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技术对脂肪性肝病诊断的进展
2017-02-01林晨任翠萍
●林晨 任翠萍
磁共振技术对脂肪性肝病诊断的进展
●林晨 任翠萍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磁共振在诊断脂肪性肝病方面的进展,从肝脏脂肪含量、脂肪肝炎症、脂肪肝纤维化三个角度出发,对磁共振的诊断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磁共振技术;脂肪性肝病;诊断
脂肪性肝病,又称脂肪肝,为临床常见肝脏类疾病,患者常存在肥胖问题,或有长期酗酒习惯。脂肪性肝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癌,危及患者生命,早诊断早治疗,是抑制脂肪性肝病进展的关键。
1 磁共振
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也称磁共振成像,指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电磁波的作用,绘制人体结构图像,以诊断各类疾病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膀胱、直肠、子宫、肝脏等系统疾病方面,灵敏度较高,误诊与漏诊几率低,临床价值显著。另外,该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离辐射损伤,诊断安全性较好,因此得到了临床的极大重视。
2 磁共振技术对脂肪性肝病诊断的进展
目前,各大医院常采用磁共振技术诊断脂肪性肝病,诊断效果较好,得到了临床的一致认可。
2.1 磁共振诊断肝脏脂肪含量
魏晓萍[1]指出,肝脏脂肪含量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脂肪肝的重要指标,如肝脏脂肪含量过高,则可确诊为脂肪肝,如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最终致使肝癌发生。磁共振用于诊断肝脏脂肪含量,原理在于在发挥电磁波的作用的基础上,使肝脏部位水与脂肪产生共振,进而得到OP或IP图像,以供医师评估患者肝脏部位脂肪情况。OP图像与IP图像存在一定差异,前者脂肪信号与水信号互相抵消,后者两种信号则呈互相叠加的状态,将两类图像综合,可明确反映患者肝脏部位脂肪含量。采用磁共振技术中的H-MRS方法,能够直接评估出患者肝脏部位TG含量,诊断效率高,简单方便,易操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余锐填[2]通过临床实验的方法,对磁共振在诊断脂肪肝方面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在确诊患者为脂肪肝的基础上,采用磁共振对其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为100%,无漏诊以及误诊问题发生,证实了磁共振在诊断肝脏脂肪含量方面的价值。
2.2 磁共振诊断脂肪肝炎症
P谱为磁共振诊断脂肪肝炎症时需关注的重要指标。人体肝脏P谱,主要包括6个波峰,其中3个均为三磷酸腺苷,另外为无机磷以及磷酸单酯等。代谢产物比值,与机体P谱情况息息相关。采用磁共振评估机体肝脏情况时,如患者存在脂肪肝炎症,磁共振P谱检查ATP水平往往显著降低。沈峰[3]采用小鼠实验的方法,对磁共振在诊断脂肪肝炎症方面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发现,存在慢性肝病的小鼠,磁共振P谱检查结果提示ATP水平与健康小鼠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患病小鼠ATP水平更低。可以认为,临床可以采用磁共振对患者肝脏P谱情况进行观察,评估ATP水平是否正常,如发现ATP指标降低,则认为患者有可能存在脂肪肝炎症。除此之外,采用磁共振P谱检查的方法,还能够提供较多的肝脏组织生化信息,真实反应机体肝脏状态,且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与侵入性诊断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患者更加容易接受。
2.3 磁共振诊断脂肪肝纤维化
脂肪肝纤维化临床较常见,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磁共振具有弹性成像的功能,可借助对病变部位弹性的观察,达到诊断疾病的效果。临床可通过Metavir评分系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脂肪肝纤维化,诊断依据如下:(1)肝脏病变部位弹性,与该部位纤维化程度正相关,简单的讲,如磁共振弹性成像结果提示病变部位弹性较大,则可确诊患者存在脂肪肝纤维化。(2)肝脏不同组织之间,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对磁共振检查结果的观察,判断肝脏各组织间弹性差异是否正常,进而发现存在纤维化问题的组织,达到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目的。李斯婕[4]在研究中,采用磁共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情况进行了观察,将其与病理对比,发现无漏诊或误诊问题,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表明,磁共振技术用以诊断脂肪性肝病,准确度极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3 讨论与展望
昌倩[5]指出,磁共振技术,为临床常用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在膀胱、直肠以及肝脏等部位的诊断中,均发挥着较大的价值。脂肪性肝病,主要包括脂肪肝、脂肪肝炎症及脂肪肝纤维化等,随着病程的延长以及病情的进展,疾病对患者生活带来的影响逐渐加大,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磁共振用于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可准确评估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判断肝脏是否存在炎症及纤维化,可为疾病治疗提供较具参考价值的临床依据。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磁共振波谱分析,以及磁共振弹性成像,临床研究均以小样本为主,样本量不够充足,磁共振诊断效果并未得到十分确切的证实。在未来,应加强对上述两项技术的研究,以小鼠实验为基础,评估磁共振在诊断脂肪肝炎症以及脂肪肝纤维化方面的价值,继而应用到临床实验中,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以及代表性,进一步明确磁共振在诊断脂肪性肝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同时,加强对磁共振相关技术的研究,进一步优化检查的特异性及灵敏度,为脂肪性肝病诊断准确度以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应将磁共振应用到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中,提高疾病诊断准确度,降低误诊与漏诊几率,确保脂肪性肝病患者,可在短期内确诊并得到治疗,使疾病进展得到抑制,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
[1]魏晓萍. 磁共振技术对脂肪性肝病诊断的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4:26.
[2]余锐填,吴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定量诊断技术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12:1150-1151.
[3]沈峰,范建高. 2012年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09:676-679.
[4]李斯婕,王振,陈录广,傅彩霞,陆建平. 3.0T MRI多回波Dixon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的定量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09:1088-1094.
[5]昌倩,肖恩华. 高场磁共振在脂肪肝诊断和脂肪分级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36:3874-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