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产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2017-02-01刘斯琴高娃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旅内蒙古城镇化

刘斯琴高娃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文旅产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刘斯琴高娃*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资源因素的影响,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旅游产业是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文旅发展的核心是创意,探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推动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化,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具体表现为理念、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当前集中体现在文旅产品的创新。崇尚绿色、自然、无污染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会越来越大,对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交融、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安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具有互推作用。

文旅产业;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内蒙古

据相关文献国内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罗伯特·麦金托什在著作《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文化旅游。同年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能够收获和感受到的世界各个旅游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氛围,进而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的内容和意义记忆深刻、念念不忘。

一、概述文旅产业的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内涵

产业融合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化是旅游的根和灵魂,而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文旅产业的发展能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够完善和丰富旅游项目的价值和内容,对保护和开发文化内涵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力

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的转变产生质的影响。

2.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符号经济等众多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经济主题的提出,转变旅游资源观。

3.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不断产生市场高层次需求,特别是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

4.政府管制的放松,文旅产业对文化内容的创作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文旅产业融合模式

1.资源融合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物质类的资源及非物质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能推动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

2.技术融合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关键和核心。在网络创意产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文旅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例如:尝试大型实景演出、遗产旅游、主题公园在内的新型旅游市场。

3.功能融合是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例如:历史街区、公园、购物广场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4.界域融合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跟文旅之间关联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工业参观与体验旅游、农业采摘体验旅游、会展旅游、表演旅游、商业旅游和动漫影视旅游等界域融合的新形式上。

5.区域融合是文旅旅游的空间拓展。例如:实现景区、城区以及园区之间的有机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模式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将新型城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型城镇化改变以往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品位的传统模式,充分考虑现有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广泛摸清城镇化内在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科学、合理、稳健的城镇化目标。

首先,“资源开发加工”模式:是目前城镇化常见的成功模式。例如: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其次,“口岸兴镇”模式:民族地区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可以优先考虑的模式。

最后,“旅游塑镇”模式:旅游业被誉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民族地区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独特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等优势。

二、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及城镇化现状

(一)内蒙古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接邻八个省区,北部跟蒙古国和俄罗斯毗邻,居住2500多万人口,4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422万人口,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导致四季十分明显,也造就丰富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地貌、多姿的青山绿水,多元的文化风情。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容很丰富、表现力多样,是蒙古人在生产、服饰、饮食、生活起住、丧葬祭祀、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气、习尚、信仰、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禁忌等文化元素。草原文化、玉龙文化、畜牧文化、红山文化、沙漠文化都是内蒙古标志文化。草原文化旅游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当代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所需要的文化根基,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不过度破坏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58.7%,属于民族地区实现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是,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不高,差距较大,分布不均匀,在推进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

(二)内蒙古文旅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挖掘不够。当前内蒙古文旅产业资源开发缺乏深度、广度,导致文旅产品品位低下,未形成品牌效应。

2.内蒙古文化与旅游产业没有很好的融合。当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没有充分的挖掘,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从而游客数量减少,游览兴趣没有被调动,也降低当地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

3.资金投入不够。旅游业是高投入,盈利周期较长的行业。目前,我国旅游业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很少企业和个人对此进行赞助。由于资金不足,内蒙古各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没有深层次挖掘,很多名胜古迹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修善和保护。

4.宣传力度不够。由于资金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制作、市场运作不到位,旅游产品竞争力低下,无法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

5.缺乏专业人才。内蒙古近几年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文旅产业只是重复性的景区建设,导致“千篇一律”,导游只是简单的背诵当地风俗习惯和典故,机械式的介绍给游客。这些都显示出文旅产业缺乏资源策划、开发、运作的专业人才,还缺少真正懂得当地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高素质导游队伍。

三、内蒙古文旅产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构建内蒙古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由外力助推逐步过渡到内力主导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内蒙古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多民族聚居,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多元,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发展不稳定。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当地支撑产业、人口集聚、就业转移以及传承相结合,最终实现建设结构合理、文化特色突出、城乡结合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1.内蒙古文旅产业带动内蒙古民族地区投资和产出的增加,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游客数量增加带来对区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促进民族地区人口就业结构转变,进而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

3.文旅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用地结构转变,进而推动土地城镇化进程。

4.文旅产业的发展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加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提升、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5.民族地区特色城镇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吃、住、行、游、购及娱的中心地段。

6.除自然景观外现代的人文景观及民族文化,民俗等也需要城镇作为载体。

7.城镇化带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推动交通业、住宿业、服务业、教育业等文旅产业的支柱性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提高接纳游客的承载力。

四、加强内蒙古文旅产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互推作用

(一)内蒙古文旅产业和民族地区城镇化需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从空间结构上顺应地势、科学选地、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坚持生态导向,形成由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牧区自然村共同组成多级城镇化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

(二)内蒙古推进文旅产业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及融资多元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融资机制。当前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其实可以土地抵押、土地储备贷款、保障房贷款等形式的信贷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还有财政补贴、政府回购等方式都可以融资。也可以靠加强银信合作、征信合作、银行发行集合理财产品等方式募集资金。创造条件发行城投债、发展BT(建设—转交)、BOT(建设—运营—转交)、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例如:特许经营和合同能源管理等);也可以引入大型投资机构、产业园开发机构和大型开发机构可以参股,共同发展。

(三)内蒙古文旅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必须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层次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在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回归草原和自然本真,突出民族文化印记和特色。例如:建立全域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平台架构,体现为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等开发架构。特色餐饮聚集、创意客栈聚集等。娱乐游乐街区、商业地产街区等。养老和度假居住、城市与周末居住等。

(四)内蒙古文旅产业需要采取创新模式,形成生态链。内蒙古文旅产业创新主要模式:首先,旅游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旅游线路及旅游服务两方面。例如:精品丝路线、草原风情线、少数民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蒙医养生线、英雄典型人物旅游线等。树立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细致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其次,文旅会展创新例如:丝路旅游产品展销会、国际旅游博览会、洽谈会等。通过展销会把当地旅游形象、线路及商品进行宣传,以特色旅游文化及产品创意来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和游客。第三,旅游景区开发及运营模式创新来吸引企业介入投资管理,全面改善现有状况。第四,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做宏观调控,在政策上给予指导,进行协调和开放旅游业积极健康发展。第五,打造特色文旅圈模式,达到文旅产业融合,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1]徐娟秀,郑蓓媛.“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6(09).

[2]李忠斌,肖博华.“一带一路”省区文化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张永岳,张传勇,胡金星.“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017(01).

[4]王茹.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5(06).

[5]陈晓英,刘映霞.贵州民族文化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探讨[J].区域经济,2015(05).

刘斯琴高娃,女,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社会管理。

F

A

1006-0049-(2017)23-0006-02

猜你喜欢

文旅内蒙古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自由》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可爱的内蒙古
文旅照明的兴起
家乡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