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更新”取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研究
2017-02-05李南焦艳
李南+焦艳
摘 要:文章根据“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并从加强自我反思、抓关键事件、创造有利条件等方面,提出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84-03
追求幸福是每个社会人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心愿。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力军,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职业幸福感,不仅关乎着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乎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又称主观幸福感,是指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因素与外界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职业幸福感,就是将个体的幸福感置于工作这一特定领域,指个体对自身在职业生活中的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综合评价。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什么,国内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诠释。何瑶波认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即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和教育辅导中,自身需要获得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发挥,自身得到发展的一种持续快乐的体验”[2]。李金华、崔健则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定义为:“辅导员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3]从上述学者的观点来看,他们都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快乐的主观体验,其真正的本质是辅导员自身价值的实现。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作为教师,辅导员期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作为管理人员,辅导员希望立德树人,用自己的全心付出和周到的服务,帮助大学生度过充实、快乐、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总的来说,让学生全面发展,在献身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便是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二、“自我更新”取向的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所谓“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发展把教师本人看作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自我更新教师有两个核心因素:自我更新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在教师的自我更新过程中,“关键事件”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教师本人针对该事件而引起的自我澄清、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自我更新”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循环过程就是:通过关键事件,将外在的影响因素与自身原有的教育信念、知识等内在结构的矛盾清晰化、尖锐化,再经过对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的反思,做出决断和选择,决定对原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做局部修改、调整或者全部更新,以至最终获得专业发展[4]。
叶澜教授、白益民先生基于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愿和所达到的水平这两方面入手,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也经历了除“非关注”阶段之外的4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职业幸福感感受是不同的。
(一)“虚拟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指处于职前实习阶段,他们的专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比较淡薄,对获得高校辅导员这份工作感到高兴,对未来的辅导员职业充满了憧憬,把辅导员看作一份非常光荣的职业,期望在辅导员职场中大展身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此阶段,虽然他们并未真正进入职场,但是由于处在实习期,已经对辅导员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上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学生身份转变成教师身份,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职业幸福感的存在。
(二)“生存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生存关注”阶段主要指处于“新任教师”阶段,大多的辅导员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着信心与干劲,渴望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和学生的认可,非常崇拜同事能熟练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希望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处在该阶段的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预期和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期待过高导致职业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长期处于超额的工作压力之下。职业能力欠缺导致出现本领恐慌,工作中开始力不从心、急功近利,甚至会出现较强的挫败感,以至于职业幸福感非常低。
(三)“任务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任务关注”阶段主要指度过了职场初期,各方面都开始稳定,工作技能日渐提升,能慢慢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工作环境已经熟悉,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逐渐显现,工作干劲很大,自信心大大增强,辅导员职业生涯处于稳定平稳期,但是在此阶段,很容易受到职业阶梯、他人评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思想不稳定,能力分散,甚至会对自己究竟是否适合辅导员职业产生怀疑。例如晋升困难、职称评定困难、成就感低下、专业归属不明确、职业认可度下降、缺乏进修培训、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都会引发辅导员对当前的职业进行重新审视,对发展前景较为担忧。但是总体上来讲,该阶段的辅导员由于工作充实、收入稳定、环境熟悉、交际圈稳固等,职业幸福感较之前两个阶段稍高。
(四)“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处在该阶段的辅导员有较好的职业认同,工作经验丰富,很多都已经提拔为领导,成为工作方面的专家,已经走上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辅导员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专注于职业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工作实效的提高,期望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是管理体制、考评制度、激励制度、晋升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该阶段的辅导员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缺乏奋斗的激情,工作思维僵化,但总体上讲,由于该阶段的辅导员工资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成就较高、自身价值实现较大等原因,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还是非常高的。
三、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路径
由于辅导员面临工作压力大、繁杂事务多、受多重领导、晋升提拔空间狭窄、职称评定困难、工作成就低等,职业倦怠便悄然而生,以至于很多辅导员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甚至出现转岗或者辞职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急剧下降。其实,大多数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降低从表面上看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真正的实质是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出现了问题,辅导员在职业幸福感下降时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内因决定外因。“自我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和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降低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借鉴该理论,能让辅导员真正明白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低下的根本原因,从而激发辅导员的自我反思,引导辅导员通过对“关键事件”的自我澄清,进而实现辅导员自身内部结构的更新。当辅导员自身实现了“自我更新”,其职业发展目标就会更加明晰、职业发展道路就会更加宽广、职业技能就会得到有效提高,职业幸福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一)加强自我反思,更新内部结构
1.自我反思常态化。反思,是实现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强烈自我发展意识的体现。没有反思,就没有自我更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其职业幸福感,只有通过辅导员的反思,才会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当然,辅导员的自我反思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常态化的自我反思,不仅是对辅导员现有知识架构的补充和提高,更是对辅导员自身内部结构的重构和更新。
2.职业理想坚定化。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自我更新的原动力,而自我发展意识是否强烈取决于职业理想是否坚定。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是辅导员追求职业幸福感的动力和出发点,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负责任。有了坚定的职业理想,辅导员就会把学生工作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来做,而不是仅仅当成一份赚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和逃避,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在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在经历了奋斗之后,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3.培训个性化。当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培训培养过程的缺失,更容易导致职业本领恐慌和职业倦怠。辅导员偏爱非正式的、个性化的培训和学习,因为它与辅导员的需求和自己学生的需要密切相关。一方面,高校要整体规划,搭建平台,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选送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地方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扩大辅导员视野、增加辅导员阅历、提升辅导员能力,使他们成为学生工作领域某一方面的专家。
4.队伍建设团队化。辅导员偏爱非正式的专业学习,而团队恰恰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平台。和谐的团队文化能够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团队文化的创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以“辅导员工作坊”为基础,根据辅导员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分工组成团队;以“辅导员沙龙”为平台,加强线下的工作交流和有效沟通;以新媒体手段为载体,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打造辅导员队伍的网上精神家园;以“优秀标兵”评选为契机,大力发掘辅导员标兵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抓关键事件,提升更新能力
1.抓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教师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它体现着教师对自我已有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关键事件”,但是又少有辅导员真正能对“关键事件”进行认真剖析、归纳、总结、概括。狠抓“关键事件”,可以让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可以通过“关键事件”发掘影响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从而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为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奠定基础。
2.提升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辅导员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职业素质的提升,将带来工作实效的提高,从而带动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提升。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职业素养:(1)加强理论学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理论素养。(2)提升职业技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引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3)强化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效率意识等。
3.建立学科支撑。建立学生工作学科体系,是提升辅导员学科素养,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渠道。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失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学科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打造专业的理论体系和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让辅导员在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按照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进行专业的分工。
(三)创造有利条件,改善环境
1.硬件环境支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要从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硬件环境的建设,强健辅导员的体魄,陶冶辅导员的情操,加强辅导员的沟通交流,给辅导员创造一个舒心、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支持[5] 。
2.软件环境支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学校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关心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意识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及时解决辅导员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倾听辅导员的正当诉求,维护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畅通发展渠道,特别是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考虑到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倾斜照顾[6]。
参考文献:
[1]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2]何瑶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J].教育 界,2010,(2).
[3]李金华,崔健.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实现路径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4]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5]张乃琴.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 福感提升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5,(5).
[6]邱有华.论基于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