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春双膜拱棚栽培技术
2017-02-02偃师市园艺工作站韩高修王建英
偃师市园艺工作站 韩高修 王建英
马铃薯早春双膜拱棚栽培技术
偃师市园艺工作站 韩高修 王建英
马铃薯又名洋芋﹑土豆,原产于秘鲁和智利的高山地区,17世纪中期由荷兰传入中国,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4大栽培作物。马铃薯块茎中含有8%~29%的淀粉及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丰产性好,适应性广,逐步成为人类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在保障食物安全和营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处洛阳盆地东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最高气温43.4 ℃,最低气温-13.4 ℃;全年日照时数2 248.3 h,日照率57%;年平均无霜期221 d,无霜冻日204 d;年平均降水量541.4 mm,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9月,其降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土壤有机质18.1 g/kg,全氮1.07 g/kg,有效磷16.9 mg/kg,速效钾185 mg/kg,有效锌2.2 mg/kg,有效锰13.9 mg/kg,保水﹑保肥能力较好,适宜马铃薯种植。以偃师市翟镇镇为中心的万亩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近10年来主要采取双膜拱棚栽培技术解决豫西地区早春马铃薯冻害问题,促使马铃薯早播种﹑早上市,增加农民收入。马铃薯双膜拱棚栽培技术是地膜覆盖与拱棚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一般比地膜马铃薯提早30 d上市,每667 m2产量可达3 000 kg。偃师市马铃薯5月上旬上市,主要销往山西﹑宁夏﹑甘肃﹑陕西,2016年收入达15 000元/667 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选地整地
马铃薯是不耐连作的作物,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要选择3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和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马铃薯对连作反应很敏感,生产上一定要避免连作。如果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马铃薯,不但会引起病害,而且会引起土壤养分失调,特别是某些微量元素,使马铃薯生长不良,植株矮小,产量低,品质差。马铃薯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增产效果较好。马铃薯块茎膨大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因此,种植马铃薯的地块最好选择地势平坦,有灌溉条件,且排水良好﹑耕层深厚﹑疏松的沙壤土。前茬作物收获后,要进行深耕细耙,然后做畦。畦的宽窄和高低要视地势﹑土壤水分而定。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可作做畦;地势低﹑排水不良的则要做窄畦或高畦。
二、 施足基肥
按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肥,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钾最多,氮次之,磷较少。氮﹑磷﹑钾的比例为5:2:9。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施足基肥对马铃薯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一般每667 m2施有机肥3 000~4 000 kg,含钾量高的三元复合肥75~100 kg。基肥应结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 cm以下的土层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结薯层。
三、选用良种,确定播期
(一)选用特早熟品种
早春双膜拱棚栽培应选用中薯5号﹑ 郑薯5号等生长期在60~65 d的特早熟品种。
(二)合理确定播种期
偃师市早春双膜拱棚栽培,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天气好时可提前到1月上旬播种。播种后一般要求拱棚内气温稳定在3 ℃以上,土壤10 cm处地温稳定在7~15 ℃。催芽时间一般在播种前15~20 d。
四、 种薯处理
(一)精选种薯
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选择薯形规整,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泽鲜明,质量为50~100 g,大小适中的健康种薯作种。选择种薯时,要严格去除表皮龟裂﹑畸形﹑尖头﹑芽眼坏死﹑生有病斑或脐部黑腐的块茎。每667 m2用种量为150~180 kg。
(二)催芽
催芽是马铃薯栽培中一个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进早熟,提高产量。同时,在催芽过程中,可淘汰病烂薯,减少播种后田间病株率或缺苗断条,有利于全苗壮苗。催芽方法:将种薯与沙分层相间放置,厚度为3~4层,并保持在20 ℃左右的适温和经常湿润的状态下。种薯在黑暗条件下,经10~20 d即可萌芽。催芽时,种薯用0.5~1 mg/kg赤霉素液或0.1%~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 min,均可提高催芽效果。
(三)切块
