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好手艺展

2017-02-02供稿中国好手艺展组委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艺传统

供稿:“中国好手艺展”组委会

《绿度母》 罗藏旦巴

《绿度母》是一幅较为少见的以绿色为整体色调的唐卡作品。使用优质绿松石制成的颜料,配以金、彩勾描,风格清丽。采用中心构图,主尊为绿度母,头戴花蔓冠,发髻高挽,耳垂金环;上身裸袒,呈三折肢式,佩挂珠宝璎珞,披掩腋衣,帛带绕。作品整体布局饱满而疏朗;菩萨气质安和、典雅;花、叶形态活泼,生机盎然;衣饰、头光、背光等处纹饰图案细致灵动,虚实变化得当。整件作品端庄不失灵动,华贵不失清新,具有深厚的宗教内涵和独到的艺术感染力。

《莲花生八大变化》 娘本

该作品属于黑唐,画面饱满,构图严整,深邃静谧。先用墨敷设底色,再用金色勾描、晕染人物形象,主尊莲花生大师头戴莲花帽,身着法衣、锦披缎履,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镶寿瓶骷髅碗,左臂挽三士夫首宝杖,于宝座上呈国王坐姿,仪态威严、气宇非凡。法衣、宝光等处勾绘精丽的图案,金色有不同层次变化。在花叶、祥云、山水之间又使用八宝、八吉祥等作为装饰,纷繁华丽、疏密有致,仿佛天地之间充盈宝气华光,体现了热贡唐卡的风格传统。整幅作品用金技艺精湛,华美庄严,通过单纯的黑与多层次的金色的对比,达到繁复中见单纯的艺术效果。

《低靠背咖啡椅系列》 蒋中庆

这是一套仿民国海派样式的家具,采用了中国传统实木榫卯结构,周身运用简洁流畅的曲线,使椅身外形柔美、具有动感,为家居生活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椅脚的设计以芭蕾舞者着地双脚为原型,虽纤细但承重性能好,借鉴了法国洛可可风格。椅面与椅背的倾斜角度符合人体工学,扶手稍稍外卷,适宜斜倚着将手肘搁在椅背上。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注重材料工艺的精致美感,椅身使用纯天然生漆施5 5道揩漆工艺,椅面覆以巴西头层牛皮,采用老上海传统包沙发工艺,木、漆、皮、铜等不同材质被综合运用,做到了协调统一,完美展现了海派家具的优雅品质和它的文化包容性。

《蓄势·跨越》 李振宁

《蓄势·跨越》是一组以马为主题的玻璃雕塑作品。采用传统失蜡铸造法来创作,制作过程中采用多次烧制的方法来控制作品的色彩和肌理,相较于传统的一次成型而言,能更加精确地控制作品的最终效果,并在反复与材料的对话中,达到对传统技法和理念的升华。作品色彩鲜明,动感十足,肌理丰富;小色带的变化带来了可观性;浑圆的造型使玻璃呈现半透明性,增强了雕塑的质量感;以不同姿态的具象的马的形象,以玻璃所特有的材质感,来象征一种社会存在和人生状态。

《扁瓶》 陈标

采用一万片左右的小叶紫檀木以卯榫结构连接,在卯榫拼接的同时完成瓶身的造型和局部的镂空装饰,纹丝合缝,虚实相生,工艺难度极高。瓶身主体以人字格组成,瓶腹中央六边形内有十二个中国结,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前后二十四个中国结分别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前后六边形四周环绕着两组九个中国结,隐喻九九归一、周而复始。底座部分刻着灵芝纹如意,寓意。该技艺源于古建筑花格,却将平面花格造型立体化、器物化。该作品不仅外形精致唯美,内在遵循力学原理,还透出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互补共生的中庸哲学思想。

《双龙砚》 梁佩阳

此件作品为端砚中不可多得的美材:集石眼、火捺、翡翠、青花特征于一体。作者用精湛的高浮雕技艺,塑造了在漫天云气中一条飞龙口吐宝珠的生动形象。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作者将龙身大半隐藏着,着意刻画龙头和龙爪,做到了以小见大,繁而不乱,虚实相生。主体部分雕工精细,边饰的处理也简约得当,留白适度,整体性强,体现出作者有很强的把控能力。

