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7-02-02卢山
卢 山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江苏连云港222006)
绿色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苏北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并在2017年5月10日的苏北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苏北不能再做传统老路的跟随者,要做发展新路的探索者”。这些会议精神为苏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连云港是江苏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而在“十三五”期间,国家规划石化和钢铁产业将向沿海转移,这必将为连云港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和追求舒适的出行方式也将对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因而研究“十三五”时期连云港的绿色发展问题尤为必要。
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1]。绿色发展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1。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更是一种具有终极价值功能的价值诉求[3],而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价值观[4],促进资本的自我扬弃[5]。从技术层面看,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重要保障[6];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绿色发展是涉及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相互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社会各领域协同行动,尤其需要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来转变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7]。本文结合连云港地区实际,研究连云港市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为加快连云港绿色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是结合绿色发展的内涵,建立一整套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赋值计算出某一区域绿色发展状况和能力的过程[8]。本文尝试从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域性、全面性、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适于测度连云港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连云港市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设有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保障3个一级指标,绿色生产效率、绿色产业高端、绿色生产过程、绿色消费资源、绿色消费水平、绿色投资投入和环境治理7个二级指标,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六大高载能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33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的结构关系详见表1。
表1 连云港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6年的《连云港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2016》。由于数据的量纲不同,且存在负项指标,因此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自动标准化处理。
2.评价方法
采用均方差决策综合指数方法。首先,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思路和计算步骤如下[9]:
计算标准化后各随机变量的均值
计算指标集qj的均方差
通过对均方差的归一化处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然后,采用同样方法计算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江苏省各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在均方差决策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绿色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求解,测度绿色发展水平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依据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权重,利用式Ⅳ分别计算江苏省各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二级指标分值和综合发展水平分值,Ci(W)分值越大,表明该市绿色发展水平越高。
二、评价结果分析
(一)连云港市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1.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近10年来,连云港市逐渐加大环保力度,注重绿色发展,加快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测算,连云港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由2006年的4.10上升到2015年的12.06,平均每年上升0.80。虽然在这10年间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略有起伏,甚至在2008年和2012年出现了下降,但是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而且自2012年开始,连云港市绿色发展水平和能力在加速提升(详见图1)。
图1 2006—2015年连云港市绿色发展三类指数变化趋势
2.绿色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如图1所示,连云港市绿色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绿色生产指数由2006年的1.0提升到2015年的6.91,10年间提升了5.91,上升势头明显。为了更好地反映连云港市绿色生产能力的变化,我们将绿色生产分解为绿色生产效率、绿色产业高端和绿色生产过程三个部分加以分析。
绿色生产效率。2006—2015年,连云港市绿色生产效率指数由7.1快速上升到49.6,增长了近6倍。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0.76%,土地产出率增长了257.7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73.6%,这三个要素共同主导了绿色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在生产能耗方面,连云港市节能降耗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 GDP电耗比上年分别下降 2.92%、4.35%和4.53%。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4%。此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06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是在连云港市高耗能行业较快增长,特别是临港重化工业迅猛发展、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结构重型化的形势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绿色产业高端。绿色产业高端指数由2006年的2.0提升到2015年的7.1,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程度提升。例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6.4%提升到2015年的42.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增长了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2006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产业,以及以光伏、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5年,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53家,实现产值500.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极大地带动了绿色产业发展的高端化。
绿色生产过程。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得益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程度提升,是一二三产业综合作用的结果。2015年绿色生产过程指数较2006年提高了10.9,工业三废排放显著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8.78吨/万元,较2006年下降了89.8%,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73.6%,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下降了75%。同时,节约用水得到重视,水循环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用水重复利用量占水资源比重由2006年的1.19%提高到2015年的75.42%,连云港市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3.绿色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由图1可知,10年间连云港市绿色发展保障能力增长了3倍,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绿色发展保障体现为绿色投资的增长、环保治理投入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治理的持续改善。从构成绿色发展保障的9大要素来看,2015年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和14.23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和建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了8.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二)连云港市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2006—2015年连云港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依然较低。连云港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比全省平均综合指数低2.5,比苏北平均综合指数低0.95,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排在第12位;绿色生产能力排在全省倒数第一位,产业结构重化明显;绿色发展保障能力依然较低,绿色发展保障指数分别比全省和苏北平均指数低0.64和0.13,在全省排在第10位(详见表2)。可以说,对照省委、省政府对苏北“绿色发展”定位的要求,连云港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保障能力。
2.绿色消费水平不升反降
2006—2015年,连云港市绿色消费指数出现了剧烈波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自2007年的最高点2.35直线下降到2009年的1.19,下降幅度达到49.4%;2010年绿色消费指数上升到2.30,但是依然没有达到2007年的水平;2015年降到1.15。究其原因,主要是和绿色消费资源承载力不足和绿色消费水平下降有关。2006—2015年,连云港市绿色消费资源指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4.5下降到2015年的2.5,下降幅度达到44.4%;绿色资源要素中,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园林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但是人均林地面积在10年期间减少较快,由2006年的0.467平方公里/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0.327平方公里/万人,减少了29.97%。绿色消费水平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密切相关,人们的节约习惯和节能意识能够有效促进绿色消费水平的提升。连云港市的绿色消费水平指数从2006年的4.2下降到2015年的2.3,由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导致绿色消费水平不升反降,例如城乡居民人均日生活用电量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在10年间分别增长了216.7%和14.8%。
3.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偏重
