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研究

2017-02-01王颖

保健文汇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凝内皮下肢

●王颖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研究

●王颖

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血流缓慢、血液高凝、血管内皮损伤这三大因素直接导致血栓形成,此外诸多诱发因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护理进展来阐述对于其进行积极的预防治疗,辅以相应的护理,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利于患者康复。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DVT是指深静脉内血液聚集凝结,造成管腔阻塞,引起静脉回流不畅,其多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PE)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达70%[1]。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必要的评估、预防,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尤为关键。本文就下肢DVT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策略以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具体如下: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联因素

1.1 血流缓慢

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入心脏,主要依赖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还有胸腔的负压吸引,例如比目鱼肌处的血流主要靠肌肉收缩促进回流。当各种因素导致下肢血流缓慢或者瘀滞时,血液上行的力量减小,凝血酶等聚集于局部,逐渐形成血栓。近几年相关报道指出,正常机体状态下长期保持体位不动超过5小时,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平时状态高5倍左右。

1.2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主要有化学性损伤,一些刺激性液体、高渗液体如某些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及化疗药物,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内皮导致内皮损伤;感染性损伤,主要由于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的静脉炎;机械性损伤,多发性的骨折、挫伤等均易造成静脉血管损伤,同一部位静脉反复穿刺也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诸多因素导致静脉血管内皮损伤,从损伤的血管内皮处大量的凝血因子释放,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和纤维蛋白附着聚集,吸引血管内各种物质逐渐形成血栓。

1.3 血液高凝

这是血栓形成的最基本因素,血液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高龄、肥胖、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血栓形成病史、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症等,不同程度上造成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疾病手术时,应激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多,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血、脱水直接使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数量增多,最终导致血液高凝,易发生血栓形成。

2 预防和护理

(1)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危人群如果没有预防措施,患小腿DVT的机会为40%~80%,下肢近侧DVT的机会为10%~20%,致命性PE的机会为1%~5%。护理人员应对DVT加以重视,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宣教。①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②讲解DVT常见的症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③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4)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

(2)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大手术后的病人,应抬高下肢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对多种DVT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作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3)穿刺部位的选择。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临床上作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对DVT高危病人,应避免作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患有组织缺氧、酸中毒、硬肿症等疾病的新生儿采血时,避免股动、静脉穿刺,可选用头皮血管或桡动脉采血。

(4)机械预防。包括间歇或持续小腿气动压迫,分级压力袜(GCS),使用弹力绷带等。气动压迫是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分级压力袜是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它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踝部可达100%,小腿中部70%,大腿中部40%)。在普外科手术中,单独采用分级弹力袜,血栓的发生率为21%,如分级压力袜和小剂量肝素联合应用降为4%。许多学者认为,联合应用分级弹力袜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效果最佳[2]。

(5)严密观察DVT的症状。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只有对高危人群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病情变化。下肢DVT的主要表现是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单侧下肢水肿,因两侧肢体周径差异大,容易作出判断。但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双下肢水肿,常常是对称的,容易被忽略而误诊。因此对高危人群认真观察,对比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才能提高对DVT的早期诊断率。

3 结论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见于大手术、骨折、肿瘤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诸多危险因素,造成其多发、反复,且易并发肺栓塞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越来越被医务人员所关注。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相关知识,促进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改进护理措施,能更加有效的配合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快速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单位:甘肃省人民医院)

[1]孙美芝,唐霖,王红霞.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1:36-37.

[2]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54-55.

猜你喜欢

高凝内皮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胃癌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