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的阶梯

2017-02-05唐艳玲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欲望人性

唐艳玲

【摘 要】由物质文明建构的社会中,人性是一个很难捉摸与固定的复杂构想,影片深入浅出中,向我们做了一个人性的审视。

【关键词】欲望;人性;抉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26-02

一部电影可以展示一段奇妙的人生,像《阿甘正传》里象征希望与幸福的一块朱古力,让人回味无穷;它可以是《荒岛猎人》中赖以栖息的简陋林舍,遮盖庇佑着困境中的心灵与肉体;也可以是《乱世佳人》中浓缩精华的一段魅力人生,让人心境激荡。影片向人讲述一个法国的天才钢琴师因为紧张而比赛失败。生活中万念俱灰,迫于生计,无意中他成了一个盲人调音师,接触中他发现人们对于盲人调音师更为友好,小费更高。利欲熏心,他也越来越陷入自己的窥视欲中,不幸卷进一场杀人案中。

剖析解体,一个天才聪慧的钢琴师,一件无意间的杀人案。本无内在的联系,可是人的欲望就像一条铁链从这头一直蔓延增长到另一头,两者便有了交集。

故事的构架和节奏叙事,像电影中不断随机起伏的音乐,伏笔、开始、过程、高潮即结局的线条叙事,节奏与叙事丝丝入扣。

伏笔中影片开始用7个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主要人物、事件、场景。一场琴弦的演奏,一个死去的男人,一个裸体的钢琴家,一个背后的女主。看似混乱的现场,个体之间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人物的情节排列,暗暗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和胃口。属于电影叙事类型中倒叙的手法。

电影中背景音乐是《诗人之恋之十:我听见有人唱》中g小调,取义于海涅《诗集》,怀念失去爱情的《抒情节奏曲》。曲调哀婉、低沉,调配以男人的独白,加以突如其来的死亡场景,男主人的生死未卜,种种疑惑,引人心悬一刻,埋下引线。

影片中结尾与开始的巧妙叙事契合,把一半的结尾拿到开头说,既有心理叙事的铺垫,也保证了整条线索的完整性和契合性,结构上提升了影片的思想境界。

故事始于一个天才钢琴师,在自己目标比赛中失败,这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情感的第二个转折点。影片用七个镜头,交代了在空旷的演奏大厅,渺小的主人公。他是享受音乐的,但赛制的严苛和残酷,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他的紧张心情犹如影片中紧绷无法舒展的背景音乐。

钢琴师比赛失败,生活陷入一片黑暗,迫于生计,他成为了一名盲人调音师。这是故事的中段转折。

失败之后的生活,如同影片中镜头对于他面前鱼缸的刻画,就像《毕业生》里对于鱼与鱼缸的刻画一样,阿德里安现在的处境如同他面前的被困在鱼缸里的那条鱼,限制自由,孤独,无法理解,个人的悲观情绪被放大化。

迫于生计,他成为一个调音师。为了获得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他在一段故事中得到启发,认为失去比拥有更令人珍惜,于是决定成为一个盲人调音师。决定成为一个调音师,前者属于迫于生活的无奈,社会压迫的需求,而后者属于需求言语化的复杂要求指令,从需求分离出来的,人性的一种贪欲。投机取巧,赚取小便宜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变化,也使他越陷越深。影片中用了两种对比的手法,一个是来自老板的傲慢无礼的态度,希望吃糖吃死他。而在他成为盲人之后,顾客反而对他照顾有加,劝他少吃糖。这些赞赏,受人尊重,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就在得到中,他渐渐变得失去自我的本性,习惯利用自己编织的谎言,去获得更多的权利和隐私。不断变本加厉,利用了人们对于弱者同情保护的善良心理,获得更多的需求。这时一个盲人的身份,使他获得了比正常人应该享有的更多的特权,他由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成了凌驾于人们之上的王者。他享受着这种特权的给予,用他自以为是的聪明欺骗周围的人,加之实力,不断获取更多的利益好处。渐渐的内心的欲望与渴求也不断地膨胀、扭曲,逐渐产生了窥视欲,由一个生活的弱者变为了社会中叮咬缝隙的食小利者。

