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性”

2017-02-02魏超玉肖龙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产业园文化

魏超玉 肖龙

通常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资本的运作作为手段,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1]“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为浓郁的地域性和识别性特征,旨在以“客家”为名,经过了历史的文化累积,形成了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的产业群。客家人一直以拥有深厚的传统“客家文化”自居,在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开始就试图以独特的“客家”面目示人,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报告。其中,江西省赣州市出台的《赣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扶持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13年1月广东省梅州市政府的《关于印发梅州市服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了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客家小吃文化街区等。同年12月,深圳市设立了首个客家文化创意村,占地17万平方米,集客家文化休闲娱乐、创意生态研发和非物质产业化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基地。上述政策体现了地方政府发展客家创意产业的雄心,目前还没有报告显示或预估客家创意产业到底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数据却随处可见。在一份2014年江西省发改委对外公布的《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项目》中,仅赣州文化创意产业招商项目就有22个、总投资高达115.5亿元人民币。另一则报道显示,福建土楼客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在2012年总产值达到了13595万元,游客数量突破400万人次,总投资达125亿元人民币。前不久热播的众筹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也是以永定客家土楼为背景,营造了海市蜃楼般的视觉盛宴,其票房突破5亿元。(图1)

图1 动画片《大鱼海棠》剧照中的客家围楼

这些庞大的资金数据凸显了客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强烈的“集聚效应”,是一、二线城市创意产业园不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也是客家得天独厚的文化和环境资源优势。一些地方政府借此顺应天时,乘势而上,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客家民俗旅游的重头戏,认为“发展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正当其时”。[2]正是在这股投资热情的支撑下,大量闲置的客家古宅、客家美食和客家民俗文化等得以重新包装上市,仿佛又呈现出“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热闹景象,在政府开展的“客家文化节”中大显身手。然而,客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一些先进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并不足以构成客家地区模仿的样板。很显然,仅仅依靠客家旅游创意产业并非是“创意产业”的全部内容,并且,这些客家民俗遗产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部分只能通过政府主导的文化节间歇性地表演出来。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创意产业园的价值不能完全用经济价值来进行衡量,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这种园区建设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进一步说,如果这种社会效益体现不出来,经济效益再好(比如说房租的收益)的创意产业园也是失败的。”[3]这的确是事实,更何况许多地区的客家创意产业的经济收益根本无法达到收支平衡,依靠政府推动的部分客家创意企业并不能持久存活,甚至在创意园区内部都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文化协同功能欠缺,各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本文着眼于研究客家民俗的差异化表达,分析“地方性知识”在重塑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规划与布局

绝大部分所谓的“客家创意产业园”或“客家创意产业项目”都是因节而生、因时而衰,普遍缺乏从长计议。一方面,先进发达的一线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大都市虽然也是客家族群聚居地区,其创意产业园的规划目标不会、也不必考虑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客家”标识;另一方面,经济相对落后的三线、四线城市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往往借助“客家文化节”大张旗鼓地建设创意产业园,意在从客家族群认同感上获得客家籍商户的投资项目和资金。这些项目资金落地以后,一般情况下会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市场,这可能是地产商最愿意看到结果。暂且不论此房地产经济算不算创意产业(经济)之一,不过这种托名“客家”创意产业的收益似乎与巨额的投资难以成比例。

普遍缺乏中长期规划带来的另一种结果就是产品单一、产业边界模糊,认为只要“进园”的项目、资金和人力资本就可能同生共进、协同演化催生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实际上,由于缺乏配套的产业要素资源,导致创新平台运作协调性不足,动力迟滞,使产业组织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不同层级的众多生态主体,且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物种对生存环境有一定的个性要求。”[4]如果说,产业园是客家企业的生存环境,那么每一个产业主体都必须事先规划在不同的层级上才能使生态系统发挥有效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呼应产业分类标准上确定的“行业集群”,背后应当是对集聚度的评价、区位选择机制以及空间分布等预先规划、评估。

