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珠杂交鳜推广指南

2017-09-15李桂峰,卢薛,古勇明

中国水产 2017年9期
关键词:催产亲鱼饵料

长珠杂交鳜推广指南

水产养殖新品种

日前,农业部发布第2515号公告,公布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团头鲂“华海1号”、黄骨鱼“金鳞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培育背景

鳜种苗繁育主要基于传统的生殖操作,由于缺乏对亲本的种质改良,导致亲本个体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过度近交导致种质退化,鳜生长性能、抗逆抗病性能受到影响。据统计,目前养殖普通鳜个体的生长性状平均下降20%~30%,抗逆性差,养殖平均成活率仅60%左右。由于鳜的养殖主要依赖活饵料鱼饲喂,4~5的饵料系数,及近3∶1饵料鱼与鳜的养殖配套面积,使得鳜产业发展对活饵料鱼的依存度非常高,养殖成本不断提高,造成生物和土地资源不能高效利用。

就斑鳜而言,尽管近年斑鳜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大,养殖斑鳜较翘嘴鳜经济效益高。但斑鳜原种在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从苗到500g至少2年),滞阻了其在养殖产业中发展,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近年来鳜种苗生产中种苗畸型率升高,达到近30%,说明鳜种苗业迫切需要通过遗传操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种苗的质量和生长、抗逆性状,降低饵料系数,提高鳜产业的综合效益,推动鳜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市场对养殖斑鳜品种的需求。在对父本斑鳜和母本翘嘴鳜进行群体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制种的方法产生杂交子一代,使杂交种兼具似父本(斑鳜)体形、体色、品质优良及母本(翘嘴鳜)生长快等的优良性状,达到明显地提高杂交斑鳜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较斑鳜),缩短养殖周期的效果,为养殖斑鳜提供优良品种。

(二)品种特征

1.主要形态构造特征表型性状(表1,表2)

长珠杂交鳜,体高而侧扁,呈纺锤状,背隆起,较翘嘴鳜细长而较斑鳜粗短;头大,长而尖。口大,口裂略倾斜,下颌向上突出。上下颌均有排列极密的牙齿,其中前部的小齿扩大呈犬齿状。背部橄榄色,腹部灰白色,体色较斑鳜浅而较翘嘴鳜深;体侧具继承于斑鳜的黑斑而排列不整齐。各奇鳍上均有暗棕色的斑点连成带状。鳔一室,腹膜白色。

表1.长珠杂交鳜可数性状

表2.长珠杂交鳜可量性状

2.遗传学特性

(1)染色体与核型(图1)

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8,核型公式为:6sm+12st+30t ,染色体臂数(NF)为54。

图1.长珠杂交鳜染色体核型

(2)同工酶的酶谱:长珠杂交鳜眼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见图2。

图2.长珠杂交鳜眼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鱼培育

1.培育环境

亲鱼放养于1.5m~1.8m深的土池中,土池面积1亩~5亩;所用水源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并保持水量长期稳定,溶氧量在5mg/L以上,pH为7.0~8.0,透明度≥35cm;水温在4℃~35℃,以18℃~28℃最为适宜;翘嘴鳜的放养密度以每立方米0.3kg左右,斑鳜以每立方米0.1kg左右的放养密度为宜;雌、雄亲鱼以1∶1搭配混养比例。

2.饲养管理

首次投放饵料鱼量为亲鱼重量的2倍~3倍为保证亲鱼的性腺发育和成熟,每7天投一次适口的活饵料鱼为宜,投饵量在亲鱼放养量的1倍~2倍;饵料鱼以鲮鱼、白鲢为佳,尺寸控制在亲鱼体长的1/3左右。

3.产后培育

产后亲鱼按照1万国际单位/kg体重的标准注射青霉素,回塘后及时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鱼,日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5%左右。15天以后恢复正常饲养条件。

(二)人工繁殖

1.人工催产

(1)催产季节与水温

繁殖季节:4月份~7月份;

繁殖水温为22℃~32℃,以24℃~28℃为宜。

(2)催产药物和剂量

①催产药物:地欧酮(DOM)和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

②催产剂量:催产剂以(DOM mg LHRH-A 5μg)/kg(雌亲鱼体重)为宜,雄亲鱼减半。

(3)注射方式

采用胸鳍基部注射,一次注射。

(4)效应时间

效应时间见表3

表3.效应时间

(5)人工授精

根据水温高低与亲鱼性腺成熟的程度,适时掌握时间进行人工授精。一般在注射催产剂后,按表3规定的效应时间,提早2h开始观察,检查亲鱼发情情况,并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当轻压腹部,生殖孔中有卵粒流出时,即可进行人工授精。盛放精、卵的器皿应干燥洁净,精、卵避免阳光直射。所取精、卵在人工搅拌下,使之结合受精。一般采用干法和半干法两种。

—干法授精:把所取精、卵混合,再加水搅拌1分钟~2分钟,使之受精。

—半干法授精:先用0.8%生理盐水稀释精液,然后与卵混合,再加水搅拌1分钟~2分钟,使之受精。

2.孵化管理

(1)孵化用水

①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其中溶解氧应在6mg/L以上。进入孵化设备的水应用24孔/cm的尼龙或乙纶网布制成的密网过滤,保持水质清新,严防敌害进入。

