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
2017-02-05葛艳
葛艳
[摘要]“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认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较阅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对比;阅读;思考
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比较阅读,才能走出读死书和死读书的困境。通过对比阅读可以提高小学生短时间内读文断意的能力,提高小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比较容易掌握的比较阅读办法,以期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起到借鉴作用。
一、比较阅读的含义
比较阅读是相对于直观阅读而言的,从阅读层次上来说比较高,对于读者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阅读的时候针对阅读主题或者目标,比如段落、表达方式、写作风格和作者的表现手法等,用不一样的审视角度或者不同的表现层次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分析和概括综合之后,在读者的大脑中重新形成信息群的一种思维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一般都是比较经典的,这些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古代或者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美文。语文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小学生做好比较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给小学生一把打开阅读殿堂的钥匙,能够让小学生真正感受阅读兴趣。我国几千年文学文化遗产得到继承,从小做好比较阅读至关重要。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1.比较阅读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孩子很好地锻炼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开发孩子心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课文之外的内容去,让学生的学习趋向由被动接收变成主动探索,这样学生在掌握文章内容的时候就能从单一变为系统,由浅显直达深刻。只有对比性地提出几个实实在在的文章实例,让学生眼见为实,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体验写作风格,由此及彼地去直观对比同一事物或者同一事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写作手法,学生才能纵向和横向地感悟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方式或者情感叙述有什么特色,让学生真正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伴随着比较阅读的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变得浓厚起来。
2.比较阅读是一种思维深化的过程
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阅读法在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水平方面都是有很大益处的。对比阅读的过程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中求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和发掘相似文章中写作手法的差异、写作角度的不同以及写作层次差别,多元化地掌握描述手法。如《少年王冕》和《徐悲鸿励志学画》都写的是主人公在重重困境下克服困难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性地去学习阅读。同为学画,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能表现出豁达向上的精神,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思想上的震撼,都是适合小学生去学习和敬仰的励志型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另外一种是“异中求同”。教师先将一篇文章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手法等提出来,然后再引入另外一篇具有相同点或者相似之处的文章来让学生自读。学生在对比阅读完成之后,找出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并总结归纳出不同之处来。这个自读之后找相似之处以及归纳总结不同之处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身思维挖掘和完善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比较阅读的具体方法
1.通过词语替换来对比感受关键词语的贴切性
小学课文都是精华之作,是根据小学生特定年龄段专门选编的,在行文措辞方面都能起到榜样作用。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词语运用上的准确,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语进行替换,用替换之后的词语和原文做比较。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霍金为了回答记者尖锐的问题,用了两个“还能”:“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如果将“还能”二字换成“可以”,那么在表达霍金身残志坚、心境豁达方面就显的不足了。“还能”显示出霍金回答记者问题时肯定的语气,也表达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倔强,作为表达霍金的精神状态再适合不过了。
2.通过增减词句来对比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某一句课文中的修饰性词语去掉,让学生感受去掉之后语句所表达的感情是否饱满,意境是否完美等,加深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理想的风筝》中这样写道:“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如果去掉“舒展的”这个词,就没办法体现北方人们在经过严冬之后,迎来春天的那种幸福之情。而“舒展”一词将人们出门之后那种想舒展筋骨,走到田野中去的迫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词义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的情景性
很多时候,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是伴随语言情景而变化的。一个词语,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深切感受到语言深层次的魅力。如在《蝉和狐狸》中,狐狸为了吃到蝉,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对于“赞叹”一词,本身是个褒义词,但是放在原文中,就足够表现出狐狸的狡猾,甚至可以让人联想到狐狸想吃蝉,然后想方设法的心理路程。当然面对这样的“赞叹”,蝉也没有上当,所以“赞叹”这个词又同时反映出了蝉的睿智。如果学生听过《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的话,那么面对赞叹时,乌鸦的反映就显得愚蠢多了,我们不得不感叹“伊索寓言”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准确性。
4.更换句式,对比感情表达水平
对于句式的选择和运用,自古以来,我国各大文豪可谓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特殊句式的经典运用提出来,改换其句式,让学生对比看看哪个句式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将《忆江南》中的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忆江南。”是不是有种前面鼓足了气,最后漏了的感觉。六十七岁的白居易的这个最后一问,不仅仅将对江南美景的怀念之情完美体现,综合后面的两问“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更是将作者不能再次亲临江南的不舍以及壮志迟暮的悲情写得淋漓尽致。
5.把握结构,从语段内容的对比中寻找阅读兴趣
文章叙事结构特性,往往将故事的矛盾前后表现的比较尖锐,对比阅读矛盾前后文章内容上的差别,就能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的变化,凸显矛盾的尖锐性,让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让学生真正地从阅读转化到悦读中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洪教头从一开始就看不起林冲,文章花了较大篇幅描写了洪教头对林冲的不满,较大篇幅描写洪教头在言辞上的种种轻挑,都将洪教头这只井底之蛙的角色写得绘声绘色,在被林冲三拳两脚打得“扑”的一声倒在地上之后,文章只用一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结束,可以说作者这个豹尾的结束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读者对比一下作者在比武前后对洪教头的描写不难发现,洪教头浓妆艳抹地上场,灰头土脸下台这种对比色彩浓厚的写作手法,正是一根挠到作者痒处的那只笔,让读者对《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欲望。
对于对比阅读,我们要从宏观上的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对比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也要从微观上的具体词语的恰当运用,具体句式的选择和文章前后格式的对比,前后文章内容的对比上去研究作者的行文技巧,将小学语文“阅读”逐渐上升到”悦读”的水平上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比阅读的研究[J].关爱明天,2015,(10).
[2]何燕.浅谈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EB].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03).
[3]郑丽华.浅淡中小学语文古诗词“对比阅读”后教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8).
[4]吴兴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速读(中旬),2016,(05).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