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病理分析
2017-02-01侯宁
●侯宁
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病理分析
●侯宁
目的:探讨分析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3.5±4.3)岁,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p<0.05);发病部位以颧颊部为主,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棘细胞型及角化过度型为该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病理分型;本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27.4%,临床诊断时易误诊为色素痣、寻常疣或扁平疣、乳头状瘤等。结论:脂溢性角化病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面颈部皮肤病,临床上发生误诊的几率较高,了解该病的病理特点对减少误诊现象发生有重要帮助。
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病理
脂溢性角化病属于皮肤病的一种,也叫老年疣或基底细胞乳头瘤,其主要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极易误诊[1]。因此,及时了解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减少临床误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为分析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收治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53例,女31例,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3.5±4.3)岁。
1.2 方法
对收治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并对临床和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进行统计研究。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所占比率为63.1%(53/84),女性患者所占比率为36.9%(31/84),男性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且患者平均年龄为(53.5±4.3)岁,显示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2.2 发病部位
本组84例患者疾病发生部位以颧颊部为主,共34例,占40.5%,颞面区20例,占23.8%,额面区14例,占16.7%,眶区10例,占11.9%,鼻区4例,占4.8%,颈项区2例,占2.4%,颧颊部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1]。
2.3 病损特点
本组患者病变直径最小0.2cm,最大2.5cm,病变部位大小不一,且多呈褐色至黑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块边界清楚。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程度不一的瘙痒症状或破溃结痂现象,
2.4 病理学表现
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角化过度,且棘层肥厚,可见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平坦,且两端和正常表皮连接,并处于相同水平线上。病理分型以WHO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为依据可分为七种类型,对于兼有两种结果类型特征的患者以表现突出的一类为主归类。本组84例患者中棘细胞型45例,53.6%,其主要组织学表现为基底细胞样或棘细胞样增生,且棘层厚度明显增加,且可见程度不一的角化亢进及乳头瘤样增生。角化过度24例,占28.6%,其主要组织学表现为表皮局灶性乳头或疣状增生肥厚,且可见角化亢进及轻度棘层肥厚现象,同时可见多数假性角质囊肿。网状型4例,占4.8%,其主要表现为棘细胞或基底细胞呈细条索样增生,并构成网状或腺样结构,并可见明显黑色素。克隆型4例,占4.8%,其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及棘细胞养细胞大小不一,并可见上皮内巢状增生。色素型3例,占3.6%,其组织学表现和棘细胞型较为相似,然而其增生表皮细胞内可见显著色素沉着现象。激惹型2例,占2.4%,其主要表现为表皮内过度角化现象,且棘层肥厚,并可见不规则增生现象,多数可形成松解及鳞状上皮漩涡。扁平型2例,占2.4%,其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样细胞增生,通常无角质囊肿形成,病变范围相对较小[2]。
2.5 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分析
本组84例患者中共23例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其诊断符合率为27.4%;另6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其他疾病,其中色素痣39例,寻常疣或扁平疣8例,乳头状瘤7例,3例角化棘皮瘤,黑色素瘤2例,基底细胞瘤2例。
3 讨论
脂溢性角化病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良性皮肤内肿瘤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健康及身心健康的影响极大,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通常认为其发生和遗传因素、患者年龄、日光照射、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均有关联。
研究显示脂溢性角化病典型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以扁平丘疹或斑片为主,颜色呈深褐色或淡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部位逐渐增大隆起,便面可见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并可见油腻性鳞屑。临床诊断时极易和不典型患者、基底细胞癌、日光角化病、色素痣、寻常疣等混淆。本研究所选取的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仅为27.4%,分析其误诊原因可能与临床医生缺乏对脂溢性角化病的深入认识有关[3]。另外,部分患者因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或溃疡症状,故而极易增加临促行诊断的难度。因此,对于该类病理需采用组织病理学方式进行检测,以尽可能排除其他恶性疾病,减少误诊现象,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发病部位以颧颊部为主,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棘细胞型及角化过度型为该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病理分型;本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27.4%,临床诊断时易误诊为色素痣、寻常疣或扁平疣、乳头状瘤等。这就表明脂溢性角化病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面颈部皮肤病,临床上发生误诊的几率较高,了解该病的病理特点对减少误诊现象发生有重要帮助[3]。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医院)
[1]邹云敏,于世荣,吴秀娟等.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鉴别脂溢性角化病与鲍恩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10):731-733.
[2]许向前,陈勇飞,梁伟容.Livin在不同病理分型脂溢性角化病组织中表达的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9):134-136.
[3]胡友红,张爱华,易庆阳等.0.1%他扎罗汀联合0.005%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