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钢铁、石化等一批临港重化工业项目相继落户连云港市。连云港工业经济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加快发展阶段,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较快,能源消耗刚性需求继续加大。2006—2015年,全市六大高载能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10年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基本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详见表3)。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大高耗能产业增长较快,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表2 2006—2015年江苏省及其下辖地级市绿色发展指数
表3 2006—2015年连云港市六大高载能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从全省范围看,连云港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0.0%和13.9%,在全省排名第一;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位列全省第二位。这说明连云港市产业结构重化趋势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压力较大。
三、提升连云港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策略
苏北发展座谈会提出“苏北要勇于跳出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为苏北地区新一轮发展指明了发展重点和方向。连云港市要顺势而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打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形成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特色的城市形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一)正确认识生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绿色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协调共赢,强调生态与经济在时间轴上的纵向和横向协调。既要绿色又要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在保障生态保护和社会福祉改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则是绿色发展的根本追求。抓生态保护和抓经济发展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因为绿色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体现的是发展的理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发展和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生态变好了,环境改善了,产业变绿了,才能加快优质发展要素的集聚步伐,更好地吸引人才。
(二)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规划先行
践行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规划要先行。连云港市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和属性对市域空间进行科学划分,确定各划分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开发方式,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相关政策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要统筹好港、产、城、人四者的关系,加快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坚决推进“东进、南拓、西连、北伸、中优”,使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特征相匹配;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科学确定园区产业方向、环境控制、产出水平等准入标准,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契合;要适时规划和控制市区人口,保证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相适应、人口结构与产业功能相匹配,培育创建一批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着力推进城镇永续发展。
(三)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选择。生产是起点,规划要先行,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产业选择要体现资源禀赋优势和特色发展的内在统一。要全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坚持以“绿色化”为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1.产业选择要体现资源禀赋优势
连云港市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产业选择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富民效益的最大化。连云港市依托土地资源,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提供中高端农产品和特色产品;依托沿海和港口优势,可以发展临港特色工业和旅游业,彰显海滨城市风貌。
2.产业发展要立足绿色高端
发展工业与生态建设不是天生的矛盾体,抓生态不是不发展工业,而是要跳出生态抓生态,以生态促发展,找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高端产业可以实现发展和生态并重,要多引进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产业项目,引领产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路子,着力将连云港市打造成为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要在提升产业水平和层次上下功夫,引进高端和存量改造需并行,转型升级与淘汰要并重,为高端产业发展多让路。推进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大力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推动“互联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提高制造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3.产业发展需坚持循环原则
连云港市布局项目要坚持产业必须集聚、企业必须集中、土地必须集约,以及园区产业可循环的原则,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要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的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行业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大循环体系;要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基础,实施循环化改造;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要以发展临港工业生态群为核心,以点带面,大力推动连云港市循环工业体系建设。
4.产业发展要建构“生态+”模式
生态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产业发展要体现生态底色,强化产业特色。特色发展需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标识性品牌。在推进特色产业方面,连云港市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1)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也是富民产业,可以拓宽致富渠道。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2)特色制造业。围绕环保、健康、石化三大产业,打造药业、石化业、太阳能业等生态产业特色品牌。(3)特色旅游。发挥山海相拥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生态的融合发展,在旅游业中融入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建设为依托,培育诸如“水晶小镇”“温泉养生小镇”等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亮丽名片,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5.产业发展需要建设示范区
连云港市可以建立以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为核心产业的综合性绿色发展示范区,也可以建立以绿色物流、智慧交通、绿色港口为特色,以高附加值临港经济为载体的绿色临港产业示范区。
(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
连云港市一方面要按照“去黑、着绿、育新”原则做好“减法”,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要大力治、严格管、坚决关;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连云港市要重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新动能转换,推动“互联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景观、生态、休闲、康养、旅游等要素的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服务业和港口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城服务”品牌。
(五)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
首先,健全生态制度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评价制度,推行第三方评估,发挥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以绿色绩效检验绿色发展。其次,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不同功能定位的城镇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再次,严格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护制度,建立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最后,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障碍,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一套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以强化城乡联动和跨区域治理联动,统筹治理,真正形成绿色发展的坚强保障。
(六)走绿色发展新路要久久为功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是长线投资,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有历史的耐心和发展的定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路径的转变会带来阵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因GDP增速的一时下滑或排名后移而纠结、犹豫。要深信绿色发展是生产力,要时不我待、敢于担当、敢闯敢试,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其次,要优化宜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抓紧研究建立绿色发展和绿色创业的政策体系,以绿色绩效检验特色发展。最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还需要全民认同,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避免出现“新福利主义”的民粹现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文化氛围,从思想观念上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绿色发展的驱动力和持久力,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1]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146.
[2]李佐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3]张治忠.论基于绿色发展的现代节约美德[J].伦理学研究,2015(4):116-120.
[4]李娟.国家竞争力视角下中国绿色发展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122-126.
[5]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审视[J].哲学研究,2012(9):28-31.
[6]白瑞,秦书生.论中国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J].理论月刊,2012(7):106-109.
[7]吕薇.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J].经济纵横,2016(2):4-8.
[8]戴鹏.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5(3):170-177.
[9]卢山.江苏省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测度与空间差异分析[J].江苏商论,2014(9):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