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呐喊的无力 彷徨的无措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意义

2017-02-01刘伟平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知识分子鲁迅

刘伟平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呐喊的无力 彷徨的无措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意义

刘伟平*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中国文学自产生以来便与知识分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知识分子创造了中国文学,另一方面,文学中不乏诸多表现知识分子的写作,可见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重要地位。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写作范式。本文试以其《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为例,分析其中几类知识分子形象及鲁迅对待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态度,从而提出对现当代知识分子写作的借鉴意义。

鲁迅;知识分子;现代意义

鲁迅对于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知识分子写作之先河,作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这一群体带有复杂的情感,作为一代思想家,其深刻的生命哲学也深深隐藏其中。鲁迅作品中,不仅小说,包括杂文、散文均不乏对知识分子的描写。本文试以分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几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意义,阐释其中所体现的鲁迅思想,最终提出对当下知识分子写作的借鉴意义。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大体分为:封建卫道士、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封建礼教的反叛者以及启蒙失败后的知识分子四类。

一、封建卫道士

封建卫道士在鲁迅小说中所占笔墨不多,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风波》中的赵七爷、《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肥皂》中的四铭以及《明天》中的何小仙。他们受过封建文化教育,并以文化人自居,利用所谓的知识捍卫封建礼教的地位。《明天》被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价值在于鲁迅对单四嫂子这一类遭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农村贫苦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却往往忽略了其中对“何小仙”这一人物的塑造,只有“中焦塞着”、“先去吃两贴”、“这是火克金”三句话的何小仙,给人看病故意含糊其辞,对于没有文化的贫苦妇女彰显其“文化”。而《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高尔础则是彻底的封建卫道士的代表,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鲁迅先生对这一类受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起来,利用所谓知识对民众无益的知识分子表达出深刻的鄙视与无情的批判。

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他的知识并非为了启蒙或传道,而是图一己之功名利禄。鲁迅对其态度却是同情大于批判,其原因不免要联系鲁迅自身,他是成长于大时代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思想。孔乙己教小孩写字、对小孩的和善,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好品质。而《白光》中的陈士成,自然也是深受几千年来封建科考制度流毒戕害的形象。年逾半百的陈士成在第十六次科考落榜后,心情颓丧极度郁闷时冥冥中受祖上流传下来的谜语“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用斗”的感召,激发起了从前不甚鄙夷的荒唐黄金梦。讽刺的是在本文象征意象白光的指引之下,陈士成撬开石板挖出的不是真金白银却是祖上的序齿额骨。于是在半疯半臆的状态下,行之城外欲上山挖金,却稀里糊涂的落水而死,成了裸尸。这些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往往心怀远志,却非兼济天下的大善之情,多为满足自身虚耀的小志,他们罕于发现迫害自己的实之一直坚持的科考之路。这是旧式文人的悲哀,是一个时代集体漠视,集体趋同的奴化意识所致。

三、封建礼教的反叛者

鲁迅将第一个站出来“呐喊”的封建礼教的反叛者赋予“狂人”、“疯子”这样精神失常的形象。“狂人”是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雏形,假借迫害症患者扭曲了的视角,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强烈质疑,对传统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给予无情的控诉与鞭挞。而“狂人”对于自身是否吃过人的反省也体现出鲁迅对于知识分子良知的反省,虽然最终启蒙者的反抗趋于瓦解,但是鲁迅并没有放弃希望,发出“救救孩子”最后的呼声,将开创新世界的希望寄予青年,此中蕴含鲁迅终其一生的“立人”思想及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如果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只是借“狂人”之口发出呐喊之声,以期达到启蒙的理想,那么《药》中的夏瑜则是身体力行从事启蒙之实。夏瑜以革命者的形象出现,可以算作另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以思想超越普通民众的革命者身份,“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遭到周围人的不满与鄙夷,最终命运则是关入大牢而后被处死。《药》中深刻的启蒙思想不仅表现在对封建势力的揭露和批判上,还表现在对愚弱国民的精神麻木、缺乏真诚和爱心的批判之上。

四、生的困顿与灵的挣扎

鲁迅笔下启蒙失败后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两类,一类因生活所迫,妥协于现实,苟且生活。另一类则显示出知识分子灵魂的沦陷与挣扎,选择避世,甚至是以死亡来回归其本真。

《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对革命失望的知识分子,对一切人事选择顺从与冷漠,代表着大革命失败后普通知识分子真实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样地,在《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强烈的言辞虽表现了其反抗精神,但最终却只有悲伤的叹息。鲁迅借N先生之口发出的疑问将革命失败的本质,即奢谈理想,脱离现实暴露的一览无余。而《端午节》中的方弦绰这一在北洋政府统治下清高处世的知识分子,他虽对现实不满,却只会发牢骚,缺乏反抗斗争的勇气与果敢的行动,采取自欺欺人的态度生活,最终陷人了灵魂麻木的泥淖。

如果说上述知识分子生的困顿大多可以归因于时代,那么在《伤势》中的涓生与子君、《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以及多次在鲁迅笔下出现的“我”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后“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真正受过完整的现代新式教育,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算作真正现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与灵魂之间的挣扎,则更寄予了鲁迅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如鲁迅所言,他们的奋斗像蜂子和蝇子一样在“飞了一个小圈子”以后“又停在原地点”,“不能飞得更远”,是一群用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去撞击顽固而僵死的社会存在形态的失败者的形象。

鲁迅以承晚清破关之智识、载华夏千年之文人品格,树立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狂挽起文学革命先锋之大旗,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写作传统及精神品格树立丰碑。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而言,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即在于对鲁迅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领悟,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及时代责任感的价值追求的重视。

刘伟平(1992-),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I

A

1006-0049-(2017)09-0127-01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知识分子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鲁迅《自嘲》句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