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7-02-01刘佳
刘 佳
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吉林 舒兰 132600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刘 佳
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吉林 舒兰 132600
作为小学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念,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智力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单纯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变革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刻不容缓。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理念,着重就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小学品德;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新课标也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与标准,尤其是主张要从学生现实生活实践入手,选取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来深化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以及陶冶他们情操的关键过程。因此,在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彻底打破以往被动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不可机械地照抄照搬课程教材,改变教师以往作为教材复制者的角色定位,力求从小学生的视角来对现实生活实际进行审视,并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起点和立足点,始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开展课程教学,最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来,真正开启学生愉悦的课程学习之旅,最终达到提升小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部分课程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浓浓乡土情”部分知识,教师需要在向学生展示不同加强语言、歌曲、民居形式、美食以及手工艺品等的基础上,从学生家乡出发来开展一堂针对性课程教学,借此来使学生展示各自家乡的民歌、民居以及乡土风俗情况,借助他们所熟悉的一系列所感所想所闻来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该部分课程知识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家乡的一些风土习惯、特色小吃等富含家乡气息与味道的事情,使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不同于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习惯。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区别于课程教材,且贴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加课程教学的亲和性,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那么相应的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体验生活,丰富学生内心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这并非单独传授教材理论知识就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无视学生的精神与情感等内心世界,一味地将学生当做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势必会使得学生出现情感层面的大面积空白情况。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来确保学生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美好,感情的真挚以及顽强奋斗的意志与精神,这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
例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那些自己受到别人的帮助以及自己帮助过那些人的经历,尤其是要注意学生思考一下自己想要得到他人帮助,得到以及没有得到之后的心情,这样可以将教学的视野从教材引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体谅他人和体会他人难处的品质,培养他们的善心与乐于助人的品质,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记忆,而是可以使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促使学生知识、情感与心理的全面发展。
三、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正所谓:“知行统一。”学生学习课程教学知识的核心目的是将其用于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服务于人类大众,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该门课程教学也需要有效结合知识的获取与运用,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来开展来使学生从客厅中学到的教材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社会实践能力,这实际上也是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此,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合理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性活动来不断内化已经学到的教材理论知识,最终达到行为与道德的统一,确保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而就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而言,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情景剧表演实践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与表现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些特性,为学生多组织一些善于表现自我的机会,具体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围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教学内容来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来创作剧本并进行排练,这种表演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个性舞台的展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诚信”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诚信”主题来创作剧本表演剧情,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尤其是可以将学生学习视野引向现实生活,确保可以使学生在真实表演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不单单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同样重要,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多接触一些现实生活实际,这样不仅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也有助于使学生深刻地领会有关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最终促使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道德自觉行为。例如,考虑到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在方便大家获取信息以及办公的同时,也使得许多人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身心健康受到了网络的严重毒害。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来分析上网的利弊以及科学上网方式。如此一来,通过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方面的知识,可以自主意识到上网的利弊,而不再是单独机械性记忆该部分知识点,确保小学生可以做到理性上网,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总之,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内心情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以及教材,力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陈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5(37).
[2]和学新,刘雪梅.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G
A
1006-0049-(2017)23-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