《明式地藏》 仵应汶

此作品以天然黄水晶为原料,雕刻的地藏王菩萨形象脸型丰满圆润,呈现出明代藏汉佛教艺术融合的时代特点。地藏王菩萨头顶的宝冠和胸前的联珠式璎珞雕刻得极为细致,净显华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平。作者利用材质最纯净的部分来刻划菩萨面部,并与原石本身所带的斑驳色层形成鲜明对比,一来体现菩萨的尊贵;二来拉开了空间距离,产生了时空迷离的梦幻感。该作品是传统手工艺精工细作的代表,是体现材美、工巧、器韵的典范之作。

《全家福》 吴正辉

此件作品构思奇巧,布局精妙,仅在见方尺余的有限空间里容天缩地,刻画了极其复杂的故事场景。砖厚及寸,正面布局,侧面下刀,错落有致的镂空手法刻画出了纵深多达九个层次。作者巧妙利用建筑构建的遮挡,逐层推进,焦点透视,将画面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分割和布局。随着楼阁回廊层层递进,人物在其中活动,屋顶两边遥相呼应的松树和梧桐增强了生活气息。该作品共雕刻了2 6个人物,有聚有散;人物造型极其洗练,长幼有别,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当代徽州砖雕的巅峰之作!

《兰若藏珑》 冯伟

该寿山石雕作品选用了质地细腻、多彩的芙蓉石,综合巧妙运用了圆雕、浮雕、半浮雕乃至透雕等技法,刻画了傲立枝头的一棵古玉兰树。作者用高超的技艺生动诠释了传统宝玉石雕最常用的“俏色”处理技法,质地稍粗部分被塑造成盘曲的枝干,洁白莹润部分被雕刻成一簇簇盛开的玉兰花,石质呈红色的部分被巧妙利用,以一轮红日的形象从薄云中升起。而含砂较多的地方作者大胆地将它们剔除了,做了镂空处理,一来加强了玉兰树整体的生长动势;二来因虚实对比使得玉兰花的形象主体更加鲜明。玉兰花瓣翻转自然,小枝与花朵的穿插关系生动,具有生气勃勃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圆形捏壶》 吴光荣

《圆形捏壶》的作者一直以“摔壶”著名,所谓“摔壶”就是在壶成型后有意识地摔一下或拍一下,产生变形,然后再来整理修饰。作者制作《圆形捏壶》时充分发挥紫砂泥料可塑性强的长处,在身筒围好后将身筒上端往同一方向捏成均匀的褶皱状,但在口沿的平面上保留了做工的精致、规整,使得壶身的变化始终包孕在工艺规矩中。手捏的痕迹增加了手感留下来的趣味性,它既没有损害壶的功能,也没有损害壶的器物性质,没有演变成仅供观赏的雕塑作品。在松与紧、结实与柔软、规矩与张力、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作者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这些关系,体现了他卓越的技能和造型掌控力。

墨韵系列 宋照飞

这是一套现代设计感极强的黑陶茶具组合,作者将传统黑陶制作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在黑陶中恰当融入木、竹、漆等材质,旨在将传统黑陶工艺引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也是对传统手工艺再生的一个探索。整套设计造型圆润流畅,风格简洁明快。这套墨韵系列黑陶茶具造型洗练,简洁实用,突破了传统黑陶精雕细琢的艺术范式,具有显著的现代设计感。与木、竹、漆等材质的有机结合,又打破了以往黑陶沉闷的视觉意向。这套茶具粗陶细作,运用独特的制作手法,使原本粗糙的材料变得光洁细腻,使本身并不高贵的黑陶土,经过作者奇思妙想地构思与加工之后,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高贵感,是黑陶在适应现代人实用和审美需要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积极尝试。

《小英雄》 沈建强

该作品造型大气,线条优美流畅,工艺精绝,是一件工艺难度极高的紫砂筋瓤壶精品。作者取材于《水浒传》,以1 0 8条筋瓤喻书中的一百零八将,由“英雄钵”到“英雄罐”逐步演变而成,意蕴深远,英雄气壮!壶盖上以小如意作桥形钮,口盖严丝合缝、上下影衬、经纬深浅自如。壶身1 0 8条褶均匀一致,从壶盖到壶颈、壶肚、壶足,上下贯通,呈现一条条完美流水弧线,体现出一种几何美感,而这种造型的美感完全是靠精湛的手工成型工艺来完成的,可谓人巧夺天工。

