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实践

2017-02-04韩新才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组织建设教研室高等学校

【摘要】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是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实施内涵建设的关键,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乃至大学内涵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近20年来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实践,以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化工学科部建设为例,对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制药、食品工程等专业教研室工作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研室 组织建设 实践

【项目来源】武汉工程大学校级课程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8和4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0-02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在高校建设改革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学科和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加强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是落实教学计划、增强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1-3]。高校扩招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基层教研组织工作,对于提升教研室工作水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乃至大学内涵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根据近20年来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实践,以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化工学科部建设为例,对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制药、食品工程等专业教研室工作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化工学科部(简称:学科部),是在学校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现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3个本科专业,生物化工学科部自从1999年开始招生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发展,在校院两级组织的领导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以及专业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基层教研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在教学工作上,部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工程省级及以上项目欠缺。(2)在科研工作上,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没有凝练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真正的科研团队,科研设备和科研平台缺乏,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获奖级别不高。(3)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教育生源稀少,没有生物学科一级或二级硕士点。(4)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3个专业整体办学实力不强,生物学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加强,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二、加强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根据学校对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针对我校生物化工学科部基层教研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生物化工学科部,加强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是:“教学工作固基础,科学研究促发展,学科建设上档次,人才培养强特色,基层管理重创新,教研成果上台阶”。

1.教学工作固基础。教学是高等学校工作中心,学科部要真正重视教学工作,做好青年教师的一对一传帮带,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推广与提高,真正使学科部成为教学研究和创新的阵地,切实提高生物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整合和构建以课程、专业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和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建设,巩固生物专业的教学基础。

2.科学研究促发展。科研是高校实力象征和标志,高校的科研水平显示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学科部要切实加强科研工作,培育科研团队,凝练科研方向,搭建科研平台,提高科研经费,培育和引进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生物浸矿、生物能源、生物医药与农药、食用菌资源等方向形成团队与研究方向,在国家级科研项目、检索论文、专利、省级以上科研获奖等方面,形成更大的科研成果,在生物实验科研公共平台上,争取学校支持,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生物科研实验平台,改变生物科研条件不足的状况。

3.学科建设上档次。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成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科部要加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和改造,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积极申报生物二级学科硕士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数量与质量。积极配合学校博士点建设工作,为博士点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生物学科目前比较弱势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努力,逐步提高生物学科建设水平,使生物学科建设上档次。

4.人才培养强特色。我校是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生物专业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依托化工学科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生物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化工、制药等学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加强生物与化工、生物与制药融合,彰显我校培养的生物专业人才的“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优势和特色。

5.基层管理重创新。学科部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单位,学校一切工作落脚点都在学科部,学科部工作千头万绪,千辛万苦,需要积极工作、创新工作和奉献精神,同时,学科部也是问题和矛盾最多的基层单位,要求学科部工作应该公平、公正,学科部领导要工作正派。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支持教师参与教学事务的决策与管理,酿造和谐人际关系[2],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尊严感、幸福感、获得感。要创新基层管理工作,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核心要以人为本,尊重老师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为学科部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要改变学科部只是上传下达忙于具体事务的工作方法,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事务工作为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提高学科部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

6.教研成果上台阶。通过强化基层教研组织建设,使生物化工学科部在“十三五”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上台阶。(1)在教学方面,组建1-2个省级教学团队,申报1-3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1-2项省级以上教学奖,每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以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在科研方面,每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项,授权专利2-3项,检索论文10-30篇,科研经费突破300万元,获省级科研奖1-3项。(3)在学科建设方面,申请获批1-2个生物二级学科硕士点,将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成校级品牌专业。(4)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就业率明显提高,达到95%以上,考研率达到30%-40%。

三、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的基本成效

1.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比较合理和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按照引进、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业务和思想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目前,学科部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比较合理和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18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特聘教授2人,校级高端人才培养计划2人;有多人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科研先进工作者、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以及教学“三优两免”优秀个人。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为学科部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2.教学研究与改革特色凸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工作是高校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工作[1],学科部在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组织、教学工作监控、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强化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显著提高了教学工作水平与质量。目前,学科部主持完成教学研究项目共2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教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教学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获全国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1项。

3.科学研究工作成效初现端倪。科研有利于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活跃学术氛围。学科部在凝练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等方面,加强科研工作,科研在生物浸矿、生物医药、生物制药等方面的成果初见端倪。学科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20项,发表SCI等高水平科研论文近10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4.专业与学科建设逐渐增强。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学科部分别与1999年、2003年、2005年组建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通过近20年的专业与学科建设,生物工程专业被学校列为优势培育专业,在学科方面,建设有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自设应用微生物硕士学位2个硕士点,生物化工学科作为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二级学科,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按照我校“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一主四翼多极”人才培养定位,以“两型两化”为培养规格,通过强化“三实一创”实践教学特色体系,促进了生物化工学科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一主四翼多极”,即“一主,即以大化工为主线;四翼,即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学科群;多极,即多个学科增长极”。“两型两化”,即“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三实一创”,即“实训、实验、实习和创新”。目前,生物化工学科部有30多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10多名学生荣获全国英语竞赛、奥林匹克作文竞赛等全国竞赛一等奖;20多名学生荣获湖北省生物实验竞赛、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大赛等省级奖;应届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40余篇;考研录取率为30%以上;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李琰,庄世宏,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发展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3):56-59.

[2]王怀勇.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5,(2):75-79.

[3]刘爱英.高校基础教研室建设思考[J].中国高教科技,2011,(8):44-45.

作者简介:

韩新才(1963-),男,硕士,教授,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生物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组织建设教研室高等学校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走进大山里》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立足岗位 突出重点 努力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