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好合作学习
2017-02-04李存前
李存前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学习小组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194-01
分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契机0。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以提高团体成员互动学习的动机,增进团体的凝聚力。
一、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现不同的价值,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才能有效的进行指导。
二、明确分组合作学习的要素
分组合作学习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承担个人的责任;二是小组内成员间相互支持和配合;三是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要进行小组加工;四是小组成员要相互信任,进行有效的沟通;五是对于共同活动的成效要进行评估,寻求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三、掌握常用的分组方法
1.异质分组
所谓的“异质分组”,就是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例如,把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分在同一组;把口若悬河的和沉默寡言的学生分在同一组;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而有利于互补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2.同质分组
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把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的相似性,组成组内同质的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多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
所谓“组内异质”,就是指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所谓“组间同质”就是指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各方面情况相同,达到各小组之间的总体均衡,创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这样组合有利于学生互助互学,取长补短。
4.自由组合
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例如,观点一致的、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好朋友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等。
分组的方法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应是在教师调控下的不违背学生意愿的组合。
四、分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利用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何分组要由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开放程度等情况决定。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有争论的、有价值的,确实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而且是一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进行合作。要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分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前,教师的工作是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从分析学生、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的展开与评估等全程经行调控,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除了合作前提出要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经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2.确定小组的规模
分组合作学习时小组规模的确定要适宜。规模太小,尽管学生能够明确在学习小组中的责任,但达不到充分交流的目的;规模太大,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容易产生相互依靠的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实践证明,每个小组以4至6人为宜。分组还要源于学生的需要。如果一个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就不需要再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如果两个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4个人来完成;如果4个人分工合作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6个人或是更多的人来完成。
3.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
在分组合作学习时,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组内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定时间里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例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门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的角色要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体验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总之,在教师指导合作学习时,除了进行恰当的分组外,还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或者一个人不能完成任务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或者意见有分歧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引导、调控,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分组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