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

2017-02-02刁丽景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刁丽景

(河北省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

刁丽景

(河北省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在分析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京津冀一体化;高校协同发展;路径

2015年教育部将“研究制订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京津冀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热情被点燃,也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京津冀拥有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但是区域内高校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挑战,如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差距很大,区域内高校教育发展结构不合理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是京津冀区域高校如何准确识别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从目前的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实践来看,三省市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还有待提高,这也说明了研究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是有意义和迫切的。

调整京津冀区域内高校结构,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新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增强高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性是解决基于京津冀一体化高效协同发展问题的关键。

1 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管理结构

目前,京津冀的高校分为部属、省属、市属、共建和民办院校,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共建院校是跨越层级的,管理主体形式多样化,共建院校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金支持。积极创新共建模式,扩大共建范围与层次是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效协同发展生态系统管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

共建实质上是凝聚资源,通过共建实现共赢,这是各共建方追求的效果,也是适合高校发展的一种方式。政府—高校—高校共建模式是指在京津冀区域内政府对实力较弱的高校进行扶植援建,再使之与实力较强的高校结成对子,利用实力较强的高校的外溢效应来帮扶实力较弱的高校,提升区域内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现在较为流行的校企合作就是政府—高校—企业共建模式的一种形式。这种政府支持企业与行业内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要给予资金投入,高校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企业—高校—高校共建模式是企业同时牵头两所或多所层次不同的高校开展多边共建合作,为企业培养科研人才与高级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河北工业大学的共建体现了政府—高校—政府共建模式。河北工业大学归属河北省,学校建在天津市,2014年河北省与天津市签署的河北工业大学的共建协议,解决了其因行政区划问题的困局,使得这所211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高校—政府共建模式有可能成为北京市将高校外迁一条有效的路径。在解决高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结构问题上,共建模式是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的有效路径之一。

2 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层次结构

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层次结构,需要确定区域内各层次高校合理的生态位并实现错位分层发展。针对京津冀高校的生态位重叠问题,可以考虑调整不同层次的高校重新确定其独特的生态位,使京津冀区域内的高校根据自身的现有层次与基础,不再挤到同一个生态位上,而是确定差别化的生态位,实现错位分层发展,从而保证区域高校系统动态平衡,使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具体来说,不再以京津冀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分层与分工,而是以高校为单位,根据高校现有水平、质量与数量的情况来进行分类和分层,分配任务,利用不同的发展方案打造各个级别中的拳头学校与专业,实现京津冀区域内高校整体质量的提升。

3 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科类结构

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科类结构,首先,鼓励京津冀同科类院校寻求合作,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次,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扶持现代服务业相对应科类院校的快速发展,满足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需求。最后,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鼓励学科建设走向交叉发展,鼓励不同科类高校展开多维度的交流与合作。

4 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协同发展生态系统专业结构

目前京津冀区域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严重同质化和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用技术支持对专业布点的控制。其次,要完善专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专业的开设与取消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加强专业的特色化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京津冀区域高校要探索特色化专业建设道路,找到自己的特色化专业生态位。

总之,构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生态系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内高校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1]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冬.“大北京区域”下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D].河北:河北大学,2008.

沧州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6047)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