“炫”柴烧盖罐 林松

这件“炫”柴烧茶叶罐以夹砂陶泥做原料,通过传统拉坯工艺塑造而成,拉坯过程中使用泥浆施挂和工具刮划等方法,再结合特殊的拉坯技法使器物表面产生自然拉伸的质感和流畅的炫纹装饰。器物采用传统的柴烧技法,在1 2 5 0摄氏度的高温下,使坯体既达到一定程度的玻化,又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充分显现了无釉柴烧的工艺特征,产生了丰富的窑变效果和独特的视觉美感。

这件柴烧茶叶罐可谓是粗陶细作的典型代表。作者在拉坯过程中通过特殊的工具留下了富于变化和节奏感的炫线,形成了显著的手的印迹,再以传统的柴烧工艺自然生成丰富的窑变和粗犷的肌理,很好地体现了泥料的力量感、出色的肌理美,造成奔放、粗犷的视觉效果,产生了坚硬如铁的质感意象,加上茶叶罐稳健的造型和口盖的规则处理,给人以视觉上的沉稳感和力量感。作者通过充满匠心的营造,把泥土的粗糙变成了一种富于变化和力量感的美丽,营造出一种粗犷率真而又浑然天成的美学意境。

官窑牡丹盘 金国荣

这件官窑牡丹盘以追慕南宋官窑工艺品格为目标,采用浙江地区特有的紫金土为制瓷原料,用手工拉坯、捏、刻等精湛的技艺,将杭州南宋官窑与国花牡丹 结合,传承与凸显南宋官窑瓷紫口铁足、冰裂纹片等高雅清新的美学特征。在造型设计上以五个旋转的花瓣组成盘边,使整个器形在规整中富于变化;釉色中以大小适度的结晶釉为雅致清丽的天青釉色增添了无限的变化和勃勃的生机。盘底的浅刻牡丹花更是整件作品的亮点,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牡丹的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又巧妙地与富于变化的花瓣形盘口遥相呼应,在整体雅致庄重的美学意象中体现无穷的变化与魅力。

粉青釉刻花连年有余盖罐 陈烈汉

器物造型挺拔、匀称,采用刻划花的装饰手法表现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外饰粉青釉色,给人以淡雅含蓄、温润如玉的视觉感受。盖钮呈如意形,盖罐的肩部和腹部装饰六道弦纹,罐身装饰莲花纹、荷叶纹、水波纹和鱼纹,寓意连年有余、富贵如意。

采用传统刻花装饰技法中典型的“半刀泥”刻花技法,手法干脆利落,纹饰流畅生动。刻花时,根据花叶及鱼纹的造型需要,灵活运用刻花手法,入刀的宽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变化把握合理,宽刀深沉,窄刀犀利。表现出了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出色的刻花技法。贴塑、刻、划等装饰手法配合运用得极为巧妙,盖、口、腹、足比例匀称,整体上形成端庄雅致的视觉韵味。

莲如意观音 陈明良

这尊德化莲如意观音像,胎体厚重坚实,釉色如脂似玉。观音手持如意端坐于莲花座上。面容端庄静谧,发丝纤毫毕现,头饰与璎珞刻划精致,法衣飘带俊逸洒脱,整体给人以安详端庄、深沉稳重之感。

这尊德化莲如意观音瓷塑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德化白瓷的艺术特色,保持了传统德化白瓷“象牙白”特点,从视觉感受上给人以温润自然、极具内涵的整体特点;人物造型上继承了德化窑传统瓷塑雅致精巧的造型特点,观音的开脸极为精致,衣纹深秀飘逸且极富体积感。总体而言,这件作品是在出色地继承了传统德化瓷塑精髓基础上的精益求精的优秀创作,是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象和创作手法向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传统德化瓷塑的致敬。

