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勐腊镇中学为例
2017-02-01吴潇婧
吴潇婧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勐腊镇中学为例
吴潇婧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着极为浩瀚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而对于地州上学生大多为少数民族的中学来说,常年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呆板、老套,师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许多学生的音乐审美停留在很薄弱的水平。笔者结合实地实习经历,针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少数民族;中学音乐教育;思考
一、勐腊镇中学音乐学习现状
(一)学校音乐学习现状
勐腊镇中学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镇中学,全校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每个年级五至六个班。学校音乐教师匮乏,仅有两名音乐教师分别教授初中和高中课程。音乐教材与音乐设备也是十分短缺,全校一套教材轮流每个班级上课使用,学校没有音乐教室,两个优秀班级可以使用一架钢琴和多媒体,其余班级上课均只有录音机能作为辅助工具,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十分不足的。音乐课在学校也没有受到重视,期中期末考试时音乐课偶尔会被语数外老师借用,忽略音乐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动性。勐腊镇中学的学生比例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同时他们还有属于自己本民族语言的音乐。大多数学生认为音乐课只是娱乐放松的课程,对于学习音乐素养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二)中学学生音乐学习特点
中学学生的音乐感觉、知觉能力较之小学生更强。对音乐的无意注意逐渐往有意注意发展,相对于小学生对于音乐活动和欣赏的被动性,中学生更加有主观的审美选择,音乐记忆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音乐想象力、联想力通过年龄的增长而更加丰富。例如在进行肖邦钢琴作品赏析课时,学生能根据肖邦的夜曲风格联想到李煜、戴望舒等词人的一些具有悲伤唯美情怀的词作品;又有学生在听完《蓝色多瑙河》后,好像看到多瑙河碧蓝的河水,在流向远方,闻到空气中芬芳的花香。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偏向于通俗流行音乐,大多数表达男女爱恋情感的歌曲满足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需求。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用以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它是各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育形式,予人以高级的审美情操,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促进了其他基础教育的学习,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二、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学习水平
(一)教学用具上的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水平低下的原因首先是学校的不重视,设备的不足与环境的限制。根据音乐学科教学特点和规律,常用的音乐传统教学媒体可分为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1.教师用具
通常包括乐器:钢琴、手风琴、电子琴、风琴等;黑板:五线谱板或电子白板;音乐挂图和图表;音乐教具:包括自制的音乐教具、节拍机、指挥棒等;音乐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2.学生用具
学生用学具,有着各种各样的乐器和自制的学习用具。中学课堂中涉及的专业性乐器不多,所以既要符合学习的功能又要具有演奏特性的乐器一般就是竖笛、口风琴等,在技术上简单易学,也便于携带。
在发展迅速的现代化社会,我们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注意力,增强音乐记忆,最终达到终生热爱音乐的目的。
(二)师资素养的提升
总有些人声称自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但音乐素养其实是十分的缺乏。“为了为他们所缺乏的音乐素养自圆其说,音乐上缺乏教育的教师们往往将音乐的教学与学习降格为简单的口头相传的音乐作品、虚伪的‘活动’或旨在给学生带来兴趣和慰藉的伪‘鉴赏课程’”。这在我们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时常发生,教师的散漫,粗糙的备课工作,都是造成音乐教育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1.现代的教育理念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在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的思想支配不同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当代世界著名的几个教育思想: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铃木镇一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并且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正确的、科学的、富于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音乐教育的“他山之石”,解决本国音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行为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教学能否按照计划完成预定教学目的任务,收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程度。备课细致、充分、切合实际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课前必须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做到不纸上谈兵,把教材和实践联系起来。
3.了解学生,抓住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于每个班级都会有个别纪律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来处理这些纪律问题。例如我在镇中学实习的时候,有个别男生不把音乐课当回事,在课堂上总是想听流行歌,带头起哄。我私底下跟他谈话几次,他有着少数民族十分狂傲不羁的个性,我便让他担任音乐课上的纪律委员,有了这样一份责任,他的情况改善了许多。每个学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相似又不同的地方,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例如跟班主任交流、跟家长联系、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3]罗伊斯·乔克希,大卫·伍兹,罗伯特·艾布拉姆森.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杨国忠.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0.
[5]王飞.关于对云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通俗歌曲,2013.
G
A
1006-0049-(2017)09-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