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之窗

2017-02-02

中国水产 2017年9期
关键词:渔具长江口栖息地

科技之窗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会在上海举行。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上海市水产办公室、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和部门的10位专家组成,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教授和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田俊平高级会计师分别担任业务和财务验收专家组长。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聂善明副主任,以及来自项目主持和协作单位的40余位专家和团队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张凯主持。

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邹萍处长首先介绍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的基本情况、参加验收的专家以及项目验收的相关要求。随后,项目首席专家庄平研究员针对项目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做了详细汇报,各项目协作单位代表汇报了研究任务的成果和重要创新点。验收组专家在听取工作汇报、审阅相关资料后,并经过质疑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项目圆满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和各项考核指标,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基本符合《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规定,一致同意通过项目业务验收和财务验收。

该项目以长江口水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技术筛选与改进、新技术研发、技术组装与集成、共享平台构建、规模化示范等途径,系统开展长江口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了长江口渔业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管理利用的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为长江口渔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推动了国家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资源养护与管理技术成果在长江口及临近省市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一种蟹类包装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处段金荣等人发明的“一种蟹类包装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621305407.6。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蟹类包装装置,包括:蟹类放置区;开口与所述蟹类放置区相连、用于输送蟹类的第一级输送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级输送槽下方、且沿由上至下方向依次布置的n级输送槽,其中,n≥1;各级输送槽设有沿所述输送槽的延伸方向运动、以刷动蟹类沿输送槽运动的刷毛装置;除最底层一级输送槽之外的各级输送槽均设有用于称量蟹类重量的重量感应装置、底部开口、用于控制所述底部开口打开或关闭的控制机构,当所述重量感应装置感应到的蟹类重量处于预设重量范围之外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底部开口打开、以使蟹类掉下至下一级输送槽内。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蟹类包装装置,其能够自动按照蟹类重量进行分类,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

公益性行业科研(农业)专项“渔场捕捞技术与渔具研究与示范”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渔场捕捞技术与渔具研究与示范”,在上海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项目验收。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渔场捕捞技术与渔具研究与示范”主要为支撑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提升近海资源养护型渔具渔法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经过5年的实施,在南极磷虾高效捕捞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揭示了南极磷虾渔场分布规律,开发了高效捕捞网具2套,研制了水平扩张装置2种,构建了信息服务系统1个,突破了南极磷虾全天候捕捞关键技术,建立了南极磷虾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在近海资源养护型渔具渔法研究与示范方面,建立了近海主要渔具渔法数据库1个,研制了选择性装置12套,优化了生态型捕捞渔具12套,完善了渔具渔法标准体系。共发表论文90篇(SCI论文11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3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件,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培养研究生35名;培训技术人员4120名,培训渔民35000余人次。

长江下游靖江段鱼类栖息地人工修复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随着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水利工程等人类干扰活动的日益加剧,鱼类资源已呈现出严重透支和持续衰退的局面。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承担灌溉、航运、发电等多项重要经济功能,而长江三角洲则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所属水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最频繁,遭受的人为干扰作用最强烈,鱼类资源保护也最迫切。

人类活动引起的鱼类栖息地丧失和破坏是导致鱼类资源衰竭的重要原因。栖息地是指鱼类能够正常生活、生长、觅食、繁殖以及进行生命循环周期中其它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总和,主要包含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主要内容,其中产卵场是鱼类栖息地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场所,直接关系到鱼类种群的年季强度和繁衍生息。

为促进长江三角洲鱼类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服务“长江大保护”战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江苏省靖江市渔政监督大队紧密合作,在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水生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重要淡水鱼类产卵场修复机理及技术研究”的支持下,对位于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双涧沙水域进行了植被培育、生态浮床、人工鱼巢等多项修复措施,并重点研究了沉粘性卵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机制及其环境需求,比较分析了不同材料的附着效果,对长江鱼类产卵场的人工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4月~2017年7月,课题负责人徐东坡副研究员带领团队多次调查“双涧沙”水域地形地貌、水体理化指标、水文信息及鱼类群落特征,制定了项目总体方案;任鹏博士具体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和鲇形目鱼类产卵场人工修复工作;为监测产卵活动和不同基质的附着效果,研究生刘熠常驻趸船基地80余天......目前,该栖息地修复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其中沙洲的植被培育主要以芦苇为主,数量达500余株,将为粘草性鱼卵的附着提供重要基质;生态浮床以美人蕉为主,降低水体氮磷含量的同时提高了水面观赏性;产卵场修复则以瓦氏黄颡鱼为代表种类,以网箱和沉船作为人工鱼巢,并比较分析了树根、石块、网袋等常见材料的产卵附着效果。

尽管该研究仍处于项目初期阶段,但鱼类栖息地的人工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植被培育、生态浮床克服了流水环境植被修复的主要困难,人工鱼巢和产卵场人工修复初步探明了长江下游潮汐水域鱼类产卵条件和环境需求,并实现了沉粘性鱼类的产卵和附着。总体上,该项目的研究将对我国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对长江鱼类资源的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渔具长江口栖息地
数据
近三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环境变化及与低氧关系的初步分析
长江口横沙北侧岸坡冲刷特征与趋势分析
自制渔具
幽灵捕捞的现状分析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农业农村部:力争2020年底全国海洋禁用渔具基本杜绝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桡足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春、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