蓝色达摩 潘柏林

这尊石湾陶塑作品塑造的是禅宗初祖达摩双手交叠,稳坐于一段枯木之上闭目参禅的情景。达摩面部露胎,塑造写实;全身饰以流动性极强的蓝色石湾钧釉,衣饰写意。

作者开创了石湾陶塑作品与枯木等其他材质相结合的创作形式,使石湾公仔与枯木等不同材质的器座浑然一体,增添了作品的丰富性。达摩面部露胎且粗陶精作,以极为细腻的手法塑造出达摩静谧专注的参禅状态,显示出作者出色的造型能力和适度的学院作风,面部之外的全身饰以流动性极强的蓝色佛山钧釉,与面部的静谧感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以及写实与写意的意向对比。人物整体的垂直造型与枯木的圆拱造型形成几何形式的和谐搭配。形成适度融入了学院作风,但又不失传统石湾公仔的民间意趣。

《柳英春赠衣》 吴闻鑫

《柳英春赠衣》是戏剧《薛仁贵征东》中的一幕,描绘了薛仁贵在柳员外家打杂时,员外之女柳英春向其赠送御寒衣物的场景。人物服饰较为复杂,恰可凸显大吴泥塑多层贴塑的创作技法。它体现的是典型的中国雕塑语言,细腻且讲求神韵,不似西方雕塑对骨骼结构的强调,人物开脸和动态带有岭南文化中特有的诙谐感。不同于大吴泥塑通常的泼辣浓烈,这件作品有意识地淡化了色彩,人物服装上的折枝花颇具文人气息,体现出审美趣味的转向。大吴泥塑的题材以戏剧故事为主,善于抓住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瞬。这件作品没有呈现该场景的顶点,而是凝结在顶点到来前最富爆发性的一霎。这样,最激烈的那一点就永远存在于观者的想象中,引而不发,韵味十足。

《竹编篮笸箩》 俞日华

俞日华的竹编作品均采用竹制骨架,在外部以一根根细密的竹丝,综合运用编花、透空、夹筋等不同的技法,由经与纬的挑压编出变化多端的图案花样。具有吉祥寓意的福禄喜寿等图案纹样居中,四角多一根少一根竹篾都会对应不起来。在原有黑色、本色基础上创新运用红、黄、绿、紫等多种染色竹丝,讲求色彩关系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胫。编织牢固细密,造型精巧且美观大方。在竹编工艺上,俞日华突破了传统立体竹编由于竹丝过硬不能制作精细图案的局限,并独具匠心地对易磨损处进行厚实耐用的编织处理。作品富有皖南民间习俗的情趣,秀雅宜人而美观实用,极大地提升了徽州竹编的艺术品位,充分展现了传统竹编工艺独特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

怡情达摩 黄志伟

这尊石湾陶塑作品塑造的是禅宗初祖达摩手持串珠,斜靠在一株古树之上与枝头小鸟怡情和唱的瞬间,表达了禅宗让人当下顿悟,断诸烦恼,解除束缚,随缘放旷,逍遥自在的主张。

怡情达摩是利用创新的石湾陶塑新法-----“线塑”创作的作品, 行云流水,顺畅自然,又具苍朴古雅的情致。作者用兼工带意的泥条,施浓淡石墨的釉色,使达摩繁复紧凑的衣纹、胡须与枯树极具手工韵味,与达摩面部悠闲自得的神情形成意象上的强烈对比。而达摩的闲适感又与树枝上的小鸟遥相呼应,突出了传统石湾公仔活泼诙谐的造型特点和审美意趣。以线造型的“线塑”手法使石湾陶塑回到中国传统雕塑意向,拓宽了石湾陶塑的造型技巧,在艺术创作方式与艺术样态上极富创新性。

《缠绕》 邹英姿

作者以自己拍摄的苏州山林小景为刺绣蓝本,在色彩和构图上进行了艺术处理,展示了自然生命迸发出的不屈不挠、蓬勃向上的活力以及相互依存、共享阳光的生命状态,似音乐中跳动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节奏。远处隐山暮霭,近处枝蔓交错, 绣布上排布的短线点状针脚,很好地表现出了树枝的质感,光影层次分明,恰到好处地将虚实浓淡表现出来。在针法运用上,作者大胆地把纳鞋底的针法运用到了刺绣中,并取名为“滴滴”绣技法,以千万个小点(0.1 c m~0.3 c m)组成一个绣面,使表现对象更为细腻。此技法适宜表现点状离散的光影变化,尤其是水墨画中水雾朦胧的意境,表现得更为轻松柔和,为苏绣的针法增添了新元素,突破了传统刺绣技法的局限,拓宽了苏绣的表现题材。

