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2017-02-04毕德强赵连春
毕德强+赵连春
【摘要】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以逐渐使学生热爱语文、想要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才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对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0-01
虽然相较于数学,语文这门学科不是那么让学生苦恼,但是小学教师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应用,还是使不少小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总是感觉“望而却步”,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未能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甚至有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也会产生排斥、厌恶的情绪,导致小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提示,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关键在于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应当努力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要再当以往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应当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表示尊重和理解,努力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转变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且乐于学习,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情境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等,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1.基于小学生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
语文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当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来指导学生理解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使抽象化的情感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利用情境的创设将教材所描述的内容、情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本中所展示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主人公说某句话时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理解主人公说某句话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个角色的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课本中涉及到的各种人物角色,让学生说每个人物说过的话,还可以添加些动作,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站在人物角色的角度上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适时适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变枯燥的知识灌输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讲解,实现由单一刺激转向多种因素刺激,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使学生可以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感官刺激下激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传授,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实施设问,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幼稚的问题不要急于否定,或者说“教参上的答案就是正确的,你记住就行了,不要再乱说话了”,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也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大大地激发学生们探索语文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制造一些学习阻碍,让他们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太阳》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和太阳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并询问学生“太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太阳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如果想要知道答案,就跟着作者进入课文当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想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使其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晓燕.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6,16(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