课堂上、锁在课本里、依赖老师,而要把视野拓宽,放到生活,只要留心好学,就可以学好语文,而且可学得很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例如,可以利用早上刷牙和洗脸的时间听一段电台的新闻,利用晚饭后休闲散步的时间欣赏一曲流行音乐,从中可以学习生动、精练、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在饭桌上,可以向家人讲述学校的见闻趣事,可以听家长讲过去的事情或教育的话,这是在学语文;在晚上,可以适当安排时间看电视,不断增长知识;在节假日,可以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或参观学习或读课外书;在教室,可以经常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和同学展开辩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口才。这样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自会长进。

二、营造气氛

和谐而亲切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亲其师”而后“亲其道”。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都会因为喜欢某某老师而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同样也会因为不喜欢某某老师而讨厌所教学科,这是所谓的情感倾向。为此,老师首先要注意加强重视在情感方面的投入,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我的主要体会是多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自信的人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可见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等重要。我国科技大学的教授顾钧先生曾这样告诫我们:“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力,我们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尽量多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只要他们“肯回答”“敢回答”甚至只是“有回答”,只要态度端正,即使答案错误,我也对他们肯定一番,久而久之,课堂上就形成一种“争着开口”“抢着举手”的充满活力的氛围。

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学生自由自在地放飞思想的小鸟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敢于质疑

学生除了有创新意识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真理越辩越明。在学生的争辩中,他们的言语代表他们的思想,他们争辩的结果再由老师点评,学生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体会会更刻骨铭心。例如教学《春望》一诗,我抛出问题探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在学生争辩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小结:其实两种理解都可以,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样的质疑探究之后,相信学生肯定收获更多。

未来的社会,竞争与挑战无处不在。语文能力对未来的择业、事业的发展、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多向情感交流,并延伸语文课堂,落实“生活语文”这个新的语文教学观。

参考文献:

[1]谭细龙.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1.

[2]申继亮.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N].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第一期.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