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2017-02-05周友中

黑河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积累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周友中

[摘要]语言积累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语言需要长时间积累、不断巩固,只有通过“厚积”方能“薄发”。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背诵记忆,夯实语言积累;要善于使用教材,对文本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敏感性、运用能力反映出语言积累的状况,要通过品析、锤炼语言提高学生准确感知和鉴赏语言的能力;实践运用是语言积累的最终环节,在品读推敲的基础上开展读写结合活动,能够有效内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关键词]语言积累;记忆巩固;拓展延伸;品析推敲;读写结合

语言积累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储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夯实、丰富、锤炼、内化”四个层面,探索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一、记忆巩固,夯实语言积累

语言需要长时间积累、不断巩固,通过“厚积”而“薄发”,所以适当记忆是必须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要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手中要有丰厚的语言储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材料,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熟读以致背诵,“烂熟”于心才能真正为其所用,驾驭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语文教材选文语言优美,教学这些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背诵,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精彩文段。

指导学生背诵文本得讲求技巧。一要让学生想背。如师生赛背或老师范背,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二要让学生会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如在理解基础上先化整为零背诵,然后串起来整体背诵;或者根据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如课文《荷花》,按照“看荷花——想荷花”的思路边读边想,就能较快地把课文内容背诵出来;或者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顺着课文内容让学生串线背诵。三要让学生乐背。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要及时进行检查、评比,也可以利用早读等时间开展背书竞赛活动。

二、拓展延伸,丰富语言积累

1.阅读背景资料

学生对一些文章所写年代的文化背景比较生疏,对内容的领悟和体验也难以深入,在学习时容易产生障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推介背景资料,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背景资料可以采用课前展示、课中渗透、课尾加载等呈现方式。如教学课文《一个苹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也可以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

2.阅读共性内容

教学某一精美课文的片断时,可以补充内容或补充形式相似的语段,如相似的描写、相似的主题、相似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开阔眼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感悟用词之妙、语言之美、结构之奇。如《翠鸟》一课,在品读翠鸟外形描写时可以补充其他动物外形描写的语句,让学生在反复对比阅读中,学会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采用一定的次序详细描述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3.阅读同家作品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作者切入,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学习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让学生延伸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再返哥廷根》,感受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感受作者质朴单纯的笔调和梦境般的语言;学习《珍珠泉》后,让学生阅读吴然的《歌溪》《灵泉》,感受作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语言写世界的特点。

4.阅读整篇著作

教材中有些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并交流评价三国人物,在扩展阅读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阅读教学要关注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教师在推荐精彩的、贴合教学内容的课外读物时,还应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向学生介绍摘录、 归类、整理的方法。只有广泛阅读、方法得当,才能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品析推敲,锤炼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能够反映其语言积累的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准确感知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1.读中训练语感

古人云:“耳醉于音,心同其情。”学习语言,要认认真真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首先,读要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读准确通顺,细读要理解内容,精读要品析重点句段,熟读则要积累语言。其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读书实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读、品读和评议,不要用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个人的阅读实践。再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引导方法要得当。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和课文特点,合理选用范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读前要有明确要求,读中要有细致指点,读后要有精当评议。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如诗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图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桂林山水深深的喜爱和陶醉之情。教学时我们可借助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之后采用个人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

2.品中锤炼语言

阅读教学应抓住课文中的精彩内容和精妙语言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细心体会标点、词语、句子,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凡卡》一文中,“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拿”字?通过换词品读,体会“捞”字运用的精当,感受老板的残暴和凡卡命运的悲惨。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文本不但能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当,而且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四、读写结合,内化语言积累

1.模仿借鉴

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都是读写结合的精美范例。教师要抓住课文里精彩的部分,如课文中的内容、句子、段落等,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可以从句式、段落、篇章入手进行模仿借鉴,抓住课文中某一个细节进行模仿,学习语言表达、构段成文、过渡照应、描写议论、联想抒情的好处,也可以参照课文内容学习借鉴谋篇布局的方法。例如,《山中访友》一文有一个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文中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不妨让学生模仿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写法很有特点,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家乡的田野》或《我们的校园》。不论哪种形式的模仿,都要避免生搬硬套,要在模仿中求创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想象补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读文、嚼句、悟境中反复品味,深思感悟,用自己个性而灵动的想象来补充叙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比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授嘎羧在江滩“凭吊战场”部分,可以抓住 “久久凝望江面”一句想象嘎羧看见了什么?抓住“龟形的礁石上亲了又亲”一句想象嘎羧又想到了什么?透过嘎羧的神态深入感悟其内心。又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 “我”刚进四合院看到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以及当时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路上的空白,设计补白练习:如果你是肖复兴同学,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居然受到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样?请大家通过描述“我”走在路上的天气、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体会作者高兴、激动、紧张的心情。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参与体验、大胆想象,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

语言积累不是一时半刻之功,需长期循序渐进。阅读教学要有语言积累的意识,采用有效策略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禹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余文森,洪明,张蓉.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M]. 民族出版社, 2010 .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语言积累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