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茶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输研究

2017-02-04王艳虹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英译中茶学意译

王艳虹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茶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输研究

王艳虹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粹于一身,渐而沉淀了浩瀚磅礴兼容并包而又温婉含蓄的文化内涵。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也意味着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本文在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相关内容后,又分析了我国茶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输现状,并最后以翻译目的论为切入点对我国的茶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输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

翻译目的;茶学典籍;文化输出

我国茶文化内容异常庞杂,其几乎囊括了音乐、艺术、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茶歌、茶诗、茶曲、茶画以及茶书法与茶道、茶艺都是茶文化的具体表象,而这些纷繁复杂的茶文化形式大多被记录到了茶学典籍之中。例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以及明代的喻政的《茶书全集》与清代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都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茶学典籍。然而,随着世界茶文化风潮的再度涌起,作为茶文化故乡的中国也自然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研究的中心。于是,我国的茶学典籍被翻译成外文,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也由此向外输出,不曾想,我国茶学典籍中的文化意义因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失误等因素而被误读。

1 翻译目的论的相关内容

1.1 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翻译目的论最早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其是指翻译人员应该从翻译的目的属性出发运用翻译理论知识,将原文进行整体化解读的翻译行为。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初步提出了翻译功能论这一观点,并且首次将功能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之中。而后,汉斯弗米尔又据此提出了目的论,进一步深化了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继而,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在交际行为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将翻译结果与翻译目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层解析。最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在其基础上对翻译目的论进行了整合性梳理,并最终确立了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指出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应该谨记“功能加忠诚”这一原则。

1.2 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传达活动,其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行为则必会将目的原则置于首要位置。所谓目的论原则是指翻译人员应当按照翻译目的国的文化语境中对原文进行翻译,使最终的译文与目的国的文化属性相契合进而满足目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通常来说,翻译人员会采用直译、意译或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手法对原文进行翻译。同时,翻译目的论中对于翻译内容的连贯性也尤为重视,译文语句必须连贯,其前后思想的表达也应该通畅。此外,忠实性原则也是不容忽视的,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忠实原文,不能随意曲解原文的意思,应当按照作者的思想理念对原文内容进行贴切化翻译。总而言之,翻译人员应该从目的国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行为以及思想观念出发,在保证译文语句流畅内容通达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如实翻译,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并促进原文思想文化的传播。

2 我国茶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输现状

茶学典籍一般是以茶学知识为载体进而宣传茶文化内涵,从表面上看茶学典籍的翻译是翻译行为,其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输出。在全球大融合的空间里,世界政治经济逐步趋向于同一化,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地向外输送其文化思想。美国的快餐文化、英国的绅士礼仪、法国的浪漫主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作为我们中华文化骄傲的茶文化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向世界扩散。我国的茶学典籍被翻译为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但是由于翻译失误导致不少茶学典籍的核心理念被误译,进而使得外国人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陷入了一种错误的怪圈中,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国茶文化的输出难度。

众所周知,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其所涉猎的内容之广可谓难以言喻,而关于茶文化书籍也是数不胜数,从《茶经》到《茶述》,再到《茶录》、《茶谱》与《茶疏》,有迹可循的茶学典籍不可谓不多。然而,我国茶学典籍在对外输出过程中却因为翻译人员缺乏基本的茶文化知识而使得原有的茶文化思想被曲解,甚至连最根本的茶文化核心都被误读。例如,《茶经》通过记载纯粹自然的饮茶环境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而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却只是运用简单的直译手法,以平陈的叙述对原文进行粗暴处理,没有从茶文化精神实质入手对《茶经》内容进行意译。另外,翻译人员在对茶文化典籍进行翻译时,忽略了目的国的文化语境以及语言规则,没有考虑跨文化交际这一因素,也不善于运用系统的翻译策略对茶文化典籍进行规范化翻译,更是加剧了茶学典籍的文化输出之难。

3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茶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输路径

3.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茶学典籍是茶文化的文字表现形式,其以语言为媒介无声地阐释着茶文化内涵。但是,我国的茶学典籍大多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语句晦涩难懂内容表达也异常生硬。如若翻译人员的茶文化知识功底较弱,那么其所翻译出来的茶学典籍将会不忍直视。因此,翻译人员在加强自身的茶文化修养之时也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着手点,结合目的国的语言规则对茶学典籍进行“入乡随俗”化处理。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译文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直译与意译手法,对于能直接翻译的茶学典籍采取直译法,对于适合意译的茶学典籍采用意译法,而对于既不能直译也不能意译的茶学典籍则可以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手法对原文进行具体化翻译。

3.2 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法是结合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延伸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其是指在音译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注释翻译,类似于解读。茶学典籍作为茶文化的承载者,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化负载词,例如,“天人合一”、“罗织红纱”、“青烟缭绕”等这些茶文化词语并不能以直译或意译进行翻译时,则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手法,直接将其音译并利用目的国语言文字对其进行注解,从而使得译文既保持了原有茶学典籍的文化意蕴,又能使受众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例如,对于龙井茶的翻译,有的人将其直接翻译为“dragon-well tea”,外国人在字面上读懂了龙井茶后便不会探究其深层含义了。但是,一旦将其翻译为Longjing tea并且在对其进行注释解读,那么受众对于龙井茶的认知则会更进一步。

3.3 转换表述

翻译目的论下,只要能达到翻译目的的翻译手法都可以拿来运用。而转换表述法也是基于此点应运而生的。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目的国语言文化中意思相近的词语来替换原文内容,进而使得受众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原文思想。茶学典籍的翻译也可以借用此方法,翻译人员在面对难以解释也不适合音译加注的词语时,其可以从目的国的语言词汇中寻找与之意义最相近的词语来替代原文中的意象,从而使译文以读者能接受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对于“清和静寂”、“道法自然”的英语翻译可以从《圣经》中寻求相关的语词汇句来表达这些茶文化词语的具体含义以及其延伸之义。一言以蔽之,为了全面推动我国茶学事业的发展,翻译人员应该在翻译目的论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翻译经验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法对茶学典籍进行综合化翻译,为我国茶学典籍英译文化传输作贡献。

[1]李树典.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D].西华大学,2016.

[2]宋钟秀.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03-104.

[3]杨定娟.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6(7):37-38.

[4]李涛.中国古代典籍书名翻译——从“四书”、“五经”英译名谈起[J].运城学院学报,2013(1):83-86.

王艳虹(1980-),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译中茶学意译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Professionalism中文译法刍议
英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探究茶学词汇的英语翻译特点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从框架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