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官吏对江苏地区的治理

2017-02-05方亚光

唯实 2017年1期
关键词:刺史扬州苏州

方亚光

唐代尤其是唐中叶以后,江苏地区经济、社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州县级别、人口数量,还是生产工具、手工业技术、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财政税收,在全国皆处于领先地位。这既是江苏地区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努力开拓的结果,同时也凝聚着无数官吏对江苏地区辛勤治理的心血。

一、任职江苏的唐代官吏

唐代地方官制,在中原内地实行州县二级制。但州这一级在不同时期又改为郡、府,其长官分别称为刺史、守、尹。主要僚佐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县级长官为令,别称“明府”。县令的主要佐官有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县尉一人。今天江苏的政区在唐代分别属于河南道的徐州、泗州(治今宿豫区)、海州(治今东海县),淮南道的扬州、楚州(治今淮安区),江南道的升州(今南京市)、润州(今镇江市)、常州、苏州,计9州40县。因此,这9州40县的刺史、县令及其僚佐,其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唐朝近300年中,出任江苏地区的州官、县吏有多少,已无法统计。仅以州刺史一职而言,在江苏地区就职的有676人(依据《唐刺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这些州刺史,他们在江苏地区的任职时间,短者一两年,长者十余年。

这些刺史中,既有像李贤、李宪、李重俊、李琦、李谊那样的皇室宗子,也有像长孙无忌、宋璟、姚崇、杜佑、李吉甫、牛僧孺、李德裕这样的“重臣”;既有像张建封、王智兴那样的武将,也有像李邕、陆象先、白居易、刘禹锡、颜真卿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身份,先后来到江苏、坐镇江苏、治理江苏,为江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挥洒了汗水,贡献了智慧。

二、治理江苏的政略举措

刺史的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一方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即所谓“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勑。”(《新唐书·褚遂良传》)“刺史、县令异诸吏,为人父母,风化所瞻。”(《新唐书·裴耀卿传》)唐代近300年间,在江苏地区任职的官吏如走马灯一样,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当中有的终老于江苏,也有的由江苏而加官晋爵、位极人臣;有将多年执政经验带到江苏的,也有在江苏地区创造经验进而推及各地的。纵观其政略举措,令人称赞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克己奉职,历政清贞。

张建封、张愔父子分别于公元788~800年、800~806年担任徐州刺史,历时将近20年。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军乱不断。在地方,治军理政,兼而合一。军稳才能政“治”。张建封父子在徐州,“躬于所事”,“军州称理”。《资治通鉴·贞元四年》记载:十一月,“李泌言于上曰:‘……请徙寿、庐、濠都团练使张建封镇徐州,割濠、泗以隶之……上从之。以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建封在彭城十年,军州称理。复又礼贤下士,先贤不肖游其门者,皆礼遇之,天下名士向风延颈,其往如归。”(《旧唐书·张建封传》)贞元十六年(800年),张建封卒,“徐州军乱,不纳行军司马韦夏卿,迫建封子愔为留后”(《旧唐书·德宗纪》)。“愔治徐七年,其政称治。赠尚书右仆射。”(《新唐书·张建封传》)

李玄道、辛秘分别于贞观时期、元和年间就任常州刺史。李玄道出任常州刺史大约在贞观二年至三年(628~629年),时间虽短,但“风绩清简”(《新唐书·李玄道传》);辛秘任常州刺史历时3年(814~816年),“莅职修政,有可称者”(《旧唐书·辛秘传》)。

李丹在苏州“克己奉职”,韦应物在苏州“清正勤政,人赖以安”。李丹大约在宝应元年至广德元年,以浙西观察使兼苏州刺史身份入驻苏州。《全唐文》卷393独孤及《为吏部李侍郎祭李中丞文》:“昔公出入台阁,勤劳王事。驰驱使车,周旋天下。克己奉职,一何正也。姑苏之役,奸幸构难,公秉义勇,诛其渠魁,海寇围逼,勾吴震骇,公率羸师,克剪大敌。”韦应物在贞元四年至六年(788~790年)在苏州任刺史,他清正勤政,人赖以安;又能宾礼儒士,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天下号称“韦苏州”。

姚崇、李傑、苏瓌担任扬州刺史期间,皆“历政清贞”。史载,苏瓌“长安中(702~704年),累迁扬州大都督长史……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当时,“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致之数万”,唯独苏瓌“两袖清风”,“挺身而去”(《旧唐书·苏瓌传》)。姚崇曾于先天元年来到扬州,担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他“为政简肃”,去职之后,“人吏立碑纪德”(《旧唐书·姚崇传》)。李傑大约在开元五年或六年出任扬州长史。史载:“傑护作时,引侍御史王旭为判官。旭贪冒受赃,傑将绳之而不得其实,反为旭所构……转为扬州大都督长史。”(《旧唐书·李傑传》)又“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治罪,(元)行冲以傑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旧唐书·元行冲传》)。

