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探析
2017-02-05刘佳佳王亚军
刘佳佳+王亚军
摘 要: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文章从校企合作现状出发,分析了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问题及成因,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80-02
“校企合作”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校和企业结合,以不同教育方法、理念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协同创新”是高校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结合不同特征和需求主体间的良好协同合作,最终达到创造价值和优势互补的目的。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是高教改革的重点工作,《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就提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要紧密结合,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胡锦涛同志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明确了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发展,以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为目的,以资源共享为手段,通过合作建立技术平台,培养工程技术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和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员工队伍,以期达到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1-2]。
一、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企业倾向于希望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尤其是大学扩招后,很多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在学生生产实习和挂职锻炼过程中,由于企业得到的益处相对较少,实习流于形式,导致很多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同时,社会对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能保持不断的创新能力,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具有安全的生产环境和较强的盈利能力。而企业受困于智力资源不足,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欠缺,导致对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的大学,拥有较强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企业,两者合作创新成为目前很多高校和企业联合的新模式。
在煤炭企业和高校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主要的模式有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8所煤炭高校的合作,学校的教授、博士、青年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挂职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就能实现校企双方双赢,不仅解决了我国企业因为研发资源不足,限制了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问题,同时有力地扩大了企业的文化宣传和知名度,这种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是直接的受益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则是间接的受益方。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企业投入比较大,时间周期比较长,学生受益不直接,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无直接帮助。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张国华教授主持完成的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学校人才培养,重点是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建,注重实习教学,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与现场实际的结合。该模式的运行扩大了学校影响,转化了学校科技成果,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校企之间利益失调,协同关系比较困难[3]。
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缺乏支撑主体与支持平台
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保障和谐发展的协同创新,因此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是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前提,大多数校企合作缺乏稳定的支持平台,导致高校、企业难以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以至于大量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降低了高校和企业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二)缺乏内生动力
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最缺乏内生动力的是企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短时间内未必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政府给予高校和企业资金与政策支持也不够,这些都降低了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仅有的一些成功经验,企业也只是在变相使用高等院校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企业的参与度是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关键,需要加大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动力。
(三)缺乏足够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和企业创立的“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对学生毕业后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高校和企业创立的“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只流于形式,学生在技能方面的特色也不鲜明,高校对企业新技术研发也未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四)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单一、不合理;缺乏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丰富,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这就很难担当企业的科研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另外,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同导致高校和企业之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路径
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为例,在分析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条构建协同创新理念校企合作的策略和路径[4-6]。
(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政校企整体联动,资源
有效整合
目前,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思想观念迫切需要转变,其应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校需要制定校企合作创新性方案,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来确定,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政府主导、多方合作、资源共享”的局面。
(二)实施协同创新品牌战略,与地方经济协同
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成功经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研发的技术核心,将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达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利用黑龙江科技大学与企业共建的黑龙江省矿业研究院和实习基地,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带队实习的青年教师可以参与到企业现场的科研活动中。同时我们要聘请高层次现场管理人员来学校交流合作,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学校和企业开展广泛的技术项目研发和科研服务项目,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四、构建协同创新理念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各个主体共同和谐发展,形成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这样校企合作才会具有长久性、高效性,才会具有活力,黑龙江科技大学应该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7-8]。
(一)构建“政策优惠、互利共赢”的保障驱动机制
当地政府、高校和企业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制定适合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引导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广泛的合作交流,设置专门服务于校企合作的部门,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使高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实现真正的双赢。
(二)构建“务实合作、规范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
高校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部门,规范校企合作的管理和运行,根据企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高校和企业需要务实合作,选派最优秀的教师和工程师进行合作交流,确保达到最优的合作交流。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条例,在加强学生考核管理的同时确保学生的根本利益。
(三)构建“专项投入、文化融合”的监督评价机制
保障协同创新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需要制定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保证有专项资金的投入,实现资金的专款专用,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校园、企业文化有所不同,要寻找校园、企业文化两者的结合点,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就需要求同存异,促进两者的理解和沟通,最终实现市场经济引导下的文化融合。
(课题组其他成员:康宇、王洪粱、沈斌、张强、吴琼。)
参考文献:
[1]易启明.加强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共赢——湖南汽车工程 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 2014,(12).
[2]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 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
[3]姚红,戴文静.湖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作共同创新现 状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4]张建敏,郝国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J].科教文汇,2015,(2).
[5]刘吉如,彭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发展 ——“协同创新”[J].新课程,2014,(7).
[6]蔡德彦.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研究——以广 西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5.
[7]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哈 尔滨理工大学,2014.
[8]何海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研究——以湖南省 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