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02-04丁贤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丁贤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移动互联发展的角度,形成趋利避害的态势,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平台塑造、双向交流、疏堵结合和正能量传递等,创造性和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信息时代新常态下需要明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4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常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顺应新常态,积极地探索,实现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新途径建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需要运用移动互联信息通信技术,弥补在传统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新型传播媒介广泛应用中,网络文化包含了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准则以及互联网活动中的价值情趣等内容。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角度形成精准性设计等过程。

1 “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1 联系性更强

在互联网生活不断渗透下,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影响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且提高了教育资源等利用和共享的效率。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及自我提升的过程中,网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教育人员、教育模式和教育地点的多样化,人和人之间形成了跨级互动,在强调联系性的基础上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中的互联,改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脱节的情况。因为思想问题离不开学生生活和社会交往等,尤其是一些情况容易引发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学生动态和体察学生需求,然后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从意识引领等方面做好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使两者相辅相成等。

1.2 手段更新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等。另外,由于网络各种信息的传播,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过度沉迷会对身心健康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其成长也会造成一定障碍。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角度来说,主要是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等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主客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利用互联网媒介手段和拓展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及广泛性,便于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整合和分析等。

1.3 效果更佳

互联网将平台和信息技术等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配置和优化作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实现的工具等在时代发展和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交流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工具,其不仅仅体现联系性的改变,更是在教育手段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让大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具有权威性,但是更需要认清形势,形成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教育,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等走在时代前列等。

2 “互联网+”背景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建构

2.1 利用平台走近大学生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网络预约、网络搜索和网络互动等功能,促进网络与学校办公的对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整合学生的信息数据等,形成学生在校期间完备的数据信息等,对学生行为和专项的课题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在数据平台的内容方面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成绩、个人情况、教师对其的评价等。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等进行一些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运用网络走近大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审视网络,以开明的心态面对大学生,避免傲慢和偏见。在互联网数据交流平台建构中不能回避矛盾,不能拒绝,也不能进行压制,需要接受,进而让大学生融入平台交流。运用平台交流的优势可以寻访大学生,以及在虚拟的情景下,听取大学生的心声,积极回应大学生关切的问题。

2.2 以双线教育促交流

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线下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在教育中运用视频等进行授课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线上教育成为整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通过网络微课进行品德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运用新媒体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互动,将传统教育和新媒体教育相互结合,运用“微”的特点可以开展灵活的讲座,将规模小巧的载体等充分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运用新语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放低身段,抛开官话,从网络的角度开展思想教育,通过时尚网络语言等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听不懂大学生的话,弄不明白大学生的玩笑,就会被大学生所排斥。教师需要经常浏览大学生喜爱的门户网站,了解大学生新潮热捧的语言,运用适当的语言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塑造亲切的环境等。

2.3 通过疏堵结合实现引领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需要运用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比如: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从政治工作和传统思想政治结合的角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作用是起到启发、比较和鉴别的作用。以互联网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网和外部网界面信息的连接,强制性对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堵塞有害的信息进入,起到净化网络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塑造“微领袖”的身份和地位,比如:运用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思想引导,成为微领域的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在开展网络微活动中可以组织大学生自拍主流微电影,向粉丝宣传文明理念等,运用这种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正面引领,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4 以正能量塑造网络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积极面对网络挑战,主动进行大学生理念的塑造,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人格障碍等,营造一个互联网相对平等的环境。在教育中,教师需要积极和大学生交流,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推动对大学生以一种交互性的心态进行交流,努力形成平等的关系等。正能量可以驱散负能量,尤其是建设主题鲜明和符合大学生心理的公众账号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进行宣传,运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从技术防范角度避免网络污染,对网络污染源进行治理,形成网络信息方面的防火墙,防止有害信息以及不健康网络游戏侵入网络。在教育中,通过出台处罚办法、加强网络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腐蚀。

3 结 语

“互联网+”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融会贯通,从因人而异的角度进行差别化教育,通过平台塑造、双向交流、疏堵结合和正能量的塑造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在现代化信息传播中,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让大学生思想教育在网络时代开花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新跃.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J].江淮论坛,2015(6).

[2]宗晓.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J].赤子,2015(3).

[3]陈琪.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4]张诚.浅谈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方经贸,2015(4).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