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以“仁爱好生之德”待民,“清严正直,风采凛然,人莫敢干之以私”(《江苏省志·人物志》)。

第二,振举朝章,革除旧弊。

扬州,是唐代重镇,但积弊也多。因此,出任扬州的官吏都力除旧弊,推行新政。李君球大约在唐高宗麟德、乾封年间出任扬州大都督长史,任职时间虽短,但“政尚严肃,人吏惮之,盗贼屏迹,高宗频降书劳勉”(《旧唐书·李君球传》)。王志愔于开元四年(716年)任扬州大长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内肃然”(《新唐书·王志愔传》)。杜亚在扬州任职五年(784~789年),当时扬州“承陈少游征税繁重,奢侈僭滥之后,又新遭王绍乱兵剽掠,淮南之人,望亚之至,革划旧弊,冀以康宁……扬州官河填淤,漕挽堙塞,又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拥弊。亚乃开拓疏启,公私悦赖”(《旧唐书·杜亚传》)。李鄘是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邕的侄孙,原籍扬州。元和五年冬,出任扬州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使。镇扬七年,“政严事理,府廪充积”,“峻法立操……令行禁止”(《旧唐书·李鄘传》)。崔从于唐文宗大和四年三月出任扬州大都督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扬府旧有之货麴之利,资产奴婢交易者,皆有贯率,羊有口算,每岁收利以给用”,崔从“悉除之”。“旧制,官吏禄俸有布帛加估之给,节度使独不此例。从至,一例估折给之。”(《旧唐书·崔从传》)

另外,李德裕、李若初在润州、卢商在苏州、薛珏在楚州都极力革除旧弊,振举朝章。李若初“(贞元)十四年秋,代王纬为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诸道盐铁转运使”。他“善于吏道,性严强力,束敛下吏,人甚畏服”(《旧唐书·王纬传》)。李德裕先后三次在润州为官(822~829年、834~835年、836~837年),在润州期间,他大力提倡节约,摒绝奢华;禁止用金银锦绣随葬和以迷信敛钱。史载:“德裕壮年得位,锐于布政,凡旧俗之害民者,悉革其弊。江、岭之间信巫祝,惑鬼怪,有父母兄弟厉疾者,举室弃之而去。德裕欲变其风,择乡人之有识者,谕之以言,绳之以法,数年之间,弊风顿革。属郡祠庙,按方志前代名臣贤后则祠之,四郡之内,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罢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寇盗。人乐其政,优诏嘉之。”(《旧唐书·李德裕传》)卢商于开成元年至二年(836~837年)出任苏州刺史。在此之前,“吏以盐法求赢赀,民愈困”。卢商“令计口售盐,无常额人,人便之,岁赀返增”(《新唐书·卢商传》)。薛珏是大历期间出任楚州的一位刺史,在任期间“去烦政简”,“勤身率下”。史载:“迁楚州刺史。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俸及它给百余万,田官数百,岁以优得迁,别户三千,备刺史厮役。珏至,悉条去之,租入赢异时。观察使恶其洁,诬以罪,左授硖州刺史。建中初,德宗命使者分诸道察官吏升黜焉,而李承状珏之简,赵赞言其廉,卢翰称其肃,书参闻,于是拜中散大夫,赐金紫。”(《新唐书·薛珏传》)

第三,体恤民情,兴农扶商。

田留安曾于贞观年间任徐州都督,尽管任职时限不长,但他“以宽简为吏民所安”(《册府元龟》卷680)的事迹却留存史册。毕构于神龙元年至景龙末(705~710年)出任润州刺史,以“政有惠爱”(《新唐书·毕构传》),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刘同昇在常州则“惠恤人隐”(《全唐文》卷364赵晋用《赛雨纪石文》),独孤及在常州“轻徭薄赋”。大历年间,常州作为“江左大郡,兵食之所资,财赋之所出,公家之所给,岁以万计。”大历九年(774年),独孤及任常州刺史后,便“削其烦苛,均其众寡,物有制事有伦,刑罚罕用”;“比及三年,吏不忍欺,路不拾遗,灾害不作”。大历十二年四月二十日,独孤及因病暴卒于任上,“行路恸哭,罢市者相吊逾月,送葬者数千人”(《江苏省志·人物志》)。

