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启源

2017-02-01孔一诺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治国儒家

孔一诺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谈“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启源

孔一诺*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上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发展“四个全面”不光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还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

为政在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从严治党的传统启源

“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于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为政有两个重要的前提,首先是选人,要选有能力的贤人来担任官职,儒家注重“选贤举能”,意思是说,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过人的才能、德才兼备,就可以被重用,同样,如果是贵族子弟不具有德才,也会沦为平民百姓;其次是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礼、德都是在日常的教育中积累的,它靠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自觉性,当人们都普遍自觉地接受教育时,礼和德就会明显被重视,但是在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到自觉或者长期坚持自觉性,这时就需要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儒家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人”,但并不是仅注重“人”而忽视“法”,它是说在“法”与“人”这两者之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些。治理国家时,只依靠道德教育是不行的,如果忽略了法律刑罚,那么对于那些不自觉的人就无法进行惩罚,坏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社会就不会和谐安定。也不能只靠刑罚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人民的素质不会得到大的提高,统治者也会容易成为暴君,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因此,道德教育和法律刑罚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道德素养是法律的根本。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既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又要善于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在执行其手中权力的同时,也要顾及到人民的感受。“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养民莫过于养心,人民的心安定了,社会才能够和谐安定。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民心安定呢?最简单的道理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尽可能的满足和给予他们,人民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不能强加给他们,如果勉强让人们接受不喜欢的东西,人民就会心生厌烦,躁动不安,从而社会得不到安定。因此,在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同时,要广泛听取人民的心声,尽可能的发挥道德最大化,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会长久。

在新时代和新形式下,如何认识和把握全面的从严治党以及全面的深化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第一,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为政在人”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领导者,即我国的执政党—共产党,在治理国家时,儒家提出要求君主贤明,也就是要求共产党要公正、廉洁。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道德了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在廉政方面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己有耻”,即人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主要是强调“不廉即为耻”和“知耻即为义”的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官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廉政,清正廉洁是为官者所必备的基本道德。“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指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孔子不仅要求从政者清廉,更要“俭近仁”、“贫而无怨难”、“修己以安百姓”,做到清正廉洁且简朴、对贫穷不能有所抱怨,这是对思想和行为的双重要求。他强调“欲而不贪”,主张“君子有三戒”,不能贪得无厌。

结合习近平提出的加强四个全面中,要加强从严治党,就要注重反腐倡廉。反腐倡廉,也就是反对腐败,倡导廉政,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只有对我国的共产党严格要求,加强政治道德教育,才能使共产党做到廉洁公正,这样的领导者才是贤明的人才。共产党廉洁公正了,百姓的呼声就会越高,从而更加拥护共产党,听从党的指挥,一心一意跟党走。

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建设中,应当加强从严治党,从根本上整治党的不正之风,只有这样,百姓才能信服,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一切为了人民,国家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儒家在廉政思想中提到,廉政的最高境界是要“爱民”、“仁民”,主张对人民轻徭役、注重教化、给予丰厚的赏赐。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为政者不仅要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荀子的“富国裕民”治国思想,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儒家对“小康”的理解和当代我们所提的小康社会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儒家传统思想时不能完全照搬,应当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发展为前提,做好统筹兼顾,提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策略。“为政在人”的“人”就可以理解为人民,在四个全面中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看出,共产党是为人民百姓做事情的。

因此,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们百姓的感受为重,国家出台的政策制度要切实以人们的利益为首要前提,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不能强迫人民做违背意愿的事情,否则,将会引起人们的不满,社会将会混乱、动荡,国家治理也会遭遇难题。综上,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分不开的,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基础,从根源上杜绝共产党的腐败问题,倡导廉洁执政,为民执政。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稳固了,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领导人民共同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环境和谐了,也会对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能力更加肯定和认同。

儒家思想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法律是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刑罚处罚来维护社会秩序。这样看来,儒家思想和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及理念本质应当是一致的,最终达到的目标都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这样看来,儒家的治国理念对当代的依法治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治国理念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做出一系列规范。儒家思想通过“礼”这种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通过一系列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依法治国的“以人为本”理念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治国理念和依法治国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希望建设大同社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生活安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为了追求和谐,通过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去除不良的社会风气,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说,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依法治国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建立和谐的社会。儒家治国理念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价值取向相同,都是要以人为本。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减少犯罪行为,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能稳定。依法治国是要求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传统启源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富国强兵、依法治国,在治理国家时,注重以法制为核心。法家强调,不论是谁,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违法犯罪,都要依法律论罪处罚。这就足以看出,法家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将法律作为统治国家和社会的强有力的保障。这些法律思想对当代的法制建设也依然有很深远的影响,我国依法治国的观念越来越强。

法家思想也存在缺点,它在治理国家时夸大法律作用,过重地强调要依法治国,从而忽略了道德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为了追求利益,而抛弃了道德,所以就会用利益、名誉去诱导人们进行争夺。这样就会造成人们在做事情时带有一种功利心,社会环境会显得极为浮躁,但又由于法律严刑的震慑,使人们处在一个封闭又紧张的环境之中,这样会对社会和国家的安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法家思想更多的是在强调国家利益,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益失衡,当国家利益大于人民利益时,人们的生活甚至基本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人民会对生活现状产生极度不满,导致民众的反抗,社会就会动荡、国家也不会安定。

建设法制健全的国家,不仅要注重完善法制体系、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在强调法制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在发展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更好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法制保障,这就要在重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应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产生,这时,应当体现出法治的重要作用,在必要的时候用法律所具有的强制力来震慑不稳定因素,用法制来规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是不可分割的,这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改革的基础上离不开法治,依法治国的建设过程中也依靠深化改革。

发展是硬道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依靠发展,而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改革开放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当代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这就需要我们要用进一步的改革来应对解决。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1]习近平认为创新在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复杂的改革环境之中,面临着无比艰巨的发展任务,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对社会的发展进行驱动。面临巨大的挑战时,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创新,要最大化地支持创新,充分激发社会的创造力,让各行各业的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去适应并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不能固守一些旧的东西长期不变,因为这会阻挡社会的进步。十八大以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就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创新意思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都引用了这一句话。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运用,是因为这句话在强调要不断进行创新的问题。一句简单的古语,反映出不断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社会变化的新时代向上精神,凝结为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本质。创新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特色、是中华文化中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这两句话都凸显了为政者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很重要。孔子认为“政”是端正的意思。为政者以身作则开始带头端正的话,谁还敢不端正呢?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才会自然而然地会上感下化,这对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都能够明确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性,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更积极地前进、与时俱进。在过去是有效的,但放到现在就不一定有效;过去不合适的,现在却可能成为了必要;过去不可超越的,现在可能就需要去突破,所以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新的、长期性的考验。对于治国理政的方法、战略和战术,习近平有着系统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创新,为政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应当加强重视,这就要求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要不断树立党员的领导意识,万事从自身开始。习近平在众多讲话中,对古代文化名句进行了大量的引用,尤其是在谈到安全问题、社会治理问题时,他所重视的要抓时机、注重大局、抓重点等问题,都充满了对执政关键的一些辩证认识,体现了对治理国家及“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的深刻理解。

[1]《习近平用典》.

[2][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3][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孔一诺(1991-),女,汉族,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校硕士生。

D

A

1006-0049-(2017)23-0046-02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治国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