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世纪的玻璃光
——玻璃工艺与传播路径

2017-02-02成乡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玻璃瓶伊斯兰玻璃

成乡

引言

南京市博物馆里,长期陈列着一件玻璃瓶(图s古长干寺玻璃瓶,南京市博物馆),2008年,随着七宝阿育王塔在南京古长干寺地宫的出土,在密封的铁函之中被世人所知。

玻璃瓶通体蓝色,平口,颈细较长,折肩,直腹,平底。表面刻画纹饰,造型简洁。内装香料和珍珠等。这件蓝色的玻璃瓶被放置在密封的铁函中,虽历经千年,刚出土时仍闪亮生辉,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薄膜,呈现彩虹效果,但随着出土时间的流逝,表面的薄膜有皲裂脱落。作者根据玻璃瓶的工艺、器型与同时期的玻璃瓶比较,推断这是一件来自伊斯兰的玻璃瓶,表面已风化。出土的玻璃器中,尤其是在蓝色的玻璃表面,风化后更容易产生这种表面效果,氧化分解了玻璃表面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使表面就像附着一层金属薄膜,并可以使光透过,更添闪亮效果与彩虹效应。

古长干寺是六朝以来沿用很久的佛教寺庙,玻璃瓶应为当地的贵族所供奉。玻璃瓶的使用说明玻璃已经成为礼佛用品,当时的玻璃具有珍贵的价值。

玻璃易碎,纵观中国存世的玻璃器,出土的为绝大多数。其中又多以佛教寺庙出土的器皿较为精美。例如,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18件伊斯兰玻璃器可以说是典型代表。其中,玻璃盘十三件,玻璃瓶两件,玻璃杯三件,都是吹制技术制作,表面工艺涉及刻纹、描金、贴塑网纹、釉彩、印花、素面六种。与存世的伊朗萨珊王朝玻璃器比较,工艺、形制具有一致性,作者判断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舶来品,代表了同时期玻璃的最高工艺水平。图k、l与s、t为同时期伊朗萨珊王朝玻璃器(800-999)与国内出土玻璃器(800-999)比较。(图k刻花圆柱瓶,康宁博物馆,图l刻花玻璃盘,康宁博物馆,图t刻花描金蓝玻璃盘,法门寺博物馆)

正是这些来自伊斯兰世界的精美玻璃器皿引发了作者对漫长的中世纪里玻璃艺术传播路径的兴趣。

1.玻璃概述及早期路径

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在历史上曾等同于黄金、宝石。公元前20世纪两河流域与埃及都有玻璃出现,难辨源流,说明玻璃早期就具有贸易性,其传播路径由此开始。罗马帝国时期,玻璃就远销到欧亚大陆的另一边中国(汉代),伊斯兰帝国时期,通过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也出土了西亚的玻璃器。

在西方玻璃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与瓷器的关系已密不可分,饮酒的罗马人和沏茶的中国人各自发展着适合自己生活习惯的器皿。罗马人不仅提供了工艺技术,而且贡献了一个认识——玻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材料。无独有偶,玻璃在世界上每个地区的繁荣时期恰好是该地区在历史范畴内经济文化的繁荣期。掌握最先进的玻璃技术的地区即文艺复兴前玻璃路径如下:古埃及-罗马-伊斯兰-欧洲。(图a罗马网纹杯,图b法兰克王国线纹角杯,图i萨珊凸圆纹碗,均来自康宁博物馆的收藏)

2.中世纪玻璃——欧洲与西亚

玻璃的真正的发展即开始于中世纪,当西方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科技与经济都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教育也主要服务于神学。与之对应的是众多恢宏教堂的建造,彩色玻璃窗作为教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中传递着神学的光辉,人们仿佛可以通过注视五色斑斓的玻璃到达精神上的理想境界。从7世纪到今天,彩色镶嵌玻璃一直在传承发展,其工艺、装饰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教堂玻璃窗与圣经细密画不仅是当时美学的代表,亦是美术史上的瑰宝。(图d巴黎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彩绘玻璃,图f英国伊顿毕晓普教堂)

在欧洲北部,教堂玻璃阻挡了寒冷,接纳了温暖的阳光,不仅在视觉上带来宗教的体验,更带来了宗教的温暖,光在基督教思想中的符号意义,是一个造成了许多重大后果的丰富主题。人们意识到光与真、善、美的融合,是玻璃结合了他们。