韦元甫也是一位卒于任上的地方官。他任扬州长史期间,做到“政尚不扰”。史载:“韦元甫,少修谨,敏于学行。初任滑州白马尉,以吏术知名。本道采访使韦涉深器之,奏充支使,与同幕判官员锡齐名。元甫精于简牍,锡详于讯覆,涉推诚待之,时谓‘员推韦状。元甫有器局,所莅有声,累迁苏州刺史,浙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大历初,宰臣杜鸿渐首荐之,征为尚书右丞。会淮南节度使缺,鸿渐又荐堪当重寄,遂授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在扬州三年,政尚不扰,事亦粗理。大历六年八月,以疾卒于位。”(《旧唐书·韦元甫传》)陈少遊在扬州“悉心绥辑,而多以任数为政,好行小惠,胥吏得职,人亦获安”(《旧唐书·陈少遊传》)。张延赏在扬州更是体恤民情。史载,张延赏出任扬州刺史时,“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此居而坐毙,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而归者增于其旧。边江之瓜洲,舟航凑会,而悬属江南,延赏奏请以江为界,人甚为便。”(《旧唐书·张延赏传》)

李袭誉任职扬州时,“筑勾城塘,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民为归本”(《新唐书·李袭誉传》)。“扬州,江、吴大都会,俗喜商贾,不事农”,“贞观十一年(637年),李袭誉为扬州长史,引雷陂水,又筑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顷”(唐会要》卷89)。杜佑“顷镇江都,十有四载”(《全唐文》卷600刘禹锡《为杜司徒让淮南立去思碑表》),“性敦厚强力,尤精吏职,虽外示宽和,而持身有术……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旧唐书·杜佑传》)。任职扬州期间,“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新唐书·杜佑传》)。李吉甫“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旧唐书·李吉甫传》)。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他“奏蠲逋租数百万,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且万顷。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关以防不足,洩有余,名曰平津堰。江淮旱,浙东、西尤甚,有司不为请,吉甫白以时救恤”(《新唐书·李吉甫传》)。王播大约在长庆二年至大和元年(822~827年)在扬州任职,“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即滞漕船”,王播“乃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开凿稍深,舟航易济,所开长一十九里,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当使用方圆自备,而漕运不阻。后政赖之”(《旧唐书·王播传》)。

齐澣在润州主持开挖“伊娄河”。史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齐澣迁润州刺史,充江南东道采访使。“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旧唐书·齐澣传》)

李栖筠在常州浚渠灌田。史载,李栖筠任常州刺史时,“岁仍旱,编人死徙踵路,栖筠为浚渠,厮江流灌田,遂大稔”(《新唐书·李栖筠传》)。孟简大约在元和七年、八年出任常州刺史,任职时间不长,但他主持开挖的“孟渎”,却使当地百姓受益匪浅。史载,“简始到郡,开古孟渎,长四十一里,灌溉沃壤四千余顷,为廉使举其课绩,是有就加之命。是岁,征拜为给事中”(《旧唐书·孟简传》)。

于頔在苏州“浚沟渎,整街衢”。史载:“于頔,历长安县令、驾部郎中。出为湖州刺史。因行县至长城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南朝疏凿,溉田三千顷,久堙废。于頔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秔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改苏州刺史,浚沟渎,整街衢,至今赖之。”(《旧唐书·于頔传》)

王仲舒元和十三年从婺州来到苏州任刺史。他到任后,“堤松江为路,变屋瓦,绝火灾,赋调尝与民为期,不扰自办”(《新唐书·王仲舒传》)。白居易于宝历元年(825年)五月任苏州刺史,次年九月因病离任。在他不长的苏州刺史生涯中,其最大的杰作,就是将一片沼泽堤塘修建成了550多丈的山塘河道,并在沿岸种植了2000多枝的桃柳。后人评价说:“少博白公筑虎丘山塘,民始免病涉之苦。”山塘长堤的修筑,也使得虎丘这一名胜佳境,更加吸引了游客。诗人自己就有诗记载:“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白居易集》卷24《武丘寺路》)

由此可见,他们的政略举措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位于经济重心南移“前沿阵地”的江苏地区,在唐代就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他们立足江苏、因地制宜,体恤民情、为民谋事,恪守职责、勤勉自律的为官品质,不仅博得了当时朝野的称赞,而且赢得了“万世尊荣”,并为后来治理江苏者树立了榜样。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以增添治理江苏、发展江苏的智慧、力量和勇气。

(作者系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刺史扬州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