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7-02-05邵春玲

黑河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生策略

邵春玲

[摘要]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大的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讲。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人类文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文言文的重要意义,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学好文言文。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人类文明。作为现代中学生要通过文言文学习,领略其伟大。身为语文教师掌握教学策略,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也是肩负传承人类文明使命的重任。

一、让学生懂得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增强求知欲

由于学生初识文言文,觉得晦涩难懂,便产生畏难情绪。首先,从阅读理解上产生障碍,形成抵触心理;其次,一些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太久远,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是记载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史书、古典文学、制度、典籍里蕴藏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如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们都是用文言文传承下来。文言文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者的理解程度不同,会使原意发生变化,如果致力研究古代科学著作、兵法理论,必须深入读懂原文,因此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要领至关重要。

二、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入手,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文言课文之前,先找一些易懂的,学生熟知的文言文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让学生试读分析其中的含义,然后把故事复述出来。因为没有强调掌握什么文言词语和句式,学生凭感性学习,不会产生厌烦心理,逐渐地接触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也不会有抵触情绪,以后的学习就会渐入佳境。可见凡事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就会爱上文言文学习。

三、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经迷上文言故事、典故之后,教学时每一课的导入就显得至关重要,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始终对所学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我在导入时是这样做的:

1.利用熟知的成语导引

在教《桃花源记》时,我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我还顺势由“源”的字形引出课文,总结全篇时候又回到了这个成语,并再次重提“源”的字形。后来发现学生在书写“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时很少有人出错。以后,遇到学习的篇章中成语比较重要的,我就沿用此法,效果一直不错。

2.利用名言警句导入

名言警句具有语言精练、含意深刻的特点。初中文言课文中有不少名句,用它们来导入,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加强语言积累。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导入;教学《爱莲说》时,用“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导入;教学《岳阳楼记》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导入;教学《马说》时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导入。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既吸引了学生,又成为学生学习时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许多名言警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以其导入及加深认识,又起到德育作用。

3.利用故事引入课文

《聊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家喻户晓,在学习相关的课文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引导学生互动探究,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以学习《出师表》为例,学生自我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把“三顾茅庐”这一成语和故事情节人物联系到一起,学生不仅对成语的含义加深了记忆,更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加深了理解。

4.由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导入

用生动简洁的语句高度概括描述作者的生平特征,引起学生的猜想或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就准备了这样一段导入语:“他,才华横溢,诗歌闻名遐迩;他,少年及第,志在兼济天下;他,性格率真,为人正直豁达。因为有才,他深受皇帝器重;因为敢于革新,他遭到贬谪;因为讥讽权贵,他二次被贬;因为豁达,他能在被贬谪的二十三年里淡然处之,并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墙头万木春”学生马上就知道了他是谁,并且对刘禹锡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导入方法很多,其目的无非是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吸引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四、诵读试译,理解文章含义

解决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矛盾,还要解决真正让学生学会的问题。我一般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就会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情感的过程。在诵读、试译、把握文章含义的过程中,我们常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材料。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好的录音利用配乐手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2)学生诵读。学生采用齐读、分组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和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2.试译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对于有情节的文章,我常常让学生只对照注释把文章内容大概复述出来,然后再严格地按照“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的原则进行疏通。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难句必须适当点拨,否则学生会因为译不下去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3.撰写感想,交流体会

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有的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将二者的人生追求进行比较,更深刻地体会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志趣与追求,并且与自己的生活态度进行比较,检讨自己追求物质至上的思想。这样一来,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4.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是不成功的教学。如果能够把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或不同作家相似主题与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理解作品更深广的现实意义。

语言文字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读文释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进时光隧道,领略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于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生策略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