不免提出疑问的是: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彩色镶嵌玻璃没有传播到伊斯兰和东方?首先有宗教信仰的原因,欧洲在中世纪处于罗马教皇的统治下,镶嵌玻璃得以从北向南向东传播,遍布整个欧洲。其二气候与建筑的原因,位于亚热带干燥地区的伊斯兰建筑需要的是通风,而中国及日本等东亚国家建筑以木制为主,人们更广泛使用的是油纸这样方便而又轻质的材料。所以当气候,基督教,与玻璃相遇,在欧洲发展了彩色镶嵌玻璃。

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个阶段的玻璃发展路径是:

涂色和染色教堂玻璃窗的发展——5世纪的法国图尔(法兰克王朝);然后是英国东北部的桑德兰;7世纪的蒙克威尔茅斯以及更北部的贾罗;11世纪,涂色玻璃大量出现;12世纪,由于基督教会的支持,玻璃开始惊人的增长;同时,吹制玻璃及釉彩技术——伊朗萨珊王朝玻璃开始兴起;8世纪,萨珊王朝玻璃器伴随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国及日本,并与8世纪后半叶逐渐增多;8-9世纪,伊斯兰出现描金玻璃;13世纪,叙利亚出现釉彩玻璃,后来还加以金彩,将釉彩、金彩与玻璃表面熔合在一起;13-14世纪,描金釉彩玻璃盛行,教清真寺出现大量精美玻璃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8世纪-14世纪,伊斯兰玻璃器向东方的传播中,融入了中国的题材和风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宋代至明代的瓷器。

直到1400年,铁木真攻陷玻璃重镇大马士革,导致玻璃匠人汇集意大利,玻璃制造的东西脉络合流,威尼斯玻璃开始影响全欧洲并随后流传广远;15世纪,意大利开发出水晶玻璃,汇入了在意大利北部出现的文艺复兴潮流。中世纪以后的十六世纪,德国出现森林玻璃,釉彩玻璃也多有出现。

仅拥有吹制技术的中世纪,平板状的彩色玻璃在当时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吹制出一个个大的彩色玻璃泡,然后打碎玻璃泡得到大小不一的碎片,在500度左右的窑炉中软化玻璃碎片直至成为一片片的平面玻璃;或者将玻璃泡剪开成为喇叭形,在进一步加热直至成为平面。无论哪种方法,最后都是根据镶嵌的需要切割玻璃,用横截面呈工字型的铅条进行镶嵌,从而组合成为画面,细节则通过涂色和染色继续完成。每一个打碎的玻璃泡总会有吹制留下的圆涡状痕迹,图e上的玻璃镶嵌正是利用了圆涡状的玻璃,被人们称为“bull’s-eye(牛眼)”,有圆玻璃窗旋风眼之意。

中世纪里,平板玻璃改变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视觉,这使得玻璃通过镜子、透镜和眼镜等形式,发展成为一种思想的工具,光学也由此产生;由玻璃制作的各种试皿为西方的科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威尼斯掌握高精玻璃技术不久,镜子与绘画有了密切的关系,现实主义新美术发生,意大利首先开始了文艺复兴。这些文化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离不开玻璃路径的传播。所以,有学者称西方文明是一种玻璃的文明,甚至通过玻璃可以认识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图c爱尔兰玻璃瓶,来自巴塞罗那博物馆,图g威尼斯龙纹高脚杯,图h德国森林玻璃杯,图j萨珊刻花球形长颈瓶、图m蓝色吹制玻璃执瓶,图n萨珊描金釉彩花瓶,图 g、h、j、m、n均来自康宁博物馆)

3.中世纪玻璃——中国

在中国,同时期是封建社会南北朝到宋代,正是泱泱大国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阶段,与西亚、北非和欧洲有着密切的交流。玻璃传播到中国路径主要是丝绸之路(草原与沙漠)与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贸易品或馈赠礼品。丝绸之路沿线都有玻璃出土,玻璃的进口与玻璃技术的交流不仅影响了皇家、贵族、僧侣,甚至影响了普通的市民生活。

玻璃器在中国的首次大量出现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始,罗马帝国的玻璃大量进口和吹制技术传入;至隋唐,与萨珊王朝密切,萨珊进口的高品质玻璃为贵族喜爱,国产玻璃制造中兴,佛教的舍利瘞埋制度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宋辽时期,中国玻璃制造进入民间,玻璃材料与生产工艺被人们所认识,玻璃价格下滑,进入世俗化阶段,同时不乏精品的是通过伊斯兰世界进入中国的各种玻璃器,多用来盛放香水或食品。