种薯切块种植,能促进块茎内外氧气交换,破除休眠,提早发芽和出苗。但切块时,易通过切刀传病,引起烂种﹑缺苗或增加田间发病率,加快品种退化。切块过大,用种量大,一般切成30 g以上。切块时要纵切,使每一个切块都带有顶端优势的芽眼。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切块的用具要严格消毒,以防传病。
(四)小整薯作种
小整薯作种,可避免切刀传病,而且小整薯的生活力和抗旱力强,播后出苗早而整齐,每穴芽数﹑主茎数及块茎数增多。因而采用25 g左右的健壮小薯作种,有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但小薯一般生长期短,成熟度低,休眠期长,而且后期常有早衰现象。栽培上需要掌握适当的密度,做好催芽处理,增施钾肥,并配合相应的氮磷肥,才能发挥小薯作种的生产潜力。
(五)消毒
1.场地消毒:切芽块的场地和装芽块的工具要用2%硫酸铜溶液喷雾,也可以用草木灰消毒,减少芽块被感染病菌和病毒的机会。
2.切刀消毒: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等病原菌在种薯上越冬,故切刀是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工具,要防止病原菌通过切刀传播。具体做法是:准备一个瓷盆,盆内盛有75%酒精或0.3%高锰酸钾溶液,准备3把切刀放入上述溶液中浸泡消毒,这些切刀轮流使用,用后随即放入盆内消毒。也可将刀在火苗上烧烤20~30 s然后继续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环腐病﹑黑胫病等通过切刀传染。
五、播种
(一) 播种密度
实行双行起垄种植, 以南北走向为好,这样受光均匀,地温一致,出苗整齐。垄距80 cm,每垄种2行。株距20~25 cm,播种密度为5 000~6 000株/667 m2。播种后当天扣棚。
(二)土壤处理
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500 mL,拌细沙5~10 kg,均匀撒入地里,结合施肥翻入土中,防治地下害虫。
(三)种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每667 m2再用5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5:15:15)作种肥,也可用20 kg磷酸二铵﹑10 g尿素加20~25 kg的硫酸钾作种肥,施于播穴或播沟内。注意,肥料要尽量减少与种薯接触。
(四)覆盖地膜
地膜平贴畦面,膜边压紧盖实,以利增温,并在盖地膜前喷施乙草胺除草剂,然后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马上覆盖地膜。盖土厚度控制在8~10 cm,起垄高度15 cm。为防止匍匐茎过度伸长,结薯延迟,也可在出苗后夜间棚温达12 ℃时撤掉地膜。
六、建棚与扣棚
(一) 建棚
用长2.5~3.0 m﹑直径1.5 cm的竹竿两根搭梢对接,搭成高90 cm﹑宽3.0~3.2 m的小拱棚,选用宽4 m的农膜覆盖。也可根据材料建成6 m宽和8 m宽的中棚。
(二) 扣棚
播种后应及时扣棚,用土将农膜四边压紧压实,尽量做到棚面平整。棚两边每隔1.5 m打一个小木桩,用14号铁丝或塑料压膜线栓住两边小木桩压紧塑料薄膜,以达到防风固棚的目的。
七、精细管理
(一) 温度调节
生长期白天温度保持16 ~20 ℃,夜间12 ~15 ℃。生育前期可在中午开小口排除有害气体。当气温达到20 ℃时,每天上午9时打开棚膜通风,下午3时左右闭风。当外界气温白天在20 ℃以上,夜间在12 ℃以上时,进行昼夜全揭膜通风。放风注意顺风开口,放风口应由小到大,防止大风口冷风闪苗。另外,放风部位温度低影响生长,应经常调换放风部位。有霜冻时仍应盖膜防霜,视天气状况及时撤棚。
(二) 光照调节
生育期间应经常用竹竿振荡棚膜,使膜上水滴落地,增加膜的透光性。
(三) 肥水管理
因拱棚内不便追肥,应在播种前一次性施足基肥,在拆棚后喷2次0.2%磷酸二氢钾溶液。播种后视土壤墒情浇1次水,保证苗齐﹑苗全。苗期﹑现蕾期﹑花期﹑块茎膨大期各浇1次水,生育期共浇4~5次水,严禁大水漫垄。花期结合叶面追肥喷施1次膨大素,防止马铃薯生长后期脱肥,促进块茎生长,提高商品率。薯块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浇水不要浸过垄顶,保持土壤通气性,促进薯块膨大。生育后期不能过于干旱,否则浇水后易形成炸裂薯,降低商品品质。
(四)防治病害
1.晚疫病:晚疫病初期预防用25%甲霜灵,或72%克露,或每667 m2用72%克抗灵200~250 g,对水稀释,拌入10 kg细土中,幼苗期施在根部,随后中耕培土。发病前期,用70%代森锰锌,或每667 m2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100 g对水40 L喷施植株;第2次可用25%甲霜灵,或72%克露,或72%克抗灵,或75%百菌清,或每667 m2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150 g对水50 L喷施植株,每7 d喷1次,交替用药。
2.青枯病: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灌根。
3.早晚疫病:用58%甲霜灵猛锌500倍液,或50%安克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八、适时收获
马铃薯进入商品成熟期时即可收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及早上市。
公 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关于申报新闻记者证免考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河南农业编辑部对申请新闻记者证免考人员的资格进行了审核,现将符合申请新闻记者证免考的人员名单公示如下:
高波 主编 培训合格证书编号:新广(培)岗培(2016)第1252号
公示日期:2017年5月1日至5月30日
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举报电话:0371-65887585
河南农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