由此反观当前的客家创意产业,民俗旅游经济几乎占据创意经济的半壁江山,传统的旅游方式仍然在起主导作用,其余产业要素仍有待于激活。比如在江西赣州,2003年为了迎接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召开,市政府特意建设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风情园”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强烈的时效性,在产业资源配置上也主要是为了会议的召开而做准备。会议结束后,由于缺乏可预见的产业规划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仅能依靠开发客家民俗旅游以维持生计。然而这些项目因为没有丰富的历史遗产信息,其迸发的活力十分有限。今天在创意产业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深度开发赣南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思考”,并列举了几项改革措施,但忽视了赣南客家目前仍就“缺乏产业链的形成与开发,市场发育机制不全”等不争的客观事实。[5]广东梅州也被认为是“集客家文化大成的地区”,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基本上都是一副老态龙钟的“原生态文化”面孔,包括山歌、汉剧、汉乐、席狮舞等客家传统文化,距“创意”两字的现代内涵相去甚远。

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生成有赖于“创意人才、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等价值链上各环节”发挥联动机制,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等“三链”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的前提和基础。[6]客家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特殊性就在于利用当地自身的优势,在现有的客家资源上全盘考虑产业要素的有机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融合与转化

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鲜明特点就是“客家性”。确立其性质表明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基本定位宜与其他一线、二线城市的创意产业相区别,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发展;二是尽可能挖掘客家的优势资源。它的独特性、原创性与“创意”的本质取向是一致的,反映客家创意产业的内在品质。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提出其发展策略时都没有忽视以“客家民俗资源”为基础,但是在探讨利用客家文化时基本都产生了过度依赖传统资源的倾向,或者抛开“客家性”单独谈论创意产业的科技助推力、或企图效仿已有的成功经验。实际上,要做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平衡似乎并不容易。

由于民俗资源禀赋和发展能力的差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演进是由具有丰富的区域遗产聚集效应的核心产业为起点,在政府主导或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发展起多类型的产业集聚。在此过程中,“客家性”既是一种先天优势,也可能是客家产业的发展劣势。说它有一种先天优势,是因为客家文化基因在历史层累进程中所不断生发的文化符号,可以供创意产业者、设计师、策展人等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艺术化创造”。不过,发展劣势也随之而来。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998年)首次确认的13个创意产业的行业中,一大部分如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出版、电视广播、广告等当中都具有当代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前卫性特点。然而,客家传统资源越是丰富的地方其创意和创新能力越发显得不足。

究其原因,并非是客家传统资源本身造成的,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产业内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够、创意企业的知识吸收转化能力较低所致。客家传统资源相对稳定的特征具有一种保守性,创意行业又带有先锋性特点,创新点就是在这两者碰撞之中产生。不足的是,客家创意产业园区要不就是竭泽而渔、过度开发传统资源、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要不就是枉顾历史传统、一味追求科技时髦、向同质化进发。对客家日常生活而言,“现代的客家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兼顾‘传统’与‘创造’,从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下手,以幽默轻松内容取胜,还原当下文化氛围,让语言自然呈现,才能让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冲击,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7]说明两者之间并非是一个悖论问题。

从2014年广东梅州的一份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报告中或许能够看得更清楚,其产业定位为“文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具体包括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软件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网络游戏、网络科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影视技术等等。这些开发项目与深圳、广州的创意产业有何区别呢?现在看来,科技只能是助推客家文化产业的竞争手段,客家传统文化才是客家创意产业的基础和原动力。在谈到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时,也有研究者指出:“此区位于成都近郊,不适于发展工业,加之区内不少乡镇经济欠发达,通过发展客家文化旅游观光产业,不仅适合本地特点,而且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8]可见,盲目追求创意产业的前卫性并不能促使其良性发展,因地制宜或许才能提高传统资源的转化效率。