考古界认为中国早在东周已有小件玻璃(器)出现,西汉开始增多,包括铅钡玻璃和钠钙玻璃,其中铅钡玻璃为我国本土生产的玻璃制品(图q汉代青色玻璃壁,来自康宁博物馆),钠钙玻璃多为罗马进口。(图r北魏早期球形玻璃樽,来自洛阳龙门博物馆)从汉代开始,中国就成为罗马、波斯玻璃的重要馈赠与贸易市场,在进口玻璃制品频频出现在上流社会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玻璃的制作。尤其在技术、配料及造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国产不透明的铅玻璃生产工艺延续,一直到宋代。

玻璃传播带来的吹制技术,其生产在唐代首先成为一个高峰。唐人将玻璃称之为琉璃,当时人们不知道“琉璃”是人工材料,以为是天然宝石做成,认定其为佛经上的七宝之一琉璃,因此选择绿色的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容器,成为礼佛的重要宗教用品。佛教经典中以如琉璃(玻璃)般纯净为修行者的最高境界,虔诚的信徒将琉璃(玻璃)视为圣物。耐人寻味的是:玻璃的品质在中国和西方包括伊斯兰世界此刻有着相同的用途——与宗教紧密的联系着,这或许是玻璃材料本身就带有的一种哲学意味与材料象征。

从考古及史料证实,我国隋唐时期已经能够生产玻璃器,比如在佛教寺院生产舍利瓶。但8世纪伊始,代表同时期最高工艺水平的伊斯兰玻璃大量销售到中国,陈设品 、生活用品玻璃器的数量增加,成为皇家贵族追求的珍宝。

传播的路径并不是单向的,为了迎合中国贵族,进口的玻璃器装饰上体现出中国的题材和风格。如:叙利亚产马穆鲁克朝描金釉彩玻璃杯(1300-1350),玻璃杯深腹、圆口、外撇,平底沿外凸出,以浅黄色玻璃吹制而成。在口部和近足部分别有一带纤细精致的描金纹饰,杯身画面上部为群鸟,下部为波涛,水面下有群鱼和小蟹,醒目位置的凤凰是典型的中国纹样,鸟旁边的红玉代表天空,凤凰下面的喜鹊,同样也是中国纹样,纹样的颜色也带着浓郁的中国气息。整个杯子颇为硕大,高33.5厘米,所以作者推测玻璃杯不是作为实用器,可能是作为礼品馈赠来到中国,所以在装饰上有着许多中国纹样。(图V描金釉彩玻璃杯、图W双狮戏锦球纹饰细颈瓶来自葡萄牙里斯本古里本基安博物馆)

另一件是双狮戏锦球纹饰细颈瓶,(1300-1350)。玻璃瓶圆口,筒形颈,扁圆腹,圈足,高40.5厘米,以浅黄色玻璃吹制而成。颈肩及下腹部有六条平行带纹,内绘花瓣纹饰,颈上间夹三条蓝底描纹饰窄带,最精彩的是园腹上的双狮戏锦球纹,装饰风格上虽有伊斯兰特色,但双狮戏锦球纹饰应该是中国特有传统纹样。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瓷器对伊斯兰陶器的影响颇深,同样,中国的瓷器也对马穆鲁克王朝的玻璃产生了影响,上述叙利亚产马穆鲁克王朝玻璃就受到中国瓷器和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再传播至中国。同时,玻璃路径的影响不仅是在玻璃上,图O是一件描金釉彩敛口矮腹玻璃罐,瓶身上装饰有中国的莲花纹,中间的圆形开光内,绘有六角星图案,藏于丹麦哥本哈根大维德基金会。图P是青花敛口矮腹瓷罐,同形制青花瓷罐,明代景德镇制作,六角星纹也用在了瓷罐上,藏于故宫博物院。

至宋代,玻璃一词不再专指西方的天然宝石,而是指人工烧制的玻璃材料,这一对玻璃的正确认识,始于南宋,一直沿用到今天。而同时期国产的玻璃被称为琉璃和药玉,其中药玉指不透明的仿玉玻璃。