《凝视》 陈水琴

作品针法细腻,光线柔和,形象逼真写实,虚实变化处理得当,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刺绣技巧。作者在针法走向上做了细心处理,以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顺着毛发走向,绣出了物象各部位的不同质感:胸毛的柔顺飘逸,背毛的自然流畅,尾毛的柔长蓬松。劈丝细致入微,用旋针表现的眼睛亮丽而专注,用互套针剌绣湿润的鼻子。整幅作品色泽变化丰富微妙、和谐统一,将杭绣细腻针法推至登峰造极。

《云天下》 蒋喜

采用新疆和田白玉籽料雕琢而成,整体选取天圆地方的形制,传达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

虽然是采用传统琮的形制,却在其中形成新的格局和变化。结合现代设计与审美,将内部雕成金字塔作为沟通媒介,浑然一体,层层向上,意在通达天地,贯通古今。在技法上综合运用立雕、镂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手法,以传统文化中“四灵”作为形象元素,选取西汉风格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浑朴生动,内外结构繁简相映成趣。作品上下保留了籽料的天然皮色,形成颜色的对比变化。这件作品体积不大,却能通过创意设计以小见大,充分利用原料成就了一件“大器”,结合运用了牌子与山子的手法,兼有器物的表现,展现出综合的创新视效。既蕴含着对传统哲学的思考,又渗透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神武大元帅》 蔡超荣

作品《神武大元帅》延续了传统漆线雕精湛的工艺技巧,通过对西方现代雕塑手法的学习借鉴,强化了传统意象造型的直观性表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漆线雕工艺最具特色的线条之美。将传统武将造像必备的“九吞十八结”(九个兽形吞头与十八个英雄结)巧妙地以脱胎夹技艺或明或隐地进行了交代,铠甲前胸、后背饰有一对威猛的双虎,很好突出了大唐武将威武的气势。作品头盔、护肩、甲沿、腰抄等部分的纹饰采用传统纹样,在线条运用上注重长短、粗细、疏密、曲直等节奏关系的处理,极尽堆、叠、盘、缠等多种漆线雕工艺的综合运用,凸显了漆线雕工艺独有的工艺特征与韵味。这些多种比对关系运用整体而不失敦厚,将源自大唐华贵、典雅、雄浑的工艺审美进行了当代的延伸与诠释。

《吊链花篮》 张铁成

作品以高档冰种翡翠雕琢制成,质地纯净润透。主体为花篮造型,腹与盖成瓜瓣形,篮腹光洁无纹,两侧镂雕缠枝纹装饰,营造虚实对比,增加了审美趣味。花篮以两条活环链子连接镂雕宝相花的提梁,垂挂玉磬双鱼吊坠寓意“吉庆有余”;肩部及盖顶均镂雕西番莲纹花头,精工细巧,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底足之下悬垂浮雕缠枝纹吊坠,造型古典、纹饰精美。这件作品是器物制作中小料大做的典型范例,从一整块翡翠原料上取出盖子,并以活环工艺琢制提梁、链子、环子、吊坠等,使作品体量大大超出原料本体。完整保持和体现了传统的琢玉工艺传统。整体造型匀称美观,恰当地利用了翡翠原料的颜色,大面积的翡做篮身,小块的绿色点缀篮盖,形成浓淡、聚散的对比呼应。作者考虑到翡翠质地与颜色的特点,并没有将其制成薄胎器,使莹透和丰富的颜色变化得到充分体现。