②流速:孵化设备内的水流速度应以鱼卵均匀漂流,不沉积为度。

(2)孵化密度

一般流水孵化的放卵密度为5×104粒/m3~10×104粒/m3。

(3)出膜时间

鱼苗出膜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定。水温与出膜时间的关系见表4。

表4.水温与出膜时间的关系

(4)日常管理

孵化期间专人值班,观察检查孵化设备的完好情况,水质、水流情况,鱼卵的漂浮情况;破膜期间加强孵化设备中的滤水设施的检查与清洗,保持滤水畅通,并做好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已出膜的鱼苗卵黄囊基本消失,处于水平游动,并开始摄食时,及时投喂刚出膜的适口饵料鱼,然后转入苗种培育。

(三)苗种培育

1.鱼苗放养

(1)鱼苗放养前应注意事项

鱼苗放养前用高锰酸钾对水泥池进行消毒,用3%盐水浸泡对鱼体进行消毒。

(2)放养规格与密度

出膜3日龄~7日龄的鱼苗在水泥池中放养密度为0.5万尾/m3~1万尾/ m3

2.饵料鱼配套

鳜苗孵出三天后,卵黄囊消失,鳍条出现,体长达4mm~4.5mm,即转入开口摄食阶段。开口饵料鱼为脱膜24h~72h的团头鲂苗或脱膜24h~60h的麦鲮苗。配套饵料鱼(团头鲂或麦鲮)应在鳜催产后进行催产。第一批繁殖数量是鳜苗数量的3倍,然后连续生产2批~3批,数量逐渐增加。

饵料鱼配套操作要点

(1)刚孵化出的团头鲂苗或麦鲮苗可供应3日龄~5日龄的鳜苗,日投喂量为鳜苗的1倍~3倍,分3次~4次投喂。

(2)2日龄团头鲂苗或麦鲮苗可供应5日龄~7日龄的鳜苗,日投喂量为鳜苗的3倍~5倍,分2次~3次投喂。

(3)开始出现腰点的麦鲮苗可供应8日龄~10日龄的鳜苗,日投喂量为鳜苗的8倍~10倍,分2次~3次投喂。

(4)饵料鱼投喂量确定:刚开食的鳜食量很小,每天吃1尾~2尾鲂苗或麦鲮苗就足够。以后随着鳜苗的长大,摄食量逐渐加大,每天逐渐加大投喂量。在以上操作过程中,定期检查池中饵料鱼的密度,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适口的饵料鱼。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环境条件

(1)池塘条件的选择

池塘环境条件应符合GB18407.4的规定。面积3亩~5亩为宜,水深1m~1.5m。池塘长方形,塘底淤泥厚度小于15cm。

(2)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并保持水量长期稳定。

2.放养密度

鱼苗下塘时,须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30mL~40mL药浴鱼体5分钟~10分钟,以杀灭寄生虫和病菌。3cm长珠杂交鳜最适放养密度为4000尾/亩,养殖6个月~8个月,亩产可以达到1500kg,养殖存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

3.饲养管理

投饲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首次投放饵料鱼量为长珠杂交鳜数量的10倍以保证有充足的饵料鱼,每15天投一次适口的新鲜无毒的饵料鱼为宜,投饵量在杂交鳜放养量的4倍~5倍;饵料鱼以鲮鱼、白鲢为佳,尺寸控制在杂交鳜体长的1/3左右。

3.养殖技术要点

(1)要提供足量、适口的饲料鱼

能否提供足量、适口的饲料鱼是提高杂交鳜成活率的关键。若饲料鱼供应不足,杂交鳜之间就会相互吞食,攻击者往往因吞食不下而被对方躯体卡住,结果双双死亡。饵料苗下塘前一定要消毒,用3%~5%的食盐水浸洗后下塘,以防将病害相互传染。

(2)保持良好的水质

长珠杂交鳜喜欢水质清爽、溶氧丰富的水域。若培育杂交鳜的池塘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容易导致水质恶化,鳜鱼体质下降和发生疾病。因此,所用水源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并保持水量长期稳定,溶氧量在5mg/L以上,pH为7.0~8.0,透明度≥35cm;水温在4℃~35℃,以18℃~28℃最为适宜。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病)

(1)病因:属原生动物感染鳜鱼所致。斜管虫和车轮虫常常是同时寄生。主要寄生于鳃丝上,鳍条、体表也寄生。水、水生生物和渔用工具均可能成为虫体的传播媒介。

(2)主要症状:病鱼体表皮肤和鳃部出现苍白色,鳃丝呈块状腐烂,体色发黑,时缓时急得转圈,行动呆滞,病鱼浮头靠近池岸,口张开,呼吸困难,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很高,若延缓了杀虫治疗时间,即使杀死寄生虫,但因鳃组织被破坏,难以恢复,不久便死亡。