影片中,阿德里安渴求来自社会对于他天才能力的肯定,但是他失败了。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他说“他需要这些”,他需要满足感,需要认可,需要鲜花与掌声,需要尊重。但比赛失败,他什么都没有,他不甘于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迫于生计,加之内心的胆小软弱,他不得不寻求另一条求生的道路,他的实力,与那么一点聪明,使他成为了一个盲人钢琴师,他内心急切的渴求和不断膨胀的欲望,使他的窥视欲望和好奇心不断增大,这种欲利的驱使,使他越走越远,最终把他推向绝望的边缘,无法回头。

影片中疑点重重,伏笔众多,又遗留线索。价值体现与意义追寻,让人深思。结尾中,主人公阿德里安的内心独白,袒露了隐藏在背后,自己的疏忽和遗漏。即使自己认为表现完美,但是终究逃不出恶人心思缜密的眼睛。女主人四次怀疑男主是不是装瞎。第一次男主在没有女主的引导下,自己走向了房间,超出女主的意料。第二次男主坐在钢琴旁边,受了惊吓,呆住了神,女主提醒他。第三次女主摘下男主的眼镜,检查男主是否真瞎。第四次女主翻看男主的衣兜,发现真相。影片中镇定弹琴的阿德里安发现自己的日程本子遗落在口袋,造成了假象的识破。紧跟随独白,女主正如阿德里安料想的那样在检查翻看他的外衣口袋。随即,女主没有拿出干净的衣服走出来,反而用枪慢慢接近阿德里安的脑袋的时候,同她之前极力撒谎掩盖她杀人的场景相比,此时她已经识破了来客,得知自己已经暴露,邪恶最终战胜了那一丝丝怜悯,她撕下了伪装的面具,想要杀人灭口。

影片处处埋藏着玄机和巧思,不断让观众发现和解答,故事始终处于悬疑的叙事情境中,观影思绪被导演左右,并引领到主人公的叙事心理中。影片中,当男主发现正在枪口下时,他企图用他善良的内心和柔美的钢琴声化解女主对于他的敌意,此时钢琴变为安抚情绪的工具,钢琴安抚的对象由自己转到了惨死的先生,再转到背后危险的女士,主人公自我暗示的情节,变成了导演对于观众的一个迷惑误导。只要钢琴没有停下,“弹者”与“杀手”的对峙就不会停下,调音师的生命就没有结束,造成了影片叙事的结尾,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和结果。

结局不论是篇首中阿德里安的独白和弹奏的钢琴声戛然而止,还是黑屏传来的一声既可以是枪响也可以是男主人公登上台前的关门的那一刻,更是结局中音乐没有停止,前者象征着一扇大门把所有的人与事物都关在了门里,封闭起来。后者的结局,更加开放,音乐的延续也象征了人在欲望的道路上无法回头。

在其他人物设置中,阿德里安的老板抱怨这世界到处都是偷窥狂和暴露狂,在昨天同他聊天两个小时的女孩就给他发了这样的照片,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欲望和需求,对于美好的追求,偷窥,暴露欲,美与丑,黑与白的对立与交合,都是人们情感心理中共通的地方,它坏的一面,也是人类思想感情进化中未被超越的鸿沟。

欲望的不断驱使,思想的不断迷失,一步一步不断背离正常的生活,人性的阶梯把它推向了人生的黑暗处,那里充满血光、死亡、病态的心理,就连感化人的心灵音乐也无法挽救。

调音师本性是善良的,但人又是善变的,一旦利欲突破了人的心理防线,它可以吞灭一个人的本性,把人引向毁灭的边缘。这也是自食因果。

参考文献:

[1]调音的钢琴师——评微电影《调音师》[J].大众文艺,2012.

[2]赵伟.拉康的欲望理论新探[J].学术论坛,2011.

猜你喜欢

欲望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