3.地方性知识再发现

“现代性既助长了地方性之流行,也对地方性形成了威胁。”[9]如上所述,无差异化的创意产业发展范式在客家地区并不能获得效益的最大化,这为客家地方性知识的再发现创造了机遇。地方政府一方面高举“客家”为特色的创意产业旗帜,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二线城市的先进产业时又缺乏文化自信、对创新能力普遍缺乏信心。当然人才和技术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后现代经济特征,本身就表现出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客家传统资源恰恰是客家创意产业差异性的创新内涵,能为产品贡献高附加值。(图2)

以台湾客家“桐花祭”为例,这实际上是一个成功塑造客家故事和民间集体记忆的文化创意,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台湾客家人种植油桐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桐花祭”以此为主题进行文化创意,把台湾客家人的族群情感植入到活动中去。这种方式强化了客家人的认同感,使设计和创意产品延伸了文化品质,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的热情参与,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客家“地方性知识”的认识。

图2 客家创意制服设计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从设计创意的角度来看,客家传统符合与现代设计的简单叠加并不能传达完整的历史信息,这样的设计产品往往徒有形式,凝结在产品上面的价值十分有限。有些人就抱怨“现在的旅游购物市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有的纪念品在现实生活中无实用价值。”[10]认为“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11]这种看法体现出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某些设计作品大量滥用客家符号,忽视产品设计的使用功能;二是产品设计的文化原型意象不能唤起丰富的客家“地方性知识”。

任何品牌设计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所以,客家创意品牌的运营和传播必先有一个客家文化和地理历史的推广。对设计者而言是挖掘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对消费者来说则是理解客家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如客家“娘酒”的动人故事——“逢年过节,客家妇女都会酿制‘娘酒’,客家‘娘酒’不仅仅是客家人的特产,同时更是客家女性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一个重要标志。喝‘娘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几乎每一碗‘娘酒’都荡漾着客家妇女的善良、勤劳和坚忍,凝聚着客家妇女的泪水、欢笑和希望。”[12]毫无疑问,这种叙事方式为探索客家设计范式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重新发现、记录和拯救客家生态设计的地方性知识体系,避免在创意产业发展的浪潮中遭受现代化和全球化破坏。

4.结语

客家创意产业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以国内外先进的创意产业为导向标,期冀在产业转型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客家区域的科技、人才和设计理念等都不占优势,在创意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之下,其内部无法协同转化,更难以提升发展品质。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客家的文化独特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重塑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性有助于提高决策者利用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对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但是,也要警惕简单地将“地方性”与“全球化”二元对立起来处理问题,或是将客家创意产业抽象为仅仅依赖传统地方资源、忽视科技助推的发展误区。“要以一种适合地方发展状况的全球视野来看待一切,则就意味着应当更多地强调全球化与地方性之间的‘联系性’、‘多变性’和‘反身性’,而不能片面地关注和追求所谓的普遍性或是封闭的特殊性。”[13]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学项目“客家工艺的民俗心理结构研究”(编号:YJ2010072)、江西省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州客家市民的日常生活变迁研究”(编号:2010wh1005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中国的战略选择[N].人民日报,2006

[2]陈层浪.发展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正当其时[EB/OL].客家资讯网http://www.hakka.com/article-3901-1.html,2015

[3]黄厚石.南京创意产业园批判[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

[4]曹如中,史健勇等.区域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研究:动因、模型与功能划分[J].经济地理,2015

[5]易崇英,熊芳芳.深度开发赣南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思考[J].中国商贸,2010

[6]王庆金,侯英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演化路径及发展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

[7]陈定铭.数字科技在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设计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5

[8]陈世松.论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9]Michael R. Dove.Indigenous Peopl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 [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006

[10]刘晓宏.福建客家土楼文化系列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

[11]吴荣.产品语言理论及其应用[J].包装工程,2010

[12]熊青珍,罗志强.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在陶瓷酒瓶设计中的应用[J].江苏陶瓷,2012

[13]王宇洁,仲利强.“全球化”与“地方性”:文化创意产业区影响要素及动力机制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5

猜你喜欢

产业园文化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谁远谁近?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