(3)流行季节:长珠杂交鳜全年都可感染这两种虫,春夏季阴雨天发病更多。在长珠杂交鳜的苗种培育中,该病是一种主要疾病,严重时可引起长珠杂交鳜的大批死亡。

(4)防治方法:预防应彻底清塘或对水泥池消毒,管好水源,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在水泥池中,可用福尔马林浸泡治疗,浓度是30mL/m☒~50mL/m☒,治疗时要充分充氧,治疗后立即换清洁的水并充氧。当长珠杂交鳜移入池塘中饲养时,交叉选用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全池泼洒,以防治该病。

2.指环虫病

(1)病因:该病由指环虫寄生引起。

(2)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慢游,体色变黑,会引起腮丝肿胀、贫血、烂腮、腮部黏液增多,呼吸困难。病鱼浮于水面,鱼体离水时腮盖张开,身体消瘦,眼球凹陷,用放大镜即可看到白色虫体。因为鳃部常受大量虫体的刺激,致使鳃丝出血、坏死发生烂鳃等症状,严重时并发细菌性烂鳃病,其死亡率甚高。

(3)流行季节:在长珠杂交鳜各生长阶段均有发生,夏秋季流行较严重,尤以鱼种阶段危害性最大。

(4)防治方法:对饵料鱼进行严格检查和消毒,因为大部分指环虫由饵料鱼带入,对饵料鱼用5%的食盐水药浴15分钟。用甲苯咪唑溶液0.1mL/m☒全池泼洒,病情严重的,可次日再使用一次。

3.小瓜虫病

(1)病因: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的幼虫感染。

(2)主要症状:表现为不摄食,体表尤其背部形成小白点,进而分泌大量粘液而形成囊泡。

(3)流行季节:水温25℃以下,发病率较高,水温27℃以上发病较少,该病是鱼种阶段的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4)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治疗方法

①用100mL/m☒福尔马林浸洗鱼种10分钟~15分钟。

②用福尔马林泼塘,浓度是15mL/m☒~25mL/m☒,治疗时要充分充氧,治疗后立即换清洁的水并充氧。注意对小瓜虫病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者食盐去治疗,这些药物不但不能杀灭小瓜虫,反而会引起小瓜虫形成胞囊,从而进行大量繁殖,使病情恶化。

4.细菌性肠炎病

(1)病因:此病病原为肠型点状单胞菌引起的。病因常是长珠杂交鳜吞食了带肠炎病的饵料鱼而受感染,或因饥饿后又饱食引发该病。

(2)主要症状:病鱼不摄食, 体色发黑,浮游于水面, 肠道有气泡及积水,病鱼的直肠至肛门段充血红肿;严重时整个肠道肿胀,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

(3)流行季节: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的4月~6月。从鱼种至成鱼阶段均可受到该病的危害。

(4)防治方法

①加强长珠杂交鳜的饲养管理,不要让长珠杂交鳜时饥时饱。选择适口饵料鱼,一般为长珠杂交鳜体长的1/3左右,以防过大饵料鱼擦伤肠腔诱发鱼病。

②将长珠杂交鳜池的水体予以消毒。水体消毒可用1g/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半月消毒一次。

③饵料鱼投喂前用5%食盐水浸洗进行消毒处理,并清除病、残、弱饵料鱼,消灭传染源。

④给饵料鱼投以药饵:投喂大蒜素, 每100kg饲料添加大蒜素0.1kg,连续投喂5天~7天。吞食药饵后再被鳜鱼吞食,使鳜鱼间接服药得以治疗。

5.细菌性烂鳃病

(1)病因: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 带菌鱼以及被污染的水和塘泥是主要传染源。

(2)主要症状:病鱼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部分鳃丝有小出血点。病情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泥,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也伴有充血发炎的现象。

(3)流行季节:每年4月底至11月初是该病的流行时期,在15℃~30℃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患病鱼死亡的时间也就越短。从鱼种至成鱼阶段均可受到该病的危害。

(4)防治方法:

可用1mL/m☒~5mL/m☒的浓戊二醛、聚维酮碘等进行防治。

6.、爆发性出血病

(1)病因:由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引起。

(2)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病鱼症状主要表现在鳃盖及各鳍条、体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鳃丝充血,肝脏和胆囊肿大并有点状充血,肝表层深黄色或浅白色。肠内有淡黄色物质,后期出现眼下球和鳃盖充血,离群独游,缓游于水面,摄食明显下降,很快死亡。

(3)流行季节:在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在水温25℃~30℃条件下,有的发病池甚至可以全池死亡。

(4)防治方法:可在长珠杂交鳜体长约15g时,注射由中山大学开发的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灭活疫苗进行防治。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育种单位:

中山大学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邮编:510642

联系人:李桂峰

电话:13503011041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

种苗供应单位:

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下安村外沙围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

邮编:古勇明

联系人:陈庆凯

电话:13702913266

(李桂峰 卢薛 古勇明 孙际佳 韩林强 胥鹏)

猜你喜欢

催产亲鱼饵料
不同催产剂型对人工培育巴马拟缨鱼性腺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香饵
香饵
香饵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
加强春季亲鱼培育管理确保繁殖顺利进行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