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

2017-02-05

唯实 2017年1期
关键词:聚力江苏科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刚刚胜利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吹响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面对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新责任、新使命、新担当,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用功发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让改革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聚力创新”是江苏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几次大发展、连上的几个大台阶,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大发展。苏南等地发挥区位优势,大量引进“星期日工程师”以及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以灵活的机制,借用他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乡镇企业,发展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二是20世纪90年代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为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兴办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大规模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伴随全球先进产业技术的大量进入,有力地推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三是新世纪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加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经济发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江苏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聚力创新”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从国际经验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成功从低收入迈向了高收入阶段,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提升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但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新成长战略等应运而生,竞争的焦点就是科技创新。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崛起,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依靠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走的是以学习模仿为特征的“后发之路”,那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聚焦新目标,实现新突破,抢占科技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

“聚力创新”是形势所迫。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一个重要分水岭,通常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实现转换。2012年起,江苏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在全国比较早地遭遇到“四个拐点”带来的挑战,即:新型工业化拐点,工业经济由粗放向集约转型;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过剩走向短缺;城镇化拐点,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老龄化拐点,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10%。同时,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江苏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资源最少、单位面积承载的环境压力最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来高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迫切需要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人才支撑转变。对江苏来说,唯有科教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资源,唯有创新优势才是最可依靠的优势。我们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科技创新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聚力创新”是发展所向。近年来,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是2010年的三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10年的七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一个以上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具备了动力转换、发力加速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高端人才仍然十分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仍以“跟跑”为主,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都迫切需要尽快解决。江苏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承担了国家赋予的探索责任,必须锁定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目标,不仅要缩小与先进地区的相对差距,而且要拉近与创新型国家的绝对差距,在科技创新上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使自主创新能力与江苏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需求相适应,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归根结底,江苏发展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用功发力,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二、“聚力创新”必须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江苏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努力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制高点。

战略思路上,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大支撑。

战略方向上,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推动五大转变”进行总体布局,“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同步发力,“五大转变”就是发展理念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结构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跑”为主向“并跑”和“领跑”为主转变。

战略目标上,到2020年,创新型省份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完善,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三、“聚力创新”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狠抓落实

在大洗牌、大调整、大竞争的格局下,我们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强省,必须立足自身的基础,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尤其需要围绕“一深化四提升”下功夫、求实效,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在创新发展上体现新高度、形成新标志、做出新示范。

“一深化”,就是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构建起一个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复合生态系统,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发展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发挥创新政策的激励作用。扎实推进“千人万企”、“百院百校”科技政策服务行动,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专员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辅导,形成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部省属高校院所、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国家和省级众创空间的政策服务网络。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以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点、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常熟海安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作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加快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资源的开放共享,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让科技人员更多分享创新成果收益。发挥“放管服”改革的推动作用。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大力实施“创业江苏”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整合资源,加强政策集成,拓展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四提升”,就是聚焦自主创新,着力提升引领转型升级的四种能力。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坚持企业是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培育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切实将创新资源引进到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坚持产业是方向,提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瞄准未来战略需求、消费升级方向和供给侧短板,启动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两大专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石墨烯等十大产业前沿领域,大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强辐射力、强带动力、高附加值的产业创新集群。坚持人才是支撑,提升高新区示范引领能力。大力吸引海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和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聚集,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大力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健全高新区综合评价发布、定期通报和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一区一特色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创新发展主阵地。坚持环境是保障,提升创新平台集聚能力。区域性平台方面,高水平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造覆盖苏南五市和国家高新区、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的创新服务网络,构筑“五城九区多园”的发展格局。资源性平台方面,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超级计算中心、深远海装备等重大载体建设,培育一批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创新力量,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聚力江苏科技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凝心固本 引智聚力 创新开拓
阿拉善左旗 “党建+”激发社会发展新动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图说江苏制造
科技在线
改名后的聚力 如何改变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