《白玉薄胎富贵天香炉》 柳朝国

作品选用青白玉,采用薄胎工艺,以均匀平整的撞地和匀实立体的花纹,使玉料脱却青灰尽显润白。通过精湛工艺将材料的美感品质进一步增强、提升。器型端庄沉稳,曲线收放自如,秉承量料取材的治玉传统,在充分占料的基础上实现盖、身、耳、足等各部比例美观协调。图案既保有传统形式与审美,同时又进行了传统图案的组合创新。花头穿枝过梗的玲珑与器身的薄透相统一,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反映出工艺水平的发展;花头造型蕴含着花草与象、龙等动物形象之间意象的交互变幻,趣味生动。底足的四足是对传统三足鼎力内涵的创新,寓意了当前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作品整体的神态敦严和意韵壮美,体现出作者以薄来显露器物的筋骨,寓劲逸于纤秀、寓稳重于轻灵的创作理念,臻于不达极薄则无以彰器之遒美风骨,不达极薄则无以显器之厚重体量的境界。

现代壶一组 刘东

作品造型较为现代,壶身半圆、木纹金肌理,壶嘴和手柄以线条造型。壶体各部分的几何形态如圆、半圆形、三角形以及直线、曲线等,造型丰富,对比鲜明,视觉明快。壶身肌理处理具有工艺难度,要将白银、黄铜、红铜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材料摞放在一起,通过重复锻打、翻折、再锻打,使三种金属融合,形成自然纹路,其工艺思路类似于陶瓷制作中的绞胎工艺。作品巧妙融汇了工业产品设计与传统手工艺技艺,将丰富的纹理变化和具有强烈理性的几何造型并置于一体,既带着工业设计的现代感、未来感,又保留着手工锻制形成的个性、偶然性,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新奇感,体现了当代金属手工艺人新的设计思维。

《荷意香炉系列》 满芊何

《荷意香炉系列》整体采用铝为主要材料,辅之以银、金箔、水晶等材料,创造出莲蓬造型香炉,寓意和美。利用了金属本身可塑性特点,冲压成型后形成了自然的扣合效果,设计巧妙,方便叠合。运用了较先进的现代铝质氧化着色工艺,色彩变化丰富细腻,色彩渐变有晕染效果,表现出了荷塘的自然层次。炉中搭配水晶切片来隔离香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用金箔来覆盖后期处理的工艺弊端,使得工艺处理的弱点变成一种装饰。香炉整体采用莲蓬造型,镂空的莲蓬子适合香烟弥散,实现造型与功能的高度统一。

景泰蓝工艺因其工艺难度大,造价成本高,历史上多为皇家贵胄用品,后虽遇时代变迁,但仍很难改变它在民众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工艺繁复、重工重料、富丽堂皇的固定印象。该景泰蓝捧盒器型饱满,锦地掐丝均匀,辅助纹饰装饰恰当;盒盖和盒身上的梨花主体形象掐丝活泼,花头聚散自然,保留了写生折枝花卉的艺术感觉,改变了传统景泰蓝一味追求稳重、对称的图案格局;在兰釉和黄褐釉色的衬托下,梨花白得自然清新。该景泰蓝作品总体格调素雅,将折枝花的恬淡、活泼的生命气息引入景泰蓝图案装饰中,使景泰蓝这项古老的皇家工艺具有亲民的气息。

《梨花捧盒》 常沙娜

《四季钵》 蔡德全

该作品运用了铁、黄铜、紫铜、不锈钢四种材料分别锻造成四个钵,取其材性不同以表示四季。其工艺首先以热锻成型、平口,再行冷锻,再回炉加入其他金属使之氧化着色。“钵”为僧人用器,兼具实用性与精神性,造型简单质朴,材料质感明显。简单的器型反而更加突出了满布器身的手工锻打痕迹,宛若时光留痕。器物充满淳朴的气息,能使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自然精神蓬勃而出。器物不言,却又彷佛万语千言,意蕴悠长,将手艺人对时间、人生的体悟凝炼其中,实可称之为“物语”。一锤一击毫不取巧,千锤百炼始成器,作品所展现出的正是“工匠精神”的实质。