宋代上层社会对玻璃的态度转变,认为由砂石制成的玻璃材料太廉价,由此开始冷落玻璃器物,使得国内玻璃制造缓慢发展,同时舶来的玻璃器数量众多,开始市俗化。从诗词中玻璃出现的增多可见一斑。北宋张耒有一首《琉璃瓶歌赠晁二》写到:“非石非玉色绀青,表里洞彻中虚明”,诗文华丽缤纷,描述了一件来自大食的琉璃瓶,质地莹澈而微泛天青,并设想琉璃瓶曾是观音手中的杨枝瓶。此时的细颈刻花或磨花伊斯兰玻璃瓶专门用来盛放蔷薇水,即蒸馏的香花之水。宋仁宗永昭陵陵前有一尊客使像手捧一个高颈圆腹瓶,也是盛放蔷薇水的琉璃瓶。琉璃瓶与蔷薇水一起,融入当时世人的生活,伴随着香氛,琉璃的玲珑晶莹更为人们所喜爱。

玻璃传播的路径在这个时候,拥有更广泛的意义。杨之水先生在《古诗文名物新证》中曾有考证,在元时的二月二这一天,大都(北京)出售的透明玻璃小球,球内盛清水,有小鱼游动,玻璃球吊在灯光前,借烛影映出水光鱼影。并且,早在宋代的上元夜,就有这样的“玻璃灯泡”。在宋代,酒宴上亦有琉璃酒碗作为高档酒具,女性也曾流行佩戴玻璃首饰,富贵人家在夏天会挂琉璃珠帘,上元灯节则有各式各样的琉璃灯……今天,我们对宋元时代的想象中可以加入了一些玻璃的闪光,“未免身负古人”(扬之水语)。宋代人生活中的玻璃器,因为种种原因被后人忽视,透过玻璃,告诉我们中世纪的物质世界,使我们更有理由重新审视时人的精神世界,这两者是无法剥离的。(图U,辽 浅绿色玻璃执瓶,内套玻璃瓶来自辽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

中世纪之后,中世纪的玻璃之光持续闪耀,元、明,国内玻璃制造业在民间进一步普及,但制作技术并没有随之提高,总体上呈现衰落趋势。玻璃一词继续使用,但官方的的正式名字是瓘玉,重要的典籍《元史·百官志》中记载了制作玻璃的管理机构“瓘玉局”,主要生产饰品,用以仿玉,原料以不透明的铅钡玻璃为主,今天的山东淄博博山有玻璃作坊的遗址可证。(图X,元代玻璃莲花盏托,来自甘肃省博物馆)

明代,仿玉玻璃成为一部分白玉的替代品,如明代官员的佩饰“带板”,“佩”。玻璃器以民间使用的小件为主,也多为仿玉的形态。明末,孙廷铨写下了第一部介绍玻璃制作技术的专著《颜山杂记》,其中的《物产篇》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珍贵典籍。在接下来的清代,中国古代玻璃业到达辉煌期,为我们熟识、乐道。今天,玻璃博物馆与私人收藏人士处,清代(宫廷)玻璃艺术都是那么独特而精彩,在玻璃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一隅。

4.结语

玻璃作为西方文明的典型产物,在中世纪神学的背景下仍引发了新的科技与人文思想,玻璃的传播总是在拥有最先进生产力的地区间更替。新的玻璃文明建立在罗马的知识和技艺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了中世纪欧洲财富的迅速增长。玻璃的传播使光明变得便利并有所延长,帮助古典科学进入实验科学,它的魅力又不止在材料上,其带来的玻璃的世界储备了太多人类智慧力量,使人们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玻璃传播到中国,最早有罗马传来的玻璃,再到从伊斯兰世界传入的玻璃器,唐宋及以后时期中国制作的玻璃器等等,玻璃器物从高贵到世俗化。给一个以玉器与瓷器为主要审美的国家带来了晶莹透明的舶来之光,文明的碰撞甚至影响了瓷器的发展。虽然玻璃并没有在中国真正发展,这与中国人对玻璃材料的认知有关,也与生活习惯、材料审美不无联系。但玻璃器物与随之带来的文明丰富着中国皇家、贵族、僧侣到市民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

玻璃如它本性一样,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照亮了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也闪耀在中国每一个更替的封建王朝。

1.安家瑶.玻璃器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马文宽.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stained glass.the pitkin guide,2005

猜你喜欢

玻璃瓶伊斯兰玻璃
两个玻璃瓶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车 站
光影之玻璃瓶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玻璃瓶中的妖怪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瓶子回收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