《夏日》 吴尧辉

作品构思巧妙,刻画了一位夏日中闲适慵懒的青年女性,身披轻纱,舒适地倚靠在椅子上,睡梦正酣,姣好的面容泛出一丝丝甜美的笑容。与主人放松的优雅姿态相对比,脚下躺卧的宠物狗却警醒地注视着周围,将现代都市生活中一个美好的生活瞬间定格下来,继承了民国时期徐宝庆开创的写实路线,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黄杨木木质光洁、文理细腻,色彩庄重的材性十分贴合青年女性的皮肤质感表达,细腻光滑的皮肤与人物服装、宠物狗的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吸收西方雕塑的造型方式。在构图上人物倾斜的姿态与椅子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一曲一伸的双腿强化了造型的稳定性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动感。

《四季花板》 辜柳希

十厘米厚的木板上,表里五层,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板材的空间实际深度,多层次镂空雕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构图饱满,雕刻细腻,层次丰富,工艺精湛。繁密的花草间隐约传来鸟鸣声,在艺术形式上貌似平面铺排的装饰性图案中追求细节刻画上的灵动和生机,体现出大自然一片生意盎然的气象。从整体上看,作品追求立体造型中的平面装饰感,符合现代审美感觉,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物象布局的点线穿插,层层叠叠,繁而不杂,密而不乱,充分体现的是作者对传统潮州木雕“匀匀、杂杂、通通”艺术风格的领会和继承,创造性的发展了传统潮州木雕工艺。

《翠鸟》 杨满郎

作品构思奇巧。在狂风乱作中枯萎卷曲的芭蕉叶端,一只翠鸟努力的驻足其上,感觉站也站不稳,随时都可能掉下来,微张的翅膀,将翠鸟的紧张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一根折断的莲蓬,耷拉着脑袋,枯干了,让人禁不住联想到往昔夏日里满塘荷叶喧哗声后的落寞与残破,而这恰好与枯杆之上抬头眺望、悠然自得、生机勃勃的翠鸟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品在静态化的物象雕造中,利用点线面的穿插,精准的结构,生机盎然的翠鸟和抽象的枝叶形态之间的对比,充满张力的戏剧性构图的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体现了作者与万物同悲同喜的“移情”。

《梅花笔筒》 洪建华

这件竹根圆雕作品根据所选原料的天然特质,随形就势,将竹根上设计制作成制成具有实用功能的笔筒,并将笔筒外形做成梅桩,在其表面主要运用高浮雕方法,雕刻出了一株生机勃勃的梅花形象。从雕刻角度讲,这件作品布局合理,老杆新枝或升或降,层次分明,穿插自然;梅花有的已盛开,有的尚在蓓蕾中含苞欲放,花头有疏有密,聚散有度;整体上这株梅桩神完气足,似一幅立体工笔画。作者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雕刻技法娴熟,该细则细,该放则放,形象生动传神,意境悠然。该梅桩笔筒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既具收笔、插花、陈设等实用价值,又兼“比德”等人文价值。

《春意满怀》 张德和

选用被砍伐后废弃的竹根为材料,由于竹根生长过程中受到挤压,使原本圆形中空的竹根前后竹壁相贴、竹节相叠,导致它看似是一块“废材”。作者审材立意,因材施艺,通过巧妙的设计和雕刻,使之化腐朽为神奇,有“无用”之材一变为揽羊入怀的藏女形象,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顺应原材料的团块状,作者把人物设计成俯跪、回首状,既增加了人物的身长,又使人物体态产生灵动感;再把小羊羔安置在人物的藏袍里,藏而不露,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同时,为保留根材的自然美,一改传统的“通体施雕”法为“局部巧雕”法,天然的根须被用作藏袍的毛领袖,一道道的自然竹节根斑留作服饰纹样,将竹根内壁用作人物头巾,用根蒂当作靴子,自然得体。

《四大天王·风调雨顺》 刘洁

《风调雨顺》塑造的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尊王。东方持国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居中,西方广目天王居左,南方增长天王居右。四位护法神造型姿态各异,身体皆饱满挺秀,生动有力;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服饰色彩搭配协调、明快,庄严中不失现代卡通人物的明快、诙谐。面部、手部、飘带以及法器等细节处完全保留了传统面塑手捏成型的痕迹,夸张灵动,线与面的转折鲜明。在锁子甲等细节处采用模塑成型法,获得图案的严整规矩,满足了人们对神像逼真感的心理要求。

猜你